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S管理模式是一種規范現場、提升素養的簡單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幼兒園班級管理中,各類物品的管理工作繁雜且重要,采取6S管理模式不僅能夠保持班級環境的干凈整潔,提高物品的使用效率,而且能夠有效落實幼兒教育目標。基于此,文章以加強幼兒園班級物品管理為目的,圍繞6S管理模式在班級物品管理中的應用策略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參考建議。
【關鍵詞】6S管理模式;班級管理;物品管理;應用策略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南平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研究立項課題“‘6S管理理念’在戶外游戲材料管理中的運用研究”(立項批號:NJYKT2021-057)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鐘麗(1983—),女,福建省邵武市實驗幼兒園。
6S管理模式是一種規范現場、提升素養的簡單有效的管理模式,主要包含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IKETSU)、素養(SHITSUKE)、安全(SAFETY)這六項內容。幼兒園班級物品種類繁多,數量很大,有教學用品、生活用品,也有各個區域的游戲用品,還有公共衛生的保潔、清掃和消毒物品等。科學引入6S管理模式能夠提高班級管理效率,為幼兒營造一個清潔、安全的教學環境,促進幼兒和教師的共同發展。從幼兒園班級物品管理實踐來看,6S管理模式的應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一、分區分類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們常常會為班級物品管理犯愁。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運用6S管理模式,切實做到有物必有區、有區必分類、分類必標識、標識必清晰,從而在有限的空間里形成良好的物品管理秩序,創造良好的班級環境[1]。
(一)明確不同分區,實現分類管理
面對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班級物品,分區管理是一種合理有效的管理思路,即教師可以將物品進行整理、整頓,納入不同區域內,實現規范化管理。區域材料的整頓和管理與幼兒的一日活動密切相關,是班級物品管理中的重點。對于各區域的物品管理,教師可以根據6S管理要求進行全面優化。例如,在圖書區,教師可以設置標識,將大班、中班、小班幼兒常看的圖書劃分到不同的區域,貼上不同的標簽,為各階段幼兒取書、閱讀、規劃提供指引。在建構區,教師可以針對區域中材料、玩具多而雜的特點,采用分類型、分顏色的方式歸置物品,這樣幼兒能夠根據物品的顏色和類型做出區分,并在游戲后自覺、快速收拾物品,保持區域干凈整潔。在美工區,教師可以引入自主管理方式,引導幼兒在游戲中自取各種物品進行創造活動,讓幼兒明確物品的使用規范,如“小心使用剪刀,不能用剪刀對準他人”“將廢棄物品放入垃圾桶中”“將材料放回原處”等,利用規則讓幼兒逐漸養成安全操作、取物后放回原位的良好習慣。在角色區,教師可以針對幼兒因為爭搶角色和材料而產生矛盾的現象,設置規范的物品標識和明確的游戲規則,讓幼兒能夠合理利用物品,管理物品,并沉浸在和諧有序的游戲氛圍中。通過這樣的系統管理,教師能夠對區域中的物品進行合理劃分,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管理秩序。
(二)合理利用標識,維持管理秩序
標識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對人的行為有著強烈的暗示作用。利用標識是一種非常符合幼兒認知特點的物品管理方式,將其通過6S管理運用到班級物品管理中,能夠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例如面對班級中不同類型的物品,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設計不同的標識。對于大班的各類物品,教師可以設計文字、符號、數字、點數等標識;對于中班的各類物品,教師可以設計圖形、顏色、實物繪圖等標識;對于小班的各類物品,教師可以設計照片、動物圖片、卡通圖片等標識。教師可以結合班級的日常教學活動、游戲等規范幼兒的行為,讓他們在教師的提醒和標識的引導下自主收拾、整理物品,井然有序地學習與生活,實現自我管理。當然,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教師還應定期進行摸底檢查,根據班級的不同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整理,更新一些破損、陳舊的標識,新增一些趣味性標識,確保所有標識都是幼兒喜歡并且幼兒能夠清楚地了解和認識的,保障標識的使用效果能夠得到提升。教師要根據教學管理需要對班級不同顏色的區域籃進行調配,對各區域的物品進行規整,體現物品管理“分類清楚、區隔整齊、標識明顯,潔凈安全”的特點,使實物與標識的呈現一目了然,凸顯標識的行為引導作用。
6S管理模式在提高班級物品管理效率,優化班級管理環境,促進幼兒素養發展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幼兒教育管理中,教師應堅持不懈地開展實踐,不斷地優化完善標識管理,讓教育管理工作始終保持螺旋式上升的狀態[2-3]。
二、明確管理責任,實現精細管理
在幼兒園班級物品管理中運用6S管理模式時,教師需要明確管理責任,完善管理制度,并通過制度規范促進6S管理相關措施的落實,從而在保持班級環境整潔的同時促使班級管理工作逐漸走向規范化、標準化、精細化。
(一)完善班級物品管理制度,明確分工
班級管理涉及班級中的每一個成員,教師與保育員應在尊重個人意愿的基礎上,按照“誰使用、誰保管、誰負責”的民主分工原則,建立健全班級物品管理制度,要求負責人整理歸納班級物品,保管齊全,取用時做好記錄。一般來講,保育員主要負責班級公共衛生用品和幼兒個人生活用品的管理,教師主要負責班級教學用品和幼兒學習、游戲等活動用品的管理。雖然班級人員有一定的分工與要求,但在實際生活中,班級物品的使用在時間與空間上很難進行嚴格的劃分,因此班級人員一定要相互協作,共同負責。此外,幼兒也是班級管理的主體,尤其是中班、大班幼兒,教師要激發幼兒參與班級物品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幼兒的班級責任感,培養幼兒的秩序感與生活自理能力,讓幼兒養成物歸原處的良好習慣。讓幼兒對物品分門別類地進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幼兒初步掌握實物概念,真正發揮物品管理教育的實效。
(二)設計統一的登記表格,完善物品管理流程
對班級物品進行登記管理是保證物品完整,避免物品損壞、丟失的有效措施。幼兒園應統一設計“班級物品登記表”,寫明類別、物品名稱、物品數量、型號、責任人、備注等信息,以便隨時記錄、更新班級物品;設計“班級物品變損清單”,寫清楚物品名稱、單位、數量、變損記載、備注等信息,記錄日常教育活動中物品使用及損壞情況,以便及時修理與補充,更好地服務教育教學活動。表格的運用既有利于幼兒園對各個班級的物品進行統一記錄和分析,又能夠保證6S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實,切實提高班級物品管理效率。
(三)加強責任落實,實現班級物品的精細化管理
在明確了管理責任后,相關責任人應根據要求履行責任,將6S管理措施落實到每一個細節,采用精細化管理方法,保證物品管理的有序、有效。例如教師在管理不同類型物品時,首先要進行觀察,界定學習或生活的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對其進行分類;其次,針對篩選出的必需品,再觀察分類,將必需品的數量減至最低;最后根據物品使用的高、中、低頻率將物品放在最適宜的地方,例如使用頻率高的物品放在貼身的地方,使用頻率一般的物品放稍遠的地方,使用頻率低的物品放在最遠和最高的位置。這樣細致入微的管理能夠讓不同的物品在合適的區域內得到有效使用,并形成秩序化的管理氛圍,保證班級管理工作有效推進[4]。
(四)及時檢查,加強監督,優化物品管理制度
在6S管理模式中,幼兒園可以采取紅牌法,即設計6S問題揭示單,明確責任人,督促其及時做出工作調整。例如,幼兒園可以定期利用紅牌法找出班級中的“無用品”,做好下一步的整理和整頓的前提工作,及時更新班級中陳舊、破損的物品,及時清出空間,避免物品堆積,為幼兒開展學習活動創造安全的環境;利用紅牌法標示班級環境中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方,提醒后勤人員盡快處理,避免出現事故;利用紅牌法了解班級中各類工具、設備的使用情況及是否需要維修或者更換。這樣有利于幼兒園監督6S管理模式的落實情況,能夠讓責任人不斷改進弊端,提高物品管理水平[5]。
三、重視幼兒成長,優化管理模式
6S管理模式在班級物品管理中的應用,是教育工作者優化班級管理環境的體現,也是實施幼兒教育的重要措施。6S管理模式強調“素養”,這說明有效的管理能夠對幼兒的素養培養形成有利的影響。因此,教師應關注幼兒的成長,引導幼兒參與到班級物品的6S管理工作中,讓他們成為管理物品、優化環境中的重要角色,從而潛移默化地實現對幼兒的教育培養。
(一)培養“小管家”,提升幼兒管理責任意識
在班級管理中,部分幼兒缺乏自控力,常把玩具材料到處亂扔。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根據6S管理模式的要求,將物品管理責任落實到人,讓幼兒充當“小管家”,負責不同區域的物品管理。例如教師可以把活動區分成若干區域,并設計徽標,每周一上午評選出七名“小管家”負責管理物品。具體來說,建筑區“小管家”負責帶領該區幼兒整理積木,毛巾區“小管家”負責檢查毛巾收掛情況,圖書區“小管家”負責檢查圖書破損、取放情況,及時制止撕書行為并修補破書等。到了周五,教師和幼兒共同評出優秀的“小管家”,給予其獎勵,然后重新評選七個崗位新的“小管家”。“小管家”日常進行清掃整理工作,將班級的物品擺放在明確、標準的位置,讓幼兒和教師存取東西更加輕松簡單,因為物品管理引發的矛盾也明顯減少。同時,幼兒在教師的激勵下會樹立自信,愿意參與到日常的物品管理中,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規范幼兒行為,監督幼兒
在班級管理中,幼兒之間難免會因為爭奪各種物品而產生一些矛盾。為了緩解幼兒之間的矛盾,教師在物品管理中根據6S管理的相關要求制訂了規則,并以幼兒能夠理解的方式呈現,讓幼兒讀懂規則,遵守規則。在實施管理規則的過程中,教師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記錄,例如針對玩完玩具、看完書沒有將物品放回原處的幼兒,不顧規則肆意爭搶物品甚至打人的幼兒等,將他們的名字記錄下來。當然,如果其中有幼兒在一整天的活動中表現良好,能夠自覺遵守物品管理規則,而且能夠主動幫助教師和保育員整理物品,打掃衛生,他們的名字就會被清除,他們會受到教師的表揚。在執行規則的過程中,教師組織幼兒輪流當“小小監督員”進行檢查,讓幼兒在身份的轉換中逐漸形成自覺,并根據班級物品管理規則約束自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相互監督管理,幼兒能夠從其他人身上學到什么是正確的做法,什么是錯誤的做法,加之教師的監督與表揚,幼兒漸漸向著正確的方向前行,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明確整理物品以及打掃衛生的重要性。
(三)組織幼兒分工合作,共同參與班級物品管理
分工和合作是幼兒適應集體生活必須學會的,也是現代社會成員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之一。讓幼兒與同伴一起合作勞動是培養幼兒合作能力的好機會。比如幼兒要打掃活動區的衛生,就要和同伴討論分工、合作等細則,這樣一來,幼兒就在活動中學會了如何分工與合作。
在6S管理模式中,教師將班級物品的管理工作交給幼兒,既讓幼兒得到了鍛煉,又培養了他們的責任心,還能使班級各種物品的管理變得井井有條。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參與和指導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應根據幼兒在分工合作中的表現,了解班級物品管理效果,掌握各位“小管家”開展工作的情形及他們的思想波動,對于幼兒之間因為分工不均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干預,確保幼兒能夠有序開展合作,共同擔起責任,了解團結、合作的意義與重要性。在活動中,幼兒之間的關系會變得更加緊密,幼兒會尊重與自己一起工作的小伙伴,相互體諒,最終實現共同進步。
結語
總之,6S管理模式在班級物品管理中的有效應用,促進了幼兒園管理工作的優化。基于此,在班級物品管理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應有意識地把6S管理理念融入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個環節,并長期堅持,自上而下地去落實這一理念,形成良性循環,提高班級物品管理效率,創造整潔、規范、安全的班級環境,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幼兒的成長提供更優質的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肖彩琴.企業“6S管理”理念在高職班級管理中的探索與應用[J].現代職業教育,2017(07):174-175.
[2]徐峰.淺談6S管理在班級管理中的借鑒與應用[J].考試周刊,2016(84):185.
[3]張丹.6S管理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的研究與應用[J].渤海大學學報(社會哲學科學版),2016,38(04):159-160.
[4]張杜娟.6S管理模式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4(16):175-176.
[5]張麗萍.論6S管理模式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廣西輕工業,2010,26(09):20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