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芬 肖育才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快速迭代升級,數字經濟蓬勃興起,在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廣泛而深刻影響的同時,逐漸成為重組要素資源和改變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發展圖景,作出了加快建設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的決策部署。今年全國兩會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其中特別強調了數字中國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引擎地位。數字成都建設既是數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成都這座超大城市的數字化轉型和鞏固擴大競爭優勢提供了時代機遇、政策紅利,明確著力點加快數字成都建設正當其時。
平臺支撐與核心競爭
積極推動數字基礎設施高效聯通,強化城市全局長遠發展的平臺支撐力。數字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支撐,成都還需持續推進5G基站建設,統籌做好城市不同空間范圍在網絡深度覆蓋、網絡室外覆蓋與功能性覆蓋的供需動態平衡,為城市生產生活打下堅實網絡基礎。用好作為“東數西算”國家一體化大數據樞紐節點和天府數據中心集群的政策紅利,優化超算、智算、云計算和邊緣計算資源配置,筑牢城市未來數字底座。扎實推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推動研發、產業、治理智能化,實現人工智能發展能級整體躍升。圍繞“西部領先、全國一流的區塊鏈發展先行地”目標,以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建設為契機,積極推動國家和省級區塊鏈基礎設施在成都落地投用,加快布局建設成都市區塊鏈公服設施和行業聯盟鏈,助力可信城市高效運行和有序發展。
著力提升數據資源規模質量,強化城市引領數字時代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數據是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基礎,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已深度嵌入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和各個環節,成為生產力變革的催化劑和生產關系重塑的定盤星,在數字成都建設中居于核心位置。成都可發揮21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優勢,豐富應用場景,匯集形成海量數據規模,著力提高數據供給質量,激活并釋放數據潛能,探索形成與數據生產力相適配的新型生產關系和治理模式。加強數據知識產權制度的研究與探索,推動數據確權、流通、交易、利益分配等各個環節的協同治理,突出數據的普惠共享特征,為創新創業提供數據要素激勵,帶動全體市民共享數據紅利。積極爭取區域性數據交易場所落地成都,爭取并用好在成都設立的行業性數據交易平臺,為市場主體和數據交易行為提供具有競爭力的政策支持和高效可信的流通環境。
內在驅動與前沿技術
扎實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強化城市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實體經濟是區域經濟的命脈所在,數字經濟是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陣地,不斷迭代升級的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形成的數字化生產力即數字經濟中的產業數字化部分,是現代化經濟體系中最具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過程中伴隨的資源要素重組、鏈條精簡和效率提升為城市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動力。加強數字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加大農副產品網絡營銷力度,積極探索鄉村數字治理路徑經驗。著力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牽引實體經濟的生產和服務體系實現智能化升級,以數字化轉型驅動傳統制造業在質量、效率、動力等方面的整體變革,促進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攀升。縱深推進服務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在金融、文旅、會展、餐飲、物流商貿等領域形成放大、倍增、疊加效應。
加大前沿數字技術研發投入,強化城市創新引領力。數字經濟時代,城市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模式轉變,作為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層技術邏輯,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進而在數字技術方面表現出強大的創新引領能力是擴大城市競爭優勢的關鍵。加大對前沿高端數字技術的創新研發投入,瞄準未來產業的基礎性、關鍵性技術開展科研攻關,積極發揮成都產業體系較為完備、應用場景豐富、商業轉化渠道寬廣等優勢,形成數字前沿技術研發轉化的良性循環網絡。加強對數據科學、電子工程、人工智能等技術流學科高端數字人才的招引和培育,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條件和生活配套政策,吸引優秀人才來蓉定居和創業創新。強化數字科創平臺和科創空間建設,推動人才、資本、技術等全量創新要素加速集群成勢。
安全應對與生態涵養
統籌兼顧發展與安全,強化城市風險管控力。數據已經成為數字時代國家的戰略資源與核心資產,數據安全和網絡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字成都建設中是必須達成的底線目標。加強數據全流程合規治理和企業數據合規監管,對數據實行分級分類管理,確保數據來源和使用合法,確保數據權益分配公正合理。加強域內企業的網絡社會責任意識,增強數據和網絡的安全預警和溯源能力。健全數據安全監管法規和制度體系,明確獎懲舉措,引導和幫助企業主體和居民增強風險識別能力。加強風險應急預案儲備,對可能發生的數據風險和網絡攻擊進行模擬演練,強化危機應對能力。
營造良好數字發展生態,強化城市精神文化涵養力。數字成都建設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管齊下、全員參與、內外協同、包容共進,城市的數字發展生態和精神文化等軟實力也至關重要。積極營造兼具活力與秩序、兼顧發展與安全的良好發展生態,使得城市的實體產業與虛擬產業、硬設施與軟實力實現交相輝映和相得益彰。積極發揮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協同增強效應,不斷提升成都的城市精神感召力、城市文化涵養力和城市品牌吸引力,不斷提升企業家和居民的自信心、獲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謝芬,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金融與財貿研究所副研究員;肖育才,西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