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軒功 于 芳 Amith Pathirana 李運寶
新冠疫情期間在華留學生亞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
西軒功 于 芳 Amith Pathirana 李運寶
(中北大學 體育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目的】 分析新冠疫情期間在華留學生的亞健康狀況,探究其主要影響因素,為改善來華留學生亞健康狀態提供依據。【方法】 采用亞健康自評量表(Self-rating Sub-health Scale,SRSHS)對在華留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采用2檢驗和Logistic回歸分析探究在華留學生亞健康影響因素。【結果】 調查的在華留學生亞健康發生率為63.64%,女生發生率顯著高于男生(<0.05)。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睡眠質量、鍛煉強度、靜坐時間均是影響在華留學生亞健康狀態的主要因素。【結論】 在華留學生亞健康發生率較高,提醒在華留學生提高睡眠質量,選擇適宜鍛煉強度,減少靜坐時間,以降低亞健康的發生率。
在華留學生;亞健康;Logistic回歸;影響因素
亞健康狀態(Suboptimal Health Status,SHS)又稱為次健康,是介于健康與疾病間的低質狀態,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精神活力、反應能力及適應能力下降的癥狀[1]。近年來,伴隨著社會競爭壓力加劇和網絡流行,大學生在學習、就業、人際交往等方面面臨各種壓力,巨大的壓力和不良生活方式令很多人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緊張、抑郁、記憶力下降、疲勞、失眠等多種亞健康癥狀,亞健康發生率達到70.53%,如不及時糾正,極易引起身心疾病[2]。與國內大學生相比,在華留學生除面臨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外,還存在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迥異及思鄉等狀況,特別是在當前新冠疫情期間,其亞健康狀況如何,值得關注。在新冠疫情期間,各項防疫措施均是通過學校落實執行,因此,居住地是影響留學生生活的關鍵因素。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對在華留學生亞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在華留學生的亞健康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為有效改善來華留學生亞健康狀態提供有效依據。
選取疫情期間居住生活在學校的留學生為研究對象。這些留學生均來自山西省一所高校,疫情期間居住生活在相同環境中。2020年5月~8月,通過問卷星對來華留學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到信息完整的有效問卷55份,年齡在20歲~35歲。
采用問卷調查法,調查問卷包括二個部分:(1)一般情況調查,包括調查對象的人口學特征、生活方式、鍛煉行為等基本情況。(2)亞健康自評量表(Self-rating Sub-health Scale,SRSHS)[3],該量表共有30條目,分別歸屬于心理、軀體及社會3個維度。結合在華留學生的情況,將量表中“同事和上司”“上司”改為“同學和老師”,重測相關系數為0.94,Cronbach系數為0.87。量表采用5級評分,1~5級分別代表“沒有”“輕度”“中度”“偏重”和“嚴重”。亞健康判定標準:30分~39 分為健康狀態、40分~69 分為亞健康狀態、大于70分為疾病狀態。
采用SPSS 21.0軟件對所收集數據進行分析。采用2檢驗進行對比分析,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關聯性分析。以<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華留學生亞健康總分64.47分±19.11分,亞健康狀態發生率為63.64%。心理亞健康、軀體亞健康和社會亞健康均值在1.94分-2.19分間,從高到低依次為:心理維度>社會維度>軀體維度。在排序前10位的SRSHS條目中,心理亞健康6條(排在1、2、3、5、7、9位),軀體亞健康3條(排在4、6、10位)和社會亞健康1條(排在第8位)。在華留學生心理亞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孤獨、缺乏安全感、易怒及沮喪等情緒,軀體亞健康問題表現為脫發、背痛、肌肉酸痛及記憶力下降等癥狀,社會亞健康則體現在對未來的茫然。
應用卡方檢驗方法研究人口學特征、生活方式、鍛煉行為與亞健康的關系。從表1-表3來看,不同性別、年齡、婚姻狀況、睡眠質量、吸煙狀況、靜坐時間、鍛煉強度、鍛煉頻次的在華留學生間亞健康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

表1 在華留學生人口學特征與亞健康關系

表2 在華留學生生活方式因素與亞健康關系

表3 在華留學生鍛煉行為因素與亞健康的關系

表4 因變量及自變量賦值表
以亞健康分層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篩選出的8個影響因素為自變量(賦值見表4)。
采用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表5),男性在華留學生亞健康發生率顯著低于女性(=-0.104,<0.05);隨年齡升高,亞健康發生率下降,患病風險減小(=21.468、17.172,<0.05);睡眠質量提高降低亞健康發生率和患病風險(=21.814、9.061,<0.05);隨著靜坐時間的延長,亞健康發生率上升,患病風險加大(=0.016,<0.05);鍛煉強度中,中等強度亞健康發生率最小,小強度的患病風險明顯高于大強度(=30.931,<0.05);鍛煉頻次出現相反的結果,這一點與多數研究不一致,值得思考。

表5 留學生亞健康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
亞健康表現錯綜復雜,以身心不適反應的系列癥狀為主[4],也被稱為“不定陳述綜合征”。大學生所面臨的壓力不僅局限于學業、就業等問題,還受很多不確定因素困擾,易于產生不同程度的亞健康狀態[2,5,6]。本次調查發現,在華留學生亞健康發生率達到63.64%,且女生大于男生。從亞健康維度來看,在華留學生心理亞健康均值明顯高于軀體亞健康和社會亞健康,以孤獨感、缺乏安全感、易怒及沮喪等情緒狀態為主。Minutillo等認為,由于文化差異的影響,部分留學生尚不能充分融入東道國的文化體系中,在東道國和本國文化之間找不到平衡點而產生文化迷失現象,進而導致心理健康問題。此外,語言溝通不暢也會導致國際學生無法積極尋求心理援助[7]。胡玉婷調查也顯示,跨文化溝通能力較差的來華留學生由于在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無法正確地表達自我,極易造成他人對自己的錯誤認知,進而產生抑郁情緒[8]。軀體亞健康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9]。在華留學生軀體亞健康主要表現為脫發、背痛、肌肉酸痛及記憶力下降等方面,這可能與他們所特有的生活習慣、鍛煉行為等因素有關。此外,在華留學生由于家庭、婚姻、經濟等因素,對未來工作、生活充滿迷茫和壓力,這一點應引起學校管理部門重視,正確引導。
亞健康具有雙向轉化特點,既可回歸健康,又可導致疾病[10]。若能夠找出特定群體亞健康發生的原因,對其開展行之有效的干預措施,將促使亞健康狀態逆轉。大量研究顯示,缺乏體育鍛煉、睡眠不足、吸煙等不良生活方式、工作壓力、環境污染等因素是亞健康發生的危險因素[11]。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性別、年齡、靜坐時間、鍛煉強度及鍛煉頻次是影響留學生亞健康的主要因素,其中性別、年齡屬于內在因素,睡眠質量、靜坐時間、鍛煉強度及鍛煉頻次則屬于外在因素。從內在因素來看,女性來華留學生亞健康檢出率顯著高于男性,,這可能與女性的生理特征、性格特點、在社會中承擔多種角色等原因有關[12];年齡方面,20歲~24歲、25歲~29歲年齡段亞健康發生率顯著高于30歲~35歲年齡段,這與李克彬等研究結論相同[2],其原因可能在于隨著年齡增加,學生自我認知能力、抗力能力及自制力增強有關。
從外在因素來看,良好的睡眠質量和適宜的鍛煉強度能有效預防亞健康的發生。于雪雙等研究認為[5],睡眠質量與亞健康存在關聯,良好的睡眠不僅能使機體所有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也可減輕、緩解精神壓力,而長期睡眠質量差,易于導致身體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易怒等生理、心理不適癥狀[13]。中等強度體育鍛煉也能降低在華留學生亞健康的發生。從生理學角度來看,只有適宜的鍛煉強度才能通過刺激內啡肽激素分泌,提高人的愉悅感和興奮性。同時,體育鍛煉還可增加團隊意識、意志力及忍耐力。但本研究鍛煉頻次對亞健康的影響與李克彬、楊驥及仇亞林的研究結果相悖[2,14,15]。這一情況的發生,可能與在華留學生的體育鍛煉方式有關,基本以自娛自樂為主,傾向于一些娛樂性較強的項目,致使健身效果不明顯。外在因素中,靜坐時間延長是亞健康的危險因素。靜坐時間延長會引發腰椎、頸椎等部位不適,易于出現肩頸腰背疼痛、頭暈、疲勞等生理亞健康。
在華留學生亞健康發生率較高,在華留學生軀體亞健康主要表現為脫發、背痛、肌肉酸痛及記憶力下降等方面,這可能與他們所特有的生活習慣、鍛煉行為等因素有關。
針對在華留學生亞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提出以下干預措施:(1)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在華留學生的學習時間,建立體育和娛樂區供留學生放松,成立心理咨詢室,及時疏導在華留學生的心理壓力;(2)在華留學生個體也應養成良好的生活和鍛煉習慣,以減少亞健康的發生;(3)定期體檢,學校國際部及校衛生保健科對在華留學生定期體檢,并針對在華留學生亞健康危險因素進行早期干預,以有效降低亞健康的發生率和緩解亞健康癥狀。
[1]伍文娟,李雪,張樹玲.應用SHMS V1.0量表評價社會學人口因素對建筑工人亞健康的影響研究[J].體育科技,2015(48):51.
[2]李克彬,胡斌麗,許潔.貴州某高校醫學生亞健康現狀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17,33(2):185-187.
[3]陳復平,李強.亞健康概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84-86.
[4]王艷紅.健康體檢中亞健康人群健康管理的實施效果[J].健康管理,2020(10):154.
[5]于雪雙,王風鶴,賈月輝,等.齊齊哈爾市某高校在校大學生亞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8,19(5):360-364.
[6]湛宇燦,李白坤,馮鑫,等.大學生亞健康與老師關心程度相關性的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9,35(1):29-31.
[7]MINUTILLO S, CLEARY M, HILLS A P, et al.Mental health consider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J].Issues Ment Health Nurs,2020,41(6):494-499.
[8] 胡玉婷,洪建中,刁春婷.跨文化溝通能力對來華留學生抑郁的影響:身份認同差異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學,2019,42(4):942-948.
[9]孫振軒,趙雁婷,王婕,等.大學生生活方式與亞健康狀況關系研究:以北京中醫藥大學為例[J].中醫教育,2019,38(6):53-58.
[10]陳潔瑜,余克強,孫曉敏,等.健康促進生活方式對亞健康狀態轉化的影響[J].J South Med Univ,2017,37(2):184-191.
[11] 王蓓,邵瑜,王愛紅.醫學院校本科大學生的亞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4(1):25-28.
[12] Chin L T,Benjamin H N.Few gender differences exist between women and men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J Clin Psychol Med Settings,2004,11(1):55-62.
[13] 劉靜,楊陽,李享菊,等.臨床護士亞健康狀態及睡眠質量調查分析[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21,8(3):547-548.
[14]楊驥,黃銳,劉輝,等.安徽省合肥市大學生亞健康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3,17(10):888-890.
[15]仇亞林.武漢市大學生體育鍛煉與亞健康相關研究[D].吉首大學,2016.
Study on Sub-health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during COVID-19
XI Xuangong, etal.
( North China University,Taiyuan 030051,Shanxi,China)
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項目,課題編號2020YJJG204。
西軒功(1998—),碩士生,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
于芳 (1968—),碩士,教授,研究方向:運動人體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