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珊珊,張黎,袁曉
(1.成都師范學院;2.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3.成都市太平寺西區小學,四川成都 610000)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突破性的改變,特別是2022年新課標加強了綜合性,注重了關聯性。具體到藝術領域則是將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等教學內容整合為一個藝術課程標準,提煉出“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四個方面的藝術核心素養發展要求,構建以素養為導向的教學目標。基于這一理念,高師音樂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更需要在課程結構、內容、學習方式方法、評價模式以及課程監督管理等方面進行有效的改革與探索。
多年以來,高師院校課程設置板塊較為固定,一般分為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專業課程、教師教育課程等,課程之間關聯性不強,均按專業設置專業學科,如音樂專業,圍繞音樂學科來開設全部課程,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分科型教育模式和學科之間知識的分化,導致師范生綜合性能力偏弱、文化底蘊不夠、知識面偏窄、統籌知識的能力出現偏差、研究創新意識薄弱。而新課標對傳統的課程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指明了新的方向,這也是高師音樂師范生人才培養面臨的新挑戰。如何實踐新課標、如何適應新挑戰,是高校教師必須慎重思考、研究、探索和解決的重要問題。
高校音樂專業課程大體分為通識教育、學科專業、教師教育等課程,這些課程相對獨立,關聯性不強,學生雖然能掌握各學科的知識要點,但相互融合性難度較大,因此在大四實習時,如何運用理論指導實踐,理論與實踐如何相結合,感到茫然。藝術課標的頒發,預示教學新常態將逐漸形成。高師院校人才培養的模式也將隨之改變,其中課程的設置與轉變尤為重要。課程內容、教學順序、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也將隨著課程設置的轉變而轉變,其目的就是要與培養目標相適應。所謂教學新常態,就是統籌課程體系結構多元化、綜合化、體系化、系統化,培養學生不僅有清晰的知識結構,了解和掌握知識之間的關系,能運用所學知識去體會、去掌握、去提高教學方法和能力,也能去研究、去探索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以此提高學生的創新思路和創新能力。
藝術課標讓學科綜合性加強,多層次、多形式地交叉融合,使藝術教育具有綜合的屬性和相應的特征。由原來兩科變為五科,以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形成中小學藝術課程科目,把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納入中小學教育各個學段以及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體現了國家育人目標指向。如何培養素質全面的基礎教育人才?如何讓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音樂教師?且能促進中小學的學生藝術素養發展。作為大學教師要懂得教育規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要重視人與自然、世界性與民族性、人文性等多方面的整體思考,重視學生個性,開闊學生視野,引導學生探索學科之間的聯系和奧秘,不拘泥于專業文化,能夠從其他學科的角度看待自身所學。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把握學習方向,激發學習動力,要求學生學好專業知識,幫助學生提高專業技能,教會學生辯證看問題,并能掌握綜合知識。學會融會貫通,以此提高學生專業素質和專業持續發展的潛力。作為大學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我國教育目標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加強學生素質教育是教育過程中最為重要的環節,其中思想素質的培養尤為重要。因此在職前教育活動中,讓學生明白為誰而學,學業完成后為誰服務,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動機,是職前培養的關鍵問題。
第一,體質上面臨較大的困難。所謂職前培養職后培訓的一體化,即是將一次性、終結性的培養轉變為連續性、終身性的教育。多年以來,師范生的培養均是由學校一次性完成培養教育任務。如果有計劃、有步驟的職后培訓來深化職前教育,就能解決學生入職后所遇到很多棘手的問題。通過長期以來的教育改革,教師教育方面雖取得了較大的突破,改革教師的教育模式也有很大的進展,職后工作也在陸續進行。但如何用職后教育去深化職前教育,如何用不同職前培養的方式解決教師職后教育的問題,還是較為欠缺,還未做好職前培養、入職教育和職后發展各系統和各階段實現的有效設計。
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學在目標設置、師資管理、課程設置等方面未建立高效的協同和相互支撐的體系,如何使教師教育職前職后相融合,促進教師的終身學習和持久專業成長還未出臺完整的方案。就目前來看,較為突出的問題是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還未從藝術課標視野下進行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等方面的設置進行改革,依然各成體系,嚴重缺乏內在的融合與有效的銜接,在職前培養中要充分考慮職后的發展,而職后的培訓要以職前培養為基礎,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和進一步發展專業能力的支持系統,職前職后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從而達到職前職后一體化的目的。
第二,機制上面臨一定的困境。基于終身教育思想,實現教師職前職后一體化發展的關鍵問題是建立一體化統籌機制、全局統籌、整體規劃,用相應的機制規范一體化教育,以此保障教師職前職后的一體化教育的正常運行。
首先,政府、高校、中小學協同進行全面整合教師教育平臺、構建音樂教師教育評價體系,政府在共同體中發揮主導作用,推動三方積極參與教師教育政策的制定。著重從本地教育事業發展的實際與需要出發,服務各類教育改革試點和普通中小學課程改革。推動中小學校對高校職前培養的支持,將本地基礎教育師資的最新需求反饋到職前培養環節;對職后培訓目標、課程設置、培訓方式、培訓效果和培訓條件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監督評估,將職后培訓質量與資金支持、項目立項和其他職前培養合作等掛鉤,促進教師培養、培訓、研究等全面的合作交流。
其次,高質量的音樂教師是職前與職后綜合化培養的結果,促進音樂教師的成長,職前職后一體化都要圍繞統一的教育目標,確立培養音樂教師目標。即準教師、合格教師、骨干教師、專家型教師目標,根據目標需要相應設計支撐目標的課程體系、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施,最后評估目標的達成等。因為目標本身是分層、分類,則課程體系等自然具有層次性、多樣性及復雜性。師范類專業認證制度推出后,準教師(高校師范生)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培養體系更具有系統性、科學合理性,不僅保障準教師的師資質量,其課程體系等也最為完善。而職后培養還存在諸多不足,如何分類培養不系統,其考核標準、能力標準等還不齊全,各高校和培訓機構的銜接,融合不夠,培訓項目、培訓質量欠缺,造成職前職后一體化脫節,與教育行業一線需求脫節。
最后,推進一體化建設,必須建立健全以學生為中心、以成果為導向的長效機制。政府、高校、中小學三方全力配合,教師職前培養職后培訓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教師教育的標準體系具有規范和合法性,要真正實現職前職后教育一體化,必須由政府部門統一頒布政策 ,以便落地實施。
2022版藝術課標的頒布,預示著教育改革的深化,也繪制了未來學校育人藍圖,加強了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整體性和指導性,更加體現了中國的特色性。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促進音樂教師成長,我們應有效地探索教師教育一體化發展模式。
第一,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學要通力合作、協同培養,政府統籌規劃,制訂藝術課標課程實施辦法,加強教育監督,落實“雙減”及教學基本要求。高校要發揮主導作用,制訂整體規劃,打造名師團隊支持下的雙師課堂。在教學中注重研究教材、研究教學、研究教學方法;在教育中注重研究學生、研究學生思想動向、加強個性指導;在工作中推進優化資源的共享;在實踐中幫助一線教師診斷學情,形成個性化的評價結果。同時建立一線教師共同備課的機制,設計跨學科學習活動,將藝術課標的實施落實在學校中、落實在課堂上,以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及綜合能力。中小學是高校師范生的實習基地,還是師范生終身從事教師教育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更是新課標落地開花之地。因此加強與中小學的銜接、融合,就能真正發揮中小學作為教師教育一體化發展重要抓手的作用,并能使其積極參與到教師培養、發展、評價的全過程,終身性教師教育就能蓬勃發展達到預期的目的。
第二,藝術課程標準,將單學科的標準改變成一個綜合學科的標準,是對音樂教育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對培養綜合型人才提供寶貴的途徑,同時也指明了人才培養方向。如何落實新課標提出的各項任務?怎樣達到職前職后教師教育一體化的目的,高校不僅僅要解讀、主導、引領新課標的實施,還需要與中小學密切結合。一是師范學院可邀請一線優秀教師進入到大學課堂,共同參與師范生的培養,共同探討實施新課標下的相關教學法,發揮各自所長的研究、探索、擔任新課標相關課程教學。二是組織師范生進入教師培訓課堂,讓他們了解最新的教育行業需求,參與培訓課程中的最新理論學習。與培訓教師一起開展教育教學中的熱點問題的學習與討論,了解、探索、面對教育理論前沿,掌握教育前沿理論,一起到中小學去完成跟崗學習。在一線老師現場指導下,邊觀摩邊學習,邊實踐,以此為今后實習夯實基礎并為日后入職做好準備。參與教師培訓,進入中小學參與實踐教學活動,不僅提升了師范生的教育教學能力,更能厚植他們的教育情懷。[1-10]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同價值觀相互碰撞,使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不斷改變,青少年、兒童的成長環境發生變化,隨著藝術課標的頒布,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師教育體系呈開放、多元、綜合的發展態勢,按照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的要求,結合中小學教師發展要求,對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優化,與職后培訓課程相互銜接,實現課程設置的職前職后一體化;按照師范專業認證的要求,征詢用人單位意見,對師范生實習、見習和研習方式進行改革,實現實踐技能訓練的職前職后一體化;通過制度創新,促進師范院校的教師和學生與基礎教育學校教師的雙向互動,實現教研活動的職前職后一體化。從而找到音樂教師職前職后一體化發展的一般特征和個性色彩,以期達到培養音樂教師全面發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