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新宇 陳麗娜 吳素霞 范海榮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 河北 秦皇島 066004)
1976 年,溫哥華大學的道格拉斯·克爾根據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對教師資格認證的需要,創建了ISW(加拿大教師技能培訓),并全面采用以教學實踐為主的集中強化訓練方式對教師進行培訓。ISW 采用BOPPPS 教學模式作為理論基礎,這種教學模式由六個環節構成:即:導入(Bridge-in)、學習目標(Objective)、前測(Pre-assessment)、參與式學習(Participatory Learning)、 后 測 (Post-assessment)、 總 結 (Summary)。BOPPPS 即為六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縮寫而成[1]。這種教學模式在近幾年被引入我國,被廣大教育學者和一線教師所關注,在理科、工科和農科課程中被廣為實踐[2 ~ 4]。
農業環境學是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主要講述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等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以及所采取的對策。通過學習,增強學生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的意識,使學生在農業環境保護方面有較深的了解,并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礎。不僅如此,還需要注重立德樹人。在此背景下,以BOPPPS 為教學模式開展線上教學,有機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進行了初步探索。
1.1 教學理念。通過探索與實踐,確立線上教學理念為:以解決線上教學弊端為核心,以BOPPPS 為教學模式,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培養新時代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人才。本課程以騰訊課堂為網絡平臺,以直播的方式進行線上教學;主要采用講授法和案例教學法。
1.2 教學設計與組織管理。線上教學的弊端是教師與學生互不見面,學習效果很難保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農業環境學采用課前-課中-課后的“三段式”教學模式,嚴格教學管理,確保教學質量。同時,采用多種預案保證課堂順利進行(圖1)。

圖1 教學設計與組織管理流程
1.2.1 導入環節。導入,即引言。Bridge 有“橋梁”之意,可見,它注重的是“承上啟下”,強調知識點之間的前后聯系。農業環境學的教學過程中,利用線上教學優勢,采用案例法進行導入。通過正面案例,融入思政元素,讓學生感受到祖國山河的秀麗壯美,從而使學生產生對農業生態環境的熱愛之情;通過負面案例,使學生們認識到,應該利用農業生態環境的基本原理解決此類問題。從內容上,案例素材都是從小處著眼,為生產生活常見的、易于學生理解的。引導學生充分感受上述素材所包含的主要思想,帶著問題進入新知識的學習。當然,核心問題仍然是保證與知識點的關聯性,做到了不生拉硬套。
1.2.2 目標環節。學習目標就是提出學習要求和所能達到的學習效果。農業環境學的學習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價值目標。具體來講,就是告知學生這節課學習結束后能夠知道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可以解決哪些問題,如何解決問題。同時,使學生感受到對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應持有哪些正確態度和情感。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直接由學生獲取,價值目標不直接告訴學生。授課中,教師言簡意賅地向學生傳達學習目標。
1.2.3 前測環節。所謂前測,就是指課前的測試和摸底環節。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可以鞏固先前所學知識;教師可以掌握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對即將學習內容的了解程度。農業環境學的前測環節,都在線上以答題的形式進行。利用網絡平臺,設置選擇題、判斷題等題目,數量不多。學生課前作為預習來完成作答,教師根據學生答題情況安排教學。
1.2.4 參與式學習環節。BOPPPS 模式中,參與式學習強調的是師生間的互動學習,也是該模式的核心問題。互動,不僅僅是師生間的“一問一答”,而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成為課堂的主人。農業環境學的授課對象基本上屬“00 后”,信息技術和智能設備充斥著他們的生活。他們對網絡教學平臺很熟練,也充滿興趣,這是線上教學的優勢所在。但線上教學的問題是“師生幾乎不見面”,這給那些不自律的學時以逃課的機會。教學期間,主要采用以下方法促進學生參與課堂:一是積極主動幫助學生解決課程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即便是屏幕相隔,老師也在自己身邊;二是想盡辦法利用線上各種資源,使教學內容充滿趣味性,貼近生活;三是在教學中采用隨機測驗、布置思考題并討論回答,甚至抽查點名等形式,隨時考查學生的出勤和聽課情況。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緊密圍繞教學內容和目標,挖掘適宜的思政元素切入點。如:在“緒論”學習中,樹立學生新時代下的“三農”情懷,培養服務農業農村發展和美麗中國建設的使命感。在“大氣污染與農業”教學中,以家國情懷、創新意識和能力、歷史責任和使命為思政元素,以2020 年環境空氣質量為切入點,以直觀的圖片和數據展示京津冀2+26 城市數據的變化,表明國家大氣污染治理的成就和挑戰,增強學生對祖國快速發展的自豪感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信心。通過對全球變暖的認識,切實感受我國“雙碳目標”對世界能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1.2.5 后測環節。參與式學習環節結束后,對學生進行的檢測稱為后測環節。它與前測相呼應,目的是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評估,以促進下一個教學單元。與總結環節不同的是,后測并不是一節課的總結,而是對某知識點的總結性的檢驗。農業環境學主要采用測試題目或思考與討論的方式進行線上后測。如,講完“光化學煙霧”全部之后,出思考題為“光化學煙霧和倫敦煙霧的區別與聯系是什么?”以此方式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1.2.6 總結環節。總結環節即對本次課堂進行總結,以鞏固學習內容。農業環境學總結環節的內容包括:梳理歸納學習內容,整合學習要點,布置課后作業,預告下次課程內容(同時作為下次課程引言)等等。其中,課后作業一般采用兩種形式:一是回答問題;二是完成思維導圖。
線上教學期間,通過學生反饋結果來看,他們比較接受和認可。學生認為,線上教學形式靈活,足不出戶也可以正常獲取知識,學習資源豐富,可以實現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價值目標。將2020 年春季學期(2018 級)線上教學和2021 年春季學期線下教學(根據課程安排,2019 級學生在返校后開始該課程學習)的期末成績相比較(表1),可以看出:線上教學成績較好,達到了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表1 兩個年級學生農業環境學期末成績
線上課堂的突出問題是我們與學生隔著一層電腦屏幕。雖然只是短短的距離,卻有如千山萬水。學生分布在各地,除了依靠他們的自覺性之外,教師的嚴格監督尤為重要。課堂上,應該增強師生互動,加強監督。另外,端正學生對在線課堂的學習態度也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加強課堂管理,教師在課下應該認真布置作業,并且及時批改和總結。今后的工作中,應嘗試將一種線上平臺轉為兩種平臺嵌套式的線上教學模式。在互聯網技術日益成熟的時代,應該在傳承傳統教學精髓的同時,順應時代要求,把握課程和線上教學的契合點,尋求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