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劍超
成都科技環保企業創始人,創造垃圾分類新模式,助力公園城市示范區綠色低碳發展
垃圾該怎么扔?現在很多成都人只需要在小程序上搜索垃圾名稱,就能查到正確分類,之后在家自主分裝,再將環保袋投放到無人站點。稍等一會兒,就能從微信上獲得垃圾的后續去向和收益信息。
這一模式出自成都的科技環保企業“奧北科技”。多年來,在創始人汪劍超的帶領下,“奧北科技”這一小微創新企業致力于推廣無人垃圾分類模式,有著良好的發展環境與前景。不算寬敞的辦公區內,除了擺放整齊的獎牌、獎杯,最顯眼的就是白底綠字的“招牌”——奧北環保回收袋“aobag”。為數不多的員工,承擔著公司在成都等多個城市的垃圾分類業務。
創業始于成都
2010年,在微軟中國分部任高級工程師的汪劍超被公派至美國總部學習。一天午餐后,面對顏色各異的垃圾桶,他端著有剩余餐食的盤子不知如何下手,在同事的幫助下,才了解到如何辨別不同種類的垃圾和垃圾桶。
從此,汪劍超開始關注垃圾分類。“面對環境問題,我們經常抱怨,然后什么也沒做。我覺得這樣解決不了問題,得做一點事情才行。”經過觀察和思考,他有了想法:“建造一個沒有垃圾的垃圾場!”
后來,好友邀請汪劍超到成都創業。“當時,成都在垃圾分類領域嘗試引進社會力量,這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汪劍超說,“但創業對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領域,怎樣管理團隊,怎樣與用戶溝通,怎樣與廢品收購站的老板打交道等,都是未知的挑戰。”
為了了解人們對垃圾分類的感受和看法,汪劍超帶領團隊每周末深入社區做宣傳和調研。“每來一個居民,我們就講一遍垃圾分類的知識,或者向他們提供垃圾袋等。雖然很多人不了解這個領域,但很感興趣,也愿意嘗試。”最初,團隊采用居民扔垃圾、攢積分換禮品的做法,在小區內置放了1000多個回收箱,引導居民將垃圾扔進去。過了一段時間,汪劍超發現這一做法的成本太高。“每周末需要安排大量志愿者在社區內做相關宣傳,每天還需要大約20位師傅在小區里用三輪車收垃圾,人力消耗很大。”
汪劍超遇到了瓶頸。
科技改變習慣
“我們在降低成本的問題上思考了很久。其實垃圾分類和交通管理有相似之處,兩者都是以一套復雜規則,去規范大量離散人員在不同時間和空間上的行為。”
2017年,汪劍超與新的合伙人創辦了“奧北科技”,并研發了奧北回收袋“aobag”。居民通過微信小程序注冊會員后,在家中購買回收袋,按照14種分類,將垃圾分裝,之后找到附近的智能無人回收站,輸入密碼進入,將垃圾投遞即可。這套運營模式,每周只需要進行一次站點清運工作。“一位工作人員一天可以收兩到三車垃圾,大大降低了人力與時間成本。”
在汪劍超看來,奧北的整個工作系統都基于科學技術的運用。“我們設計、研發了垃圾分選系統,用戶可以在投放垃圾后收到提醒信息,了解一袋垃圾中各類垃圾的重量、一共可以獲得多少錢等。如果分類有誤,我們會及時反饋,將照片發給用戶,糾正錯誤投放行為。”
汪劍超認為,在垃圾分類與回收這件事上,人們需要改變“賣廢品”的習慣,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垃圾負責,而這僅僅靠常規的宣傳是不夠的。他解釋道:“垃圾分類的知識很復雜,居民需要通過學習將其變為常識。”目前,小程序為用戶準備了1000多個詞條,用戶對垃圾的具體分類產生疑問時,可以在搜索框輸入垃圾名稱,獲取正確的分類提示。
5年做好一件事
目前,奧北智能回收點位已擴展到約400個,分布于成都、北京、重慶等城市,參與注冊的用戶約10萬名。“成都等地市民接受程度高,學習能力強,愿意嘗試新鮮事物。如今,用戶的垃圾分類準確率能達到99.97%。”
除了社區居民,很多學校也參與進來。在奧北的投放排行榜上,成都一所學校投遞了約132噸垃圾,約等于減少砍伐樹木2223棵,創造收益約14萬元。
“在可回收物上做文章,只是垃圾分類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用了5年時間真正做好的一件事情。我們現在也有了廚余垃圾的資源化解決方案,那可能就是另一個5年的事了。”隨著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在綠色低碳轉型中不斷邁出新步伐,汪劍超對未來更加充滿期待。
助力“蓉漂”成就夢想,近年來,成都以“青年創業就業機會釋放和職業素養提升”為導向,增強青年職業服務能級,助力青年在蓉“樂業”。聚焦主導產業發展趨勢和青年需求,全面整合孵化載體、資金支持等資源,為青年提供更加便捷的雙創服務;加強對科技類小微創新企業的扶持力度,培育“小而精、小而專”的科技創新企業……如今,越來越多青年人像汪劍超一樣,期望在這個大舞臺成功創業,施展才華。
本組稿件文、圖由共青團成都市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