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成都致力于為實現青年自我價值、成就人生夢想創造更加良好的條件。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青年把成都作為筑夢圓夢的首選地。
本期三位人物,是奮斗在成都的青年縮影。他們的故事,是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個人詮釋,更是為城市未來發展注入的創新活力。
成都川菜博物館館長,致力于傳承和弘揚川菜非遺文化,并為川菜跨界出圈做出貢獻
2010年2月,成都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美食之都”榮譽稱號。高度發達的美食行業、專業的美食機構、大量的優秀廚師和傳統的烹飪技巧,使之成為亞洲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它擁有中國和世界范圍內的數十項“第一”,包括中國最早的釀酒工廠、最早的茶文化中心和第一個菜系產業基地,“舌尖上的成都”驚艷著食客的味蕾,成為這座城市閃亮的名片。
川菜是從什么時候有的,經歷了哪些發展演變?辣椒進入中國之前,川菜是什么樣的?為什么郫縣豆瓣被譽為“川菜之魂”?為什么抄手皮是方的,而餃子皮是圓的……這些問題都能在成都川菜博物館找到答案。
接手博物館
占地40余畝的川菜博物館,位于成都市郫都區,以川西民居建筑風格和川式園林構筑起獨特的古蜀文化風景。博物館藏品眾多,僅典藏館就收藏了6000多件各個歷史時期的實物和典籍,其中不乏重量級的藏品,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四開光山水人物紋泡菜壇”就是“鎮館之寶”之一。
川菜博物館從藏品征集、籌備到建成,歷經數十年,于2007年5月18日開館,老館長是芶思的父親。芶思見證了川菜博物館誕生的整個過程,從小耳濡目染,讓他深深愛上了這項事業。2010年,芶思留學歸來,父親與他進行了一次長談。談話中,芶思講到自己對川菜博物館的發展規劃,父親聽后覺得很有見地,便有意將博物館交給他管理。
剛開始,芶思內心雖然有憧憬和激動,也難免忐忑。后來,在父親的鼓勵下,他決定接手博物館,將自己心中所描畫的藍圖一步步變為現實。
芶思秉承了建設川菜博物館的初心——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川菜文化。以前,對于如何弘揚川菜文化,大多數人的想法是:開川菜館,開更多的川菜館。川菜博物館也未能“免俗”,開了餐廳,生意也還不錯。而在“傳承和弘揚”的實現路徑上,芶思有自己的想法。
做“叛逆”的事
接手川菜博物館的第四年,芶思做了一件當時看起來非常“叛逆”的事:停掉了博物館的餐廳業務——盡管這是當時川菜博物館主要的收入來源。他投入500余萬元,將原來的餐廳升級改造,全面轉型,打造互動體驗文旅項目。
博物館突然斷掉了收入來源,又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升級改造,而運營的人工、水電等各項開支一樣不少,資金“壓力山大”。那段時間,跑銀行、到處找資金成了芶思的家常便飯。
其實,這次轉型升級并非芶思心血來潮。他和團隊前期做了大量的調研和推演,足跡遍及北京、廣州、鄭州、桂林,甚至泰國、新加坡,為打磨互動型新項目做了充足的準備。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5年,“玩川菜——川菜文化互動體驗之旅”一經推出,就以其顛覆性的參觀體驗贏得了廣大游客的喜愛。在全新的川菜博物館里,游客不但可以靜態參觀,通過典藏館陳列的數千藏品了解川菜的歷史文化,還可以眼觀、鼻聞、口嘗,親自參與互動,體驗川菜的刀工火候、色香味形,全方位感受川菜文化的魅力。參與性和互動性大大增強,豐富了“一座可以吃的博物館”的內涵和外延,實現了讓參觀“動起來”、讓文化“活起來”的暢想。
更廣闊未來
正是這次成功的轉型,為川菜博物館后續的延伸教育和文化服務類活動的開展打下基礎。目前,第一批從事雙語川菜國際化教育的師資力量和大量的外籍川菜學員已經從“川菜國際化教育示范培訓基地”培訓結業,川菜文化將通過他們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自川菜博物館建成開館至今,已經過去16個年頭。從開館時的少人問津,到2019年年接待游客量突破60萬人,再到2022年被評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四川省省級優秀科普基地,芶思深感自豪。
2022年底,《中共成都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奮力打造中國西部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美譽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決定》提出,要保護傳承川菜、川茶、川酒、川劇等“老字號”文化和技藝,創建國家美食文化交流中心,高質量建設美食之都。
這正是川菜博物館的發展方向。芶思說:“守住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我們的文化之根和精神命脈,會源源不斷地供給我們營養和智慧。同時也要融會貫通,將優秀傳統文化學以致用,在應用中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