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萍 劉志慧
【摘要】在“五育并舉”背景下,學校、家庭和社會要聯手幫助學生養成體育健康行為,促使其健康成長。共育目標、共育機制和共育主體聯動,是實現該目標的關鍵所在。鑒于此,文章從目標、機制和主體聯動入手,闡述家校社共育下的小學生體育健康行為的養成策略。
【關鍵詞】小學;五育并舉;家校社共育;體育健康行為;養成策略
作者簡介:陳奕萍(1982—),女,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馬鑾小學。
劉志慧(1976—),男,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馬鑾小學。
“五育并舉”是新時期義務教育的育人導向。體育是“五育”的重要構成,以體育人是“五育并舉”的實踐途徑之一。而家校社共育是重要的育人方式,是以學校為主導,家庭為載體,社會組織(本文指社會體育組織)為補充的育人模式[1]。有效的家校社共育可以充分發揮各方作用,助力學生發展。如,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學生堅持進行體育鍛煉,起到“潤物無聲”的培養效果。學校是進行體育教學的重要場所,具有時空優勢,可以幫助學生體驗多樣化的體育活動,獲取體育與健康知識,掌握體育運動技能,養成健康行為習慣。社會體育組織具有多元化、個性化的特點,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體育運動空間,使學生循序漸進地養成健康行為習慣。鑒于此,在“五育并舉”背景下,家校社要聯手助力小學生養成體育健康行為。
一、一個目標:明確的共育目標
共育目標是關于小學生健康行為的態度、認知等的測量指標,是家校社共育的導向。簡單地說,在明確的共育目標下,家校社可以明確培養小學生健康行為的標準和方法。所以,在培養小學生體育健康行為時,教師首先要制訂明確的家校社共育目標。
首先,小學生體育健康行為的養成,與家庭、學校和社會體育組織的體育健康教育有著密切關系。有效的體育健康教育,可以使學生充分了解體育健康知識,掌握體育技能,踐行健康行為,由此順其自然地改善自身的態度、認知、習慣,久而久之,養成體育健康行為,提升體育健康素質。由此可見,在進行體育健康教育時,家庭、學校和社會體育組織要先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健康觀念,積極體驗多樣化的體育健康活動,進而逐步養成體育健康行為。
其次,現有研究表明,當前小學生的體育鍛煉以小運動量為主。在“五育并舉”落地之際,盡管部分家庭、學校和社會體育組織意識到了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但沒能就加大學生的運動量形成一定機制。面對這種“知行不合一”的情況,家庭、學校和社會體育要發揮自身優勢,合力幫助學生增加運動量,達到教育目標。
綜上所述,在幫助學生養成體育健康行為時,家庭、學校和社會要設定明確的目標—幫助小學生樹立健康觀念,引導小學生增加運動量,由此發揮各方優勢,實現協同育人。
二、三層機制:合理的共育機制
家校社共育機制是培養小學生體育健康行為的保障。家校社共育機制包括執行機制、保障機制和評價機制。因此,在培養小學生的體育健康行為時,家庭、學校和社會體育組織要制訂合理的共育機制。
(一)制訂有序的執行機制
家校社共育體現了家庭、學校、社會體育組織之間的協同合作。要確保家校社共育的有效性,家庭、學校和社會體育組織就要共同確立有序的執行機制,如此方能打破各方之間的壁壘,形成緊密關系,并在行動中逐步走向協同,實現共育[2]。在培養學生的體育健康行為時,家庭、學校和社會體育組織要根據具體情況制訂有效的執行機制。
縱觀當前的小學生體育健康行為培養情況,大部分家庭雖然重視培養孩子的體育健康行為,但培養方式較為隨意且單一。如,家長往往扮演監督者的角色,監督學生完成學校或社會體育組織制訂的培養方案。如此,家長看似參與了培養活動,實際上卻作壁上觀,未能營造良好的家庭體育健康教育氛圍。對此,在家校社共育之際,家長要轉變傳統觀念,擺正自己的態度,提升體育健康教育能力,制訂有可行性的培養方案,將體育健康行為培養融入家庭生活中。
面對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學校應發揮自身的教育優勢,帶頭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由體育教師充當機構負責人。之后,邀請家長以及社會體育組織進入機構,與體育教師進行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體育教師與社會體育組織的工作人員需展現自身優勢,與家長交流,共同了解并分析小學生在體育健康方面的態度、認知、習慣等的養成情況,并以此為基礎,分析原因,探尋解決對策,共商共建,制訂具體的執行方案,切實指明培養方向。如此,不但可以實現家校社共育,還可以彌補家庭教育方面的不足,著力培養小學生的健康行為。
(二)制訂穩健的保障機制
受地域差異的影響,不同地區的家校社共育效果不同。如,有的地區社會體育組織有限,群體教育能力不強,因此該地區的家校社共育效果也不盡如人意。對此,有關部門應在教育均衡發展理念的指引下,采用適宜的方式進行定點幫扶,為家校社共育提供穩健的保障機制。與此同時,家庭、學校和社會體育組織要積極聯動,密切合作,攜手建立多元聯動機制。
比如,確保學生在校內每日有不少于60分鐘的中高強度體育運動;確保學生在校外每日至少進行60分鐘的體育鍛煉;學生要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體育活動,每學期不少于3次;家長要利用家庭生活時間,陪伴孩子參加社會體育組織舉辦的體育活動,每學期不少于3次。這樣的聯動機制有助于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健康行為。
(三)制訂多元的評價機制
評價機制是家校社共育活動的重要構成,是推動家校社共育的法寶[3]。有效的評價機制既可以評估家校社共育的整體效果,還可以量化評估小學生的體育健康行為培養情況,使教師能夠及時調整共育方案,增強共育效果。因此,在培養學生的體育健康行為時,家校社應制訂多元化的家校社共育評價機制。
首先,家校社共育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事實上,政府部門是家校社共育的引導者。所以,在進行家校社共育之際,相關的政府部門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建立政策保障機制的同時建立有可行性的績效評價機制,協調家庭、學校和社會體育組織,奠定堅實的共育基礎。
其次,家校社共育評價機制少不了學校評價機制。在教育評價改革深入發展之際,學校的評價機制不斷完善,趨向成熟,但在評價的方式方法方面仍存在一定問題。針對此情況,學校應從評價方式入手,采取多元評價機制,如綜合評價與特色評價相結合、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等,完善評價機制,充分發揮學校評價機制的效用。
再次,家庭要立足自身價值,嘗試構建家庭體育評價體系,關注學生的日常鍛煉情況,將其融入學生學業發展的全過程,實現家庭體育評價與學生學業評價的充分結合。
最后,社會體育組織要從自身入手,以場地設施、從業人員、培養課程、培養方式、培養效果、內部管理等多個方面入手,制定量化的評估標準,為家庭和學校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繼而助其調整各自的培養內容、方式、方案,以及評價內容、機制等,最大限度地實現家校社統一育人,提高小學生體育健康行為的培養效果。
三、三方聯動:聯動的共育主體
家庭、學校和社會體育組織的三方聯動,是影響家校社共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培養小學生的體育健康行為時,家校社要在共育目標、評價機制的支撐下,進行三方聯動。
(一)家校聯動:以家庭實踐作業為紐帶
家庭和學校共同肩負育人重任,二者缺一不可。其中,學校是育人主體,家庭是育人基礎[4]。有效的家校合作,可以打破培養學生體育健康行為的時空界限,促使學生在日積月累中養成良好的體育健康行為。
在當前的家校合作過程中,學校往往扮演主導者的角色,通過家長會、主題班會等方式與家長溝通,在此情況下,家庭處于被動地位,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家校合作效果。家庭作業是開辟體育“第二戰場”的重要工具。學校布置家庭實踐作業后,學生在家中完成作業。在此期間,家長應發揮監督作用,給予學生指導,還可以與學生攜手完成作業,從被動參與轉變為主動參與。所以,在培養學生的體育健康行為時,學校可以以家庭實踐作業為紐帶,實現家校聯動。
(二)家社聯動:以“全民健身進家庭”為導向
家庭和社會體育組織分別具有不同的育人作用。其中,社會體育組織可以通過在全社會營造“全民健身”的體育鍛煉氛圍,為家庭提供良好的體育鍛煉保障,推動家庭成員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養成體育健康行為。《關于加快推進全民健身進家庭的指導意見》以家庭體育鍛煉為重點,針對健身組織、健身設施、健身活動、健身賽事、健身指導以及健身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助推家社聯動。因此,在培養學生體育健康行為時,家社可以以“全民健身進家庭”為導向進行教育聯動。
如,家長要轉變體育鍛煉態度,自覺參與體育鍛煉活動,自然而然地營造良好的家庭體育鍛煉氛圍,調動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社會體育組織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盡量向公眾開放體育場所。這樣,家長就可以利用家庭生活時間,帶領學生到體育場所體驗多樣化的體育鍛煉活動。
此外,社會體育組織也可發揮自身優勢,采取多樣化的方式指導家長和學生正確開展體育鍛煉,如以錄制小視頻、直播等方式,幫助他們建構正確認知,掌握正確的體育鍛煉方法、技巧,進而養成體育健康行為。
(三)校社聯動:以體育課后服務為平臺
社會體育組織是校園體育教學的輔助者[5]。校園是學生開展活動的重要場所。學生在校園中度過白天時光,利用晚上或雙休日、節假日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社會體育組織可以以輔助者的身份輔助校園體育教育。在“雙減”背景下,體育課后服務正如火如荼地開展。體育課后服務是溝通學校和社會體育組織的橋梁,便于學生體驗多樣化的體育鍛煉活動,逐漸養成體育健康行為。因此,在培養學生體育健康行為時,學校和社會體育組織可以以體育課后服務為樞紐,進行校社聯動。
在聯動過程中,學校和社會體育組織要探索多元化的體育課后服務模式。學校負責調查、了解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與相關的社會體育組織建立聯系。例如,學校可嘗試以校內場所或校外場所為基地,就近與青少年體育活動中心攜手組織多樣化的體育課后服務活動,如游泳、射擊、乒乓球、籃球等,在豐富體育課后服務項目的同時,調動學生的體育鍛煉積極性。
學校還可采用購買體育服務的方式,將社會力量引入校園,為學生提供優質的體育課后服務。例如,學校可以以校園體育社團為依托,聘請優秀的象棋、射擊教師進入社團。在社團活動中,以校外機構體育教師為主講,學校體育教師為助教,雙方聯手從體育與健康知識、體育文化等方面提供優質的課后服務,使學生從不同層面獲得發展,還可使學校體育教師汲取經驗,不斷提升自身的體育教學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家校社共育能夠在豐富體育教育方式的同時,助力學生養成體育健康行為。在“五育并舉”背景下,家庭、學校和社會體育組織要高度重視體育教育,樹立以體育人理念,立足各自的角色,制訂明確的共育目標,建立合理的共育機制,組織聯動的共育活動,發揮各自作用,實現以體育人,幫助小學生養成體育健康行為,促使其健康成長,增強家校社共育效果。
【參考文獻】
[1]王燕,范仲琴,李舒平,等.學校體育“家校社共育”的困境、構想及路徑[J].體育視野,2022(09):128-130.
[2]張佩佩.體育課程一體化視角下小學體育家校聯動模式探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1(21):97-98.
[3]李啟迪,李朦,邵偉德.我國學校體育“家校社共育”價值闡析、問題檢視與實踐策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1,44(09):135-144.
[4]鄭文波.家校聯合有效促進小學體育創新發展的方法與路徑研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1(12):97-98.
[5]傅淑英.小學體育鍛煉家校合作中常見問題及對策研究[J].家長,2019(2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