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化學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主要原因在于知識之間的關聯程度較高.因此,學習遷移理論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學習遷移指的是學生在一種情境中學習到的知識會對在其他情境中的學習產生一定影響,包括正面影響與負面影響,即正遷移與負遷移.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充分應用正遷移的同時盡量規避負遷移的不利影響,引領學生在學習遷移理論下深入學習化學.
1 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有效誘發遷移動機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只有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才會集中注意力、聚精會神地學習.要想更好地應用學習遷移理論,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想方設法調動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可以圍繞新課內容引入一些有趣味的實驗和生活中的化學現象,以此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使其轉變學習態度.
以“金屬鈉及其化合物”教學為例.當學習“鈉的化合物”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一個有趣的實驗導入新課,具體實驗操作如下:使用脫脂棉把一小塊過氧化鈉包起來放到石棉網上,隨機邀請一位學生通過吸管對脫脂棉吹氣,這時脫脂棉會慢慢開始燃燒.借助趣味性實驗現象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不自覺地產生疑問:脫脂棉為什么會燃燒?這時教師可順勢引出新課內容———研究鈉的化合物的性質,使其主動認識、了解常見的鈉的化合物及其性質、用途等.其實,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靈活采用實驗導入新課,不僅可以助推學生掌握更多的化學知識,還可以讓他們在實驗觀察過程中完成對化學問題的正向遷移,使其結合已學化學知識分析產生實驗現象的原因,把舊知識順利遷移至新知識的學習中.
2 注重概括總結知識,培養良好遷移習慣
在高中教育階段,化學教學內容同初中相比更為復雜,難度與深度均有所增加,不過新舊知識點之間仍然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這為學習遷移理論的應用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與便利.具體來說,教師應高度重視學生整理和歸納知識的能力,當講授完一節課的內容以后,要專門留下充裕的時間,指導學生對本節課中所學的內容進行概括和總結,進而慢慢養成良好的對比遷移學習習慣,從而實現學習遷移理論的應用.
比如,在學習完“微粒間作用力與物質性質”專題知識后,教師可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討論金屬鍵、離子鍵、共價鍵三者的特征,概括與總結本專題的核心知識.例如,金屬鍵主要存在于金屬之間,是由自由電子和金屬離子之間的靜電吸引力共同組成的,如鐵、銅、鈉等這些由原子直接構成的物質;離子鍵存在于金屬離子與非金屬離子之間,在常溫狀態下一般都穩定存在,形成條件是活潑的金屬原子失去電子,成為金屬陽離子,而活潑的非金屬原子得到電子,成為非金屬陰離子,兩種離子在靜電作用下形成離子鍵,如氯化鈉、硫酸銅、氯化鎂等;共價鍵是非金屬和非金屬之間的化學鍵,存在于非金屬分子之間或者鹽的陰離子之間,如氧氣分子和硫酸根離子.以此,讓學生把本專題知識整合起來,實現知識點之間的遷移,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
3 消除負面思維定式,大力推進正向遷移
上文已經提到,學習遷移理論包括正向與負向兩大方面.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要在消除負面遷移的同時大力推進正向遷移,通過此消彼長真正發揮出學習遷移理論的正向優勢與積極作用.對此,高中化學教師在平常教學中需要結合化學知識的特點與學生的認知水平,基于“相似”的視角講解新知識,消除負面思維定式的不利影響,實現對所學內容的正向遷移,使其在學習遷移理論的助力下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學中,教師把C(碳)與Si(硅)放到一起展開類比性講解.而在學習二氧化硅的性質時,學生容易受到思維定式的影響,把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的性質展開對比.這樣,極易形成錯誤的認知,使其無法準確認識、理解與掌握二氧化硅的性質.這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基于物質形成的視角進行對比,強調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硅的區別:二氧化碳由大量分子構成,每個二氧化碳分子都由一個碳原子和兩個氧原子構成;二氧化硅由大量的硅原子和氧原子直接構成,不存在二氧化硅分子;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碳酸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屬于可逆反應;二氧化硅與水不會發生反應,但是硅酸受熱會分解成二氧化硅和水.學生通過對比,有效抑制負遷移對自己的影響,改善正遷移學習效果.
4 巧妙設計變式訓練,強化學習遷移能力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習遷移理論不僅有助于學生對化學理論知識的學習與記憶,還能夠借此培養他們的解題能力,使其在解題訓練中突破思維定式的負遷移,實現遷移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高中化學教師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巧妙設計變式訓練,利用一些相似或者有關聯的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分析、交流和討論,從而強化他們的學習遷移能力.
例如,在“醇和酚”教學實踐中,以乙醇為例,了解醇的組成、結構特點、性質和應用,掌握醇的取代與消去反應.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問題:大家可以根據所學化學知識使用不同的原料去制取乙醇嗎?組織學生結合個人所學與認知自由討論與交流,找出多種制取乙醇的方法,然后引導他們綜合分析采用這些不同方法制取乙醇需要做的工作,包括原料收集的難易程度、成本的高低、反應過程是否容易控制等,且對這些方式展開對比與評價,讓他們達到思維求異的效果.隨后,以此類推采用同樣的方法帶領學生學習酚的相關知識,讓他們借助醇的知識展開遷移學習.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可以有效激活學生的化學思維,拓展思維空間,還有助于他們找到正確的思路,進一步認識醇和酚.
5 科學安排教學順序,打造學習遷移環境
學習遷移有正遷移與負遷移兩種情況,主要區別在于遷移發生的方向,這涉及知識學習的先后順序.由此表明,教學順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習遷移的發生.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要想更好地應用學習遷移理論,教師必須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順序,為學習遷移理論的推進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極力發揮出遷移理論對教學的優化作用.具體來說,教師應當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的特點來安排教學順序和設計教學方案.一般來說,教學順序的安排主要有“螺旋式結構”與“直線式結構”兩種.其中,“螺旋式結構”指的是相同的教學內容重復出現,后面內容是前面內容的深化;“直線式結構”是教學內容按照邏輯聯系順序以直線形式呈現.當講授一些基礎性的化學知識時,可以使用“直線式”教學方式,根據邏輯順序與難易程度設計教學流程,安排教學順序;當講授一些比較復雜或者高難度知識內容時,就要選擇“螺旋式”教學模式,把高難度知識所需要的基礎性知識融入教學中,使之在教學中反復出現,便于學生及時回顧和加以記憶,提升他們對這些高難與復雜知識的學習質量.
比如,在開展“研究物質的化學方法”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本知識的順序設計“直線式”教學模式,因為本章所學內容屬于基礎性的化學知識,所以采用邏輯順序教學有助于學生建立起知識網絡,展現出學習遷移理論的作用,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當講解金屬的一系列氧化還原反應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采用回顧基礎知識的方式,安排“螺旋式”教學順序,帶領學生一邊回顧舊知識,一邊學習新內容,使其對這些化學知識進行螺旋式學習與掌握,改善他們的學習效果.此外,在“直線式”教學中,主要發生的是知識正遷移,有助于學生在由易到難、由淺及深的知識邏輯順序中建立起富有邏輯且穩固的知識網絡.而在螺旋式教學中,在“難、易”“淺、深”交替出現的教學內容下,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在正遷移與負遷移之間反復切換,使其不僅可以體會到基礎知識的重要性,還有助于他們感知到高難度知識與基礎知識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教師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安排教學順序,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學習遷移環境,讓他們整體學習效果更佳,從而促進高效課堂的生成.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教學活動中,教師需深刻意識到學習遷移理論的重要性和價值,結合化學知識的特征應用學習遷移理論,并全面考慮到高中生的化學基礎、學習能力、思維水平與認知等要素,進一步優化學習遷移理論的應用,引導他們借助遷移學習理論探索化學的奧秘,進而提升自身的整體學習能力.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