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的不斷上升,人民幣的匯率也在不斷變化,在此狀況下,結售匯業務憑借利潤較高,風險較低,資金安全等優勢,已成為很多理財用戶的選擇,它也是商業銀行大力發展的一項主流業務。在各個銀行大力發展結售匯業務的同時,隨之而來的就是結售匯柜臺操作的風險,操作風險主要由人員、系統、內部和風險意識不足等因素造成。本文將針對結售匯柜臺的操作風險的這四個方面原因進行闡述,并提出避免出現這類問題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商業銀行;結售匯;風險
一、商業銀行結售匯業務發展現狀
結售匯是結匯和售匯的統稱,是商業銀行一項基本的業務,開展已有二十多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在世界與各個國家的經濟往來較之前更為頻繁,人民幣匯率一直在穩步上升,截至2021年年末,人民幣在國際結算占比已經提升至2.91%,所占份額逐步加大。近年來,隨著人民幣匯率及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結售匯業務憑借辦理更加快捷、風險低、資金結算安全、收益較高等優勢,深受用戶的認可,各個商業銀行致力于發展結售匯業務,由此促進了結售匯業務的發展。
結匯是指外匯收入所有者將其外匯收入出售給外匯指定銀行,外匯指定銀行按一定匯率付給等值的本幣的行為。截至2021年11月,銀行累計結匯147419.86億元,較2020年增加6411.86億元,同比增長4.5%。整體呈現緩慢上漲的趨勢。
售匯是指外匯指定銀行將外匯賣給外匯使用者,并根據交易行為發生之日的人民幣匯率收取等值人民幣的行為。截至2021年11月,銀行累計售匯133112.66億元,較2020年增加2887.71億元,同比增長2.2%。2017年至2021年間,2020年有小幅度下降,其余年份數據緩慢上漲,同樣整體呈現穩定上升的趨勢。
如圖1所示,從整體來看,外匯市場供求基本保持平衡。
二、銀行結售匯柜臺操作中存在的風險
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指出,操作風險是指由內部不完善或有問題的操作過程、人員、系統或外部事件而導致的直接或間接損失的風險。下面分析在結售匯業務柜臺操作中存在風險的各項因素。
(一)人員因素
首先,柜臺操作風險的出現大部分由柜員的操作不恰當引發。現階段,柜員的學歷及素質普遍較高,但是對實際操作方面不夠熟悉。同時,針對結售匯業務的員工,其任職資格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培訓過后沒有經過嚴格的考核直接上崗,這就使很多柜臺人員在培訓后依然沒有熟練掌握業務操作流程。
其次,柜員對后臺系統的操作不到位,銀行的業務繁多,不同的業務的操作步驟也不相同,對系統的操作水平良莠不齊,在進行結售匯業務操作時,對于業務流程不清楚或系統操作不熟悉,都會導致風險的產生。另外,柜員對業務的風險認知不足。例如,在辦理結售匯業務時,需要對本人身份進行驗證,如果不是本人,而是直系親屬代辦,需要提供各項資料證明,如果辦理金額在等值1萬美元以上、等值5萬美元以下的,還需要提供合法外匯收入來源等證明材料,一旦員工對提交的材料有所遺漏,可能為銀行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二)系統因素
銀行的內部后臺系統也是造成柜臺操作風險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遇到突發情況,如停電斷網,后臺系統便會自動關閉,正在進行的流程都要重新操作,這給柜員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也會使得客戶服務體驗感降低。系統偶爾卡頓、需要重啟等,同樣會給工作造成困難。
除此之外,隨著人們理財觀念的變化,銀行的各項業務在不斷增加,對后臺系統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對于各項業務后臺的建立、流程的審批,以及各項單據的識別,都要求系統能夠快速識別并處理。但是,在新業務建立、新功能上線的初期,對于流程操作的風險防范節點建立不完善,審批的流程不夠全面,流程監管制度不夠健全,柜員的操作也不夠熟練,容易造成操作風險。
(三)內部因素
內部因素是指銀行內部的管理機制及制度等。對于管理制度以及業務操作流程的規定,部分員工由于對業務流程的不熟悉和疏忽,必需項沒有進行,如圖2所示,圖中的任何一個步驟在操作中出現問題都會導致風險的產生。例如,在某客戶進行結售匯業務時,辦理金額已經達到5萬美元,但是柜員沒有對這筆資金的來源進行調查,也沒有要求提供資金合法來源的證明,造成風險。部分管理者對制度實行的過程不重視,由此讓柜員認為業務操作的具體流程不重要,但是事實并非如此,這樣的情況會提高風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作為銀行的分支機構,分行大多數都是自行管理,對總行頒布的一系列比較完善的管理制度及政策等,執行力不夠,對于過多的分支機構,總行的監督管理力度也不夠,鞭長莫及。
(四)風險防控意識薄弱
銀行柜員會有操作失誤的原因之一是風險防控意識薄弱,這可能為之后的業務處理埋下隱患。例如,客戶在辦理業務時只帶了身份證,其余證件資料并沒有準備,但是客戶不愿意再麻煩準備資料,柜員直接辦理業務,或者客戶的直系親屬代理辦理,只是提供辦理人和代辦人的身份證明。
這些情況都是柜員風險防范意識不強的表現,在業務辦理中沒有意識到風險的存在,為后續的工作增加了難度。
部分銀行的風險防控制度不夠完善,對一些預判到的操作風險沒有快速處理,聽之任之,在風險防控方面沒有較完善的防范體系,風險事件發生后并沒有綜合事件進行總結,對操作風險的預防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三、解決銀行結售匯柜臺操作風險的措施
(一)提升員工專業素養
對于不熟悉業務流程的員工,要在培訓中提升操作技能。結售匯業務的每項操作流程和具體要求都有明確的步驟。首先,要讓員工了解每個要求或流程的目的,這樣才能更好地記住流程。其次,對于系統的操作。柜員在培訓時要實操模擬,在一個單獨的系統上,假定虛擬客戶,為這名虛擬客戶進行結售匯業務操作,在培訓結束后,應對所有參加培訓的人員進行較為嚴格的考核,保證員工的從業資格有較為統一且嚴格的標準,有效地從人員問題上預防操作風險。
(二)完善系統架構
在后臺系統方面,由于銀行在不斷推出新的業務項目,對后臺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在日常的系統維護中,要加強系統穩定性的維護,系統盡量不要出現卡頓的情況,并且實現一段時間內自動刷新保存數據的功能,就算在突然停電或者斷網的情況下也能夠保存大部分已經輸入的數據,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不會造成客戶更多的時間損失。在銀行內部員工流程審核時,快速審批審核,優化系統的架構及審批流程,完善流程操作的風險防范節點建立,在一些必須提交的資料和個人信息上面創建重要節點,保證提交資料的全面性以及個人資料的安全性。
(三)優化內部制度,加強監督管理
內部制度是操作風險發生的原因之一,所以優化銀行內部制度是規避操作風險的重中之重。銀行內部制度的優化主要是對于總行下達的制度以及本行自身規定的制度,加大本行對制度執行的監管力度,從管理者開始,落實到每個基層結售匯柜員。尤其是要提高對業務流程的重視,同時,通過建立相應的業務流程監管機制進一步提高風險管理力度,例如設置專門的風險管理崗位,加強對結售匯業務各個流程的監督審查,對柜員的業務水平不定期復核,業務辦理前、業務辦理中、業務辦理后分別監管。在進行風險管理時,應加強獎懲力度,出現風險事件時要對所有涉事人員進行不同程度的懲罰處理,提高員工對風險事件的敏感度,以此降低風險防控的成本;對于有效防止風險事件發生的員工也應給予不同程度的激勵,更好地提高員工對風險防控制度的認同感和配合度。
在風險防范措施的制定上,重視事前預防,將可避免的風險遏制在未發生階段,事后找到風險發生的共通點,總結經驗教訓,風險發生的原因、過程以及同類風險的防范措施在,避免以后出現類似的風險。業務流程不夠完善的情況下,推出新的科學化業務辦理流程,簡潔化、細化具體步驟,改進容易出現操作風險的節點,推行互相監督,互相負責的制度,合理為每個柜員設置審核權限,提高業務辦理效率,有效預防風險事件的發生。
(四)增強風險防控意識
銀行需要加強對柜員風險管理意識的培養,管理人員需要將風險防范管理作為日常監管的重點,在日常工作中,不定期舉辦關于《銀行辦理結售匯業務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的培訓,組織員工進行風險事件案例的學習等,通過日常學習使員工對業務辦理流程以及具體實施細則的掌握更加細致,提高員工風險防控的意識,通過組織學習案例深刻地意識到操作風險會帶來的危害,提高柜臺業務的規范化操作。也可以舉辦常見的風險事件組織演練,幫助柜員熟悉風險事件的處理流程。對于規模較大的銀行,在進行風險意識的提升培訓時,也要注意對于下設支行員工的風險意識提升。同時,在業務的制度上要加強風險防控措施,業務辦理流程上設置風險防控節點。從制度上、流程上、人員風控意識上嚴格把控,避免不必要的操作風險發生。
四、結語
對于發展日益蓬勃的結售匯業務,我國要更加專注于穩健發展,國際匯率及國際形勢不是一成不變的,一直會有所波動,要在這樣的情況下穩定地、扎實地一步步前進。而柜臺操作風險具有成因復雜,隱蔽時間較長,發生范圍較寬泛等特點,可以從規章制度以及人員操作規范上規避,銀行及時阻斷風險事件的發生。銀行應該更加完善風險預測機制,對柜臺操作風險的分類、特點以及表現形式更加了解,才能在面對風險時更快速且全面的應對。
參考文獻:
[1]梁榮平.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與操作風險控制分析[J].財會學習,2020(15):239-240.
[2]王海霞.淺談銀行柜面操作風險原因及控制措施[J].山西農經,2016(14):88.
[3]陳琳.建設銀行Q支行網點柜面操作風險管理研究[D].貴州大學,2019:5.
[4]薛丹丹.基于大數據技術防范銀行柜面操作風險的研究與實踐——以福建農信為例[J].中國金融電腦,2020(08):41-44.
[5]任曉莉.淺談農村商業銀行柜面操作風險管理與防控措施[J].中國集體經濟,2020(06):104-105.
作者簡介:楊軒(1990),女,云南省龍陵縣人,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為國際結算、國內貿易融資、國際貿易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