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社會科學院課題組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而旅游產業是鄉村地區極具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產業領域。近年來,鄉村賞花游以花興旅、以旅興產逐漸成為各地發揮鄉村生態資源優勢,促進旅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本文在深入調查研究崇州“賞花經濟”發展現狀基礎上,以其為例,分析現階段部分區域“賞花經濟”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助力“賞花經濟”從“一季經濟”向“四季經濟”轉型升級,持續性地推動生態價值轉化和文旅賦能鄉村振興。
部分區域“賞花經濟”現狀
資源整合力度不足。國內外成功實踐表明,系統化的頂層設計是實現全域旅游發展的前置條件。目前崇州打造的30萬畝油菜花賞花路線尚未充分有效整合相關旅游資源,規模效應有限,還未形成賞花線路全景化、全覆蓋的空間有序、內容豐富的全域旅游體系。如,賞花路線還沒有與崇州“一心一極一軸兩翼”的旅游發展空間布局深度融合,旅游資源仍相對分散,“以花為媒、串景成鏈”的全域旅游體系缺乏系統性規劃和整體性打造。
文旅資源挖掘不深入。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發展“賞花經濟”不能簡單地“靠花吃花”。崇州擁有史前文明遺址、“古鎮金三角”、國家級文物建筑群等厚重的歷史文化遺產,但很多還停留在傳說、概念層面。賞花游的方式大部分停留在“拍照打卡”的初級階段,存在特色不顯著、定位不清晰、產品缺乏競爭力等問題,文化優勢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產業鏈延伸拓展乏力。做強“賞花+”產業鏈是突破季節性限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現階段,崇州對花的多重價值挖掘還不夠,“賞花經濟”還沒有做足花的文章,用花“穿針引線”,創新應用“賞花+人文”“賞花+體育”“賞花+時尚”等方式延伸拓展產業鏈、拉動多產業融合發展方面還存在不足,“弱鏈”“斷鏈”情況比較明顯。
主題IP顯示度不夠。IP既是鄉村特色的生命力,也是鄉村旅游的生產力。目前崇州賞花節仍存在品牌影響力不夠、游客結構單一、用戶黏性不強等問題。一是營銷包裝不精,還缺乏“立得住、叫得響”的旅游IP。二是宣傳手段不新,現有旅游宣傳輻射群體相對單一,開放式平臺營銷不多,借勢借力互聯網經濟不夠。
消費變現能力不強。豐富“賞花經濟”場景業態是增強消費黏性、提升盈利能力的關鍵?,F階段崇州存在賞花價值單客消費不高、轉化效率較低等問題。在場景營造方面,缺乏沉浸式、互動式、參與式消費場景的創新營造。在業態創新方面,多業態融合還不夠,“賞花經濟”消費變現能力還有待提升。
對標先進轉型升級
成都近年來依托優質資源條件,挖掘生態資源多元價值,以花為媒、以花聚人,深入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但對標國內先進城市,正如崇州“賞花經濟”,成都賞花旅游整體需要由“一季經濟”向“四季經濟”轉型升級,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植根地方文化底蘊,發揮特色優勢。一是通過收集和整理地方歷史文獻、民風民俗、民間傳說等,梳理文化發展脈絡,摸清文旅資源家底。二是組織專家團隊全面、客觀評估資源的文旅價值,對旅游“爆點”進行深度剖析,提煉成都鄉村旅游精神標識。三是加快構建環龍門山、環龍泉山等旅游產業協同發展機制,形成區域旅游合力。如,以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聯合崇州、都江堰、彭州、大邑等地區以及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熊貓谷等機構,合力打造“熊貓+賞花”旅游經濟走廊。
創新宣傳營銷模式,擦亮旅游品牌。一是善用“種草經濟”,組織網紅達人等成都賞花行,鼓勵影視劇和流量綜藝到成都賞花地取景,提升旅游品牌影響力。二是依托“天府糧倉”成都片區建設,發展農業旅游體驗經濟;鼓勵沉浸式旅游產品的開發,營造不同劇情體驗場景,打造多年齡段娛樂體驗產品。三是依托消費券與消費場景的深度融合,在代表性區域試點發放消費券,充分刺激旅游消費,釋放內需潛力。四是加強與國際知名非政府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將成都豐富優質的自然資源推向世界,提升成都文旅的國際吸引力。
培育壯大新興業態,豐富產品內容。一是加強硬件建設,提升軟件水平,對接優質培訓機構,優化課程內容,做強培訓經濟產業鏈。二是充分挖掘家庭型消費紅利,構建家庭客群全產業鏈條,做優親子經濟。三是積極發展康養旅游,激發中老年游客的消費潛力,推動中老年游客成為未來成都鄉村旅居游的主力軍,做大銀發經濟。四是抓住當前分散經濟發展趨勢,借鑒蒲江國際田園生態商務區等經驗,向新經濟、文化創意和專業服務等機構開展戰略招商行動,實現生態從消費變現到產業變現的迭代升級。
著力營造新興場景,激發消費活力。一是充分利用VR、AR等現代聲光電技術,結合古鎮等歷史文化資源,展現歷史名人風采,復原成都唐宋盛景。二是升級休閑旅游場景,如在崇州無根山竹藝公園、新津斑竹林公園等地積極開發精致露營,深化研學旅行,舉辦鄉村音樂節。三是通過在賞花地設置秀場、將道明竹編、懷遠藤編等傳統特色技藝元素融入時尚產品等方式,營造賞花時尚旅游場景。四是學習雙遺馬拉松、金堂鐵人三項、綠道自行車賽等成功經驗,以賽事引聚人流,開發多種休閑體育項目。五是積極創建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豐富完善夜游、夜購、夜食、夜娛、夜秀等多種旅游業態。
完善要素保障體系,凝聚發展合力。一是加強資源整合,積極推進對公共衛生間、5G網絡、景區講解等基礎設施升級完善,提升景區的服務質量,提高游客的滿意度。二是在機場、高鐵站、地鐵站等游客集聚區開通直達旅游目的班車,加密旅游專線及站點,探索熱門景點停車模式,改善旅游體驗。三是借鑒蒲江鐵牛村經驗,引育新農人,鼓勵符合成都定位的匠人、藝術家等來成都安家、創業,鼓勵農村實用人才、職業農民參加技術培訓、提升技能。
(課題組成員:楊晨遙、雷霞、李好、尹宏、廖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