郭新淼 閆曉光 孫志超
(1 承德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河北 承德 067000; 2 承德醫學院蠶業研究所 河北 承德 067000)
隨著“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推行與實施,極大地推動了我國加工制造業的發展,我國社會已經進入了新時代,隨著新工藝不斷更新,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企業對人才的職業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1]。因此,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能力及職業適應力,是當前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標。校本教材開發一定程度上緊跟當地經濟及產業結構發展趨勢,立足于服務當地企業、經濟發展,重點培養職校學生的職業能力、崗位勝任能力和綜合職業素養[2],所以建設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導向的校本教材開發,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首先,有利于培養符合當地企業需求的人才。校本教材具有靈活性、區域性等特點,即基于當地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趨勢開發的教學資源,校本教材開發目的就是為了學校課程能結合地區、學校優勢,促進學校教學特色的形成與發展,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第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適應性等綜合職業素養?;诼殬I能力導向的高職校本教材開發,在編寫教材時更注重對學生的職業能力進行培養,因此能夠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第三,有利于提高教師科研能力和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校本教材開發是一個長期的動態調整的過程,要求教師不光具有專業能力、教學能力,還應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師參與或主導學校校本教材開發,不僅是為學校教學資源建設做貢獻,也提升了自身教育教學理念,掌握了教材編寫方法,獲得了科研經驗,還可為學校其他教育建設提出意見與建議。
校本教材是服務于課程建設的,因此,不能將校本教材開發視作一般書籍著作編寫,也不能完全將“教材開發”等同于“教材編寫”,開發校本教材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3]。開發校本教材首先應該結合相關理論知識、專業教學目標以及企業需求確定校本教材開發的目標與原則。然后對學生實際需求進行調研,對課程面向的崗位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進行調研分析,再把企業中的具體工作、任務進行學習情境設計,創新教材組織結構與呈現形式,再編寫校本樣章,樣章在教學試驗及審評過程中進行動態調整,并不斷修改完善。
2.1 校本教材的開發目標。高職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來源于企業用人需要,人才培養目標決定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各課程的課程標準。校本教材作為課程實施的物化載體,教材目標的直接依據是本門課程的課程標準。也就是說,教材目標支撐并服務于課程標準與人才培養方案,從而滿足學生專業發展的職業需要。綜上所述,校本教材開發要滿足以下條件:一是能夠支撐人才培養方案。高職學校專業培養目標突出強調培養技術實用型人才,所以校本教材的定位應該緊緊圍繞培養目標來設計學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素質結構。二是能夠服務于課程標準規定的課程目標。教材是課程的物化載體,校本教材的參考直接依據是課程標準,因此,校本教材開發必須使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達到課程目標要求。
2.2 校本教材的開發原則。校本教材在編寫時應遵循能力本位原則。職業教育首要目標是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具有創造性、自我意識,學生學習應該是主動的、積極的,而不是被動的知識存儲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應注重職業素養與后續學習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通過有效的學習任務訓練實現知識技能的內化和運用,以及情感價值的升華。校本教材的編寫應遵循科學性原則,主要體現在3 個方面:一是校本教材開發與編寫應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與經驗,充分考慮其現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征,了解學生興趣及發展需求。教材編排結構順序與內容深度應符合高職學生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二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所以在注重專業技能培養的基礎上,也要注重促進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樹立。將課程思政融入到教材中,在潤物細無聲的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及愛國情懷。三是教材內容要規范科學、嚴謹可靠,教材內容要反映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解決問題要實事求是,不可胡編亂造。
3.1 資源收集。資源收集是校本教材編寫的重要途徑,校本教材編寫應進行多方面的資源整合,優化教材內容,使前后邏輯緊密,一環扣一環。開發的項目式校本教材應立足于學校教學設備,將課程使用的各種電路設計結合實際工作流程進行完善整理,使學生完成工作任務并習得知識技能。內容的選擇必須依據課程標準要求,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身心發展要求,合理編排任務梯度,教材內容選擇考慮留有利于學生觀察探究、調查討論及應用拓展的空間,淡化知識的系統性,結合學校學生的實際教學特征,突出知識的應用,強調職業性,注重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對教材內容的適用性、教育性以及教學載體和形式等進行把關,保證教材的職業教育特色。
3.2 學習情境的設計。校本教材學習情境的設計對校本教材內容編寫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應當遵循職業成長規律合理編排蘊含本課程面向的崗位必備知識技能載體。根據提煉的典型企業工作任務和課程內容標準設計學習情境,從工作領域轉換到學習領域。由于學習情境的設定來自實際的工作過程,所以恰當的學習情境設計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提升崗位適應能力的重要過程。
3.3 校本教材的呈現形式。2019 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多個文件都明確提出倡導開發一批新型活頁式教材,及時吸收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典型生產案例,注重以真實生產項目、典型工作任務、案例等為載體組織教學單元,突出教材內容的應用性和實踐性[4]。將活頁式教材與校本教材結合,能使兩者發揮更大的效用,由于活頁教材更新周期短,具有較高的靈活性,便于在學校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改進,利用活頁式呈現校本教材使教師、學生對教材有更大的管理權,對學生更具吸引力。
校本教材開發應立足于本校教學資源、課程體系,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教學適應性。將課程標準所規定的教學內容體現于教學項目中,結合任務驅動、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側重培養學生操作技能與職業素養。優化教材組織結構,創新教材呈現形式,采用新型活頁式教材,開發具有吸引力、使用率高的校本教材,并且校本教材內容范圍要與其他課程內容相互區分和配合,相輔相成,共同支持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