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紅君 王胡林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沒有人才優勢,就不可能有創新優勢、科技優勢、產業優勢。近年來,成都一直在積極探索人才助力產業升級轉型的協同機制,形成“以人才鏈促進創新鏈、以創新鏈服務產業鏈、以產業鏈集聚人才鏈”的閉環生態圈。建圈強鏈是勇擔國家使命的責任所在,是推動產業升級的必然要求;也是吸引高端人才的有力抓手,是穩定擴大就業的重要依托。本文圍繞建圈強鏈背景下成都產業人才發展進行思考,提出優化建議。
“十三五”以來,成都累計吸引落戶青年人才超過60萬人。為了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近兩年,成都聚焦產業發展,發布相關人才引進政策,以產業鏈的“強”吸引人才鏈的“優”,推動人才與產業良性協同發展。比如,成都實施的“產業生態圈人才計劃”就是招募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高素質產業領軍人才隊伍。成都已經邁入超大城市行列,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圈強鏈行動是穩定擴大就業的重要依托,是回應廣大市民對美好生活期待的重要抓手,是持續擦亮“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字招牌的應有之義。
當前成都人才政策助力產業轉型升級的做法
引導人才智力要素向重點產業鏈加速聚集。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突出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圍繞重塑產業經濟地理,成都積極探索人力資源配置的新模式。2020年成都發布的《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人力資源協同創新行動計劃》提出,創新實施“產業生態圈人才計劃”,構建產業生態圈精準化、差異化的人才項目體系,充分發揮用人主體人才評價自主權,推動人力資源發展從行政區思維向經濟區思維轉變。
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繼“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人力資源協同創新行動計劃”之后,成都上接城市發展戰略、下接用人單位需求,啟動“成都城市獵頭行動計劃”,在全國首次提出以城市之名招募全球專業人才,發布了算法工程師、大數據技術人員、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等20個急需緊缺崗位。同時,聯合專業人力資源機構搭建“成都城市獵頭行動計劃急需緊缺崗位供需對接平臺”,將崗位精準定位到產業功能區及重點需求企業,圍繞典型崗位、需求企業、薪酬水平、區位分布,對20個崗位進行精準畫像,人才可按圖索驥,尋求事業發展的路徑和舞臺。
優化產業人才政策,提升針對性、精準性
深入分析建圈強鏈緊缺人才需求與人才政策之間的契合度,存在不同程度與不同類型的人才緊缺、高層次人才享受的優惠政策不具有吸引力、產業人才服務效率較低等不足,需要進一步優化產業人才政策,提升針對性、精準性。
一是加強全市產業人才政策統籌。發揮市委組織部(市人才辦)對于全市人才政策、緊缺人才崗位需求發布、專項人才引進的工作統籌,提升各項人才政策的匹配性、協同度。產業人才政策要解決各領域的人才短缺問題,尤其是解決當前成都重點推進的產業建圈強鏈人才緊缺工作。為了精準制定符合產業建圈強鏈的人才引進政策,相關部門需要深度參與產業人才市場需求的調研,加深對全市就業市場狀況以及產業轉型升級人才需求的認識,挖掘全市產業人才短缺問題的深層次原因。
二是“一產一策”精準制定各產業的全鏈條人才引進政策。建圈強鏈的每個重點產業對人才的專業、經驗等要求不同,比如,文創、金融業等重點產業需要具有跨專業、跨學科、知識結構復合型的人才。而且每個重點產業所涉及的崗位都分布在幾個區(市)縣,比如,集成電路產業鏈條涉及的崗位就分布在四川天府新區、成都高新區、雙流區、郫都區等。由此,各區(市)縣可以根據產業的人才需求特點,有針對性地聯合發布各重點產業的人才引進政策,共享該產業的高層次人才,共建產業人才服務平臺。
三是滿足產業人才的住房需求。建議將重點產業緊缺人才納入人才安居保障對象,一方面,加強與重點產業所涉及的企業合作,給注冊地及稅務登記地所在行政區的企業和機構提供定向的配租業務,滿足產業人才的居住需求;另一方面,多渠道供應人才公寓。可以利用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產業園區配套用地和存量閑置房屋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比如,將老城區存量住房與人才安居功能進行結合,將老城區利用率低的房屋收購并改造為富有活力的青年社區,既滿足青年產業人才的租賃需求,又有利于城市“由外至內”更新,增強城市功能,賦能城市活力。
四是針對高層次產業人才加強政策支持力度。建議采用“一人一策”引進,量身定制“政策包”,圍繞產業建圈強鏈的推進,探索“候鳥服務”“飛行博士”等柔性引進模式,比如,探索搭建成渝高層次人才共享機制與平臺,聘請兼職的專家或高級工程師,這些高層次人才可以自由“遷徙”,受聘于兩地,打破地域、戶籍、檔案社保、人事關系等諸多限制。
五是優化蓉城人才綜合服務平臺服務效能。建議將蓉城人才綜合服務平臺優化為成都人才全方位服務平臺,避免人才政策發布較為分散。同時在該平臺開設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政策專欄,并為各項業務提供智能導辦,清晰羅列辦理形式、材料清單、辦理流程、受理條件以及咨詢方式等。此外,打造產業人才線上一體化服務,縮短辦理時間,降低人才辦理業務的成本。
[作者:廖紅君,中共成都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講師、博士;王胡林,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市情研究所(決策咨詢部)副所長、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