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川,劉仁
(魯迅美術學院,遼寧大連 116650)
紅色文化是我們國家在長期發展和建設當中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挖掘紅色文化,學習文化精神,宣傳文化思想是我們一代代人的責任和義務。對藝術類大學生而言,學習紅色文化,感受紅色思想,既是傳承前輩奮發圖強的精神,也是實現自身思想素質發展的重要渠道。
高校在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普遍存在理論與實踐教學融合度不高的現象,反映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則是教師開展了紅色文化學習課程,并組織了有關活動,讓藝術類大學生親身感受紅色文化魅力,了解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卻缺乏引導他們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藝術類大學生雖對紅色文化有較多的認識和了解,但始終無法將自身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和學習應用于生活實踐當中,使得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存在割裂現象。新時期,高校對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實踐教學的現象普遍存在,沒有開展有效的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重走紅色文化之旅,或引導學生組織舉辦紅色故事宣講活動等。同時,高校應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采用紅色文化學生畫展的方式,引導學生自覺學習和了解紅色文化,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思政水平[1]。
高校針對藝術學生的思政教育,普遍存在教學方式偏差的問題。首先,教師自身對思政教育不夠重視,輕視文化知識教育對藝術學生的影響,沒有將學生的全面發展視為自身的終身教學目標;其次,由于當下藝術類大學生是在多媒體環境下成長的,使得他們的學習習慣和思想思維與傳統的藝術學生截然不同。對開展思政教育的教師而言,要尤其重視自身教學方式的更新,一味“吃老本”的教學方式,會嚴重影響學生接受紅色文化知識的興趣,降低紅色文化對藝術學生思政教育的效果;最后,部分高校對學校的育人目標有偏差,在最終的教學成果上也過于重視學生的就業率,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對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存在對學生技能學習和理論學習過于偏重的教學現象,從而忽視對學生思想素質的教育,尤其是對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教學投入也不足。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長大的藝術類大學生,缺乏對過往紅色歷史的了解,唯一的了解渠道主要集中于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缺乏紅色思想的浸潤,導致當前藝術類大學生存在思想道德水平不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他們不夠主動地了解紅色文化發展的歷程,缺乏對我國時事政治的了解和對國內外時事的不關心等。除此之外,受互聯網文化的影響,大多數藝術類大學生沉浸于網絡世界,理想信念缺失,甚至出現信仰危機的情況,對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意識不強,了解也不夠深刻,僅停留在表層理解。在思想觀念方面,他們普遍存在個人主義太強,缺乏集體主義觀念,對文化創作的境界不高,缺乏對中國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新時期,社會觀念對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影響也較大,不利于他們思想道德觀念的更新和發展,甚至出現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的問題,不利于高效運用紅色文化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學習方面,藝術學生輕視文化知識學習,更加重視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這使得其在接受教師運用紅色文化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出現學生不配合學習和接受思政教育的教學現象,甚至出現逆反心理,最終不利于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藝術類大學生學習理念的偏差,主要受兩方面影響,一方面受傳統高考教育思維的影響,在學習理念上依舊認為專業課程最為重要,步入大學只需重視專業學習;另一方面受社會傳統思維的影響,認為個人的發展優劣只與專業技能相關,從而導致對文化知識的不重視。
在生活方面,藝術類大學生普遍存在過于強調自我的問題,且個性鮮明,主要表現為集體歸屬感不強,對生活空間整理能力較差等問題。在對待生活態度方面,藝術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對紅色文化的了解和認識,對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文化藝術發展的使命感不強,使得高校極難開展高質量的思政教育,或具體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中,愛國主義是經久不衰的話題,各階層都有著滿滿的愛國情懷。愛國主義情懷既是我們的民族精神,也是我們自立自強、艱苦奮斗的精神來源。藝術類大學生作為國家文化建設者的預備軍,對國家未來的文化建設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強化對藝術學生的思政教育,以紅色文化為載體結合教學內容往往可以取得明顯的效果。在當下,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對過往歷史的學習只有通過課堂講解,缺乏對歷史的深刻領會,這導致當下的藝術生愛國主義情懷不強烈,愛國的理解僅停留在對歷史的學習,缺乏以實際行動來落實愛國主義。在運用紅色文化加強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高校通過講解紅色故事,讓藝術生對歷史人物和紅色文化有較為清晰的理解,通過該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深化對愛國情懷的理解,并能夠通過實際行動來踐行愛國主義[2-3]。
理想信念是人類前行的明燈。加強對藝術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培養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堅定自我的發展信念具有重要作用。新時期,對還未畢業的藝術類大學生而言,自身理想信念正處于構建的過程中,極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如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不利于學生理想信念的構建。尤其是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學生入網成本降低,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體驗網絡世界,但由此也導致學生極易受互聯網不良思想的影響。高校教育要重視對學生理想信念的培養,在運用紅色文化加強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通過紅色文化所呈現的價值追求和精神信念,來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追求,提高抵御不良文化影響的抵抗力,增強對我國歷史文化建設的使命感,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走正確的人生發展道路。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愈發繁榮,人們的歷史使命感不斷被削弱,尤其是對于新生代的藝術類大學生而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已經逐漸忘卻過去發生的艱苦歷史。藝術生歷史使命感的削弱,會導致學生對中國文化建設的不重視,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新發展。高校運用紅色文化加強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宣講紅色故事,播放相關歷史視頻,讓藝術生對過去發生的歷史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潛移默化中激發學生的歷史使命感,提高其對我國文化傳承和建設的社會責任感,引導他們加強日常學習和生活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激發他們投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旅程中,在培養藝術生歷史使命感的同時,助力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承和建設,培養一代代新生的文化建設者。
艱苦奮斗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基因。當下國家所取得的發展成就,都是在一代代人的艱苦奮斗之下,一磚一瓦構建而成的。隨著社會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不少大學生認為“艱苦奮斗”已經過時,該種觀點是錯誤的。對藝術類大學生而言,任何偉大的作品都不是一帆風順、自然而成的,而是自身艱苦奮斗下,靠著毅力和心血創作出的作品。在當下這個時代,享樂主義逐漸侵蝕大學生的思想,導致不少藝術類大學生處于“躺平”的生活狀態。新時期,運用紅色文化加強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引導藝術類大學生傳承艱苦奮斗精神具有重要意義。高校通過宣講歷史人物的艱苦奮斗歷程,讓學生了解我國的艱苦發展歷史,以及任何一個紅色故事背后的歷史,都可以警醒當下的藝術類大學生,引導他們走出舒適圈,傳承艱苦奮斗之風,為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為提高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培養思想道德素質,應加強運用紅色文化來開展高質量的思政教育,通過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在運用紅色文化對藝術類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的過程中,重點要將理論與實踐教育相結合,除了要重視在課堂上開展紅色文化宣講,向藝術學生介紹我國的紅色故事和歷程,還要重點開展實踐教育。高校可通過實踐活動來引導學生對紅色文化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而實現思想教育效果的提高,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紅色文化,提高自我的思想政治水平,促進學生和紅色文化的發展。在該過程中,高校可以通過組織學生開展“重走長征路”主題活動、鼓勵學生參加紅色文化電影的藝術比賽等形式,通過對沿途所發生的紅色故事、紅色旅途以及紅色文化電影的了解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通過該類主題實踐活動的方式來實現對藝術類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新時期,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設施越來越趨近現代化。高校教師在運用紅色文化加強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緊抓時代發展契機,積極應用現代教育設備,開展現代化教育。基于此,教師要多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多媒體設備將紅色文化的教學內容形象化,增進學生對過往紅色知識和歷史的理解,實現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除此之外,教師自身要豐富教學方式,針對不同學生群體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尤其是對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成長的大學生而言,其所接受的教育習慣和性格特征都與傳統有較大差別。因此,高校教師運用紅色文化加強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尤其重視教學方式的更新,貼合新時代的大學生需求,使得他們可以更加主動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運用紅色文化加強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4]。
良好的校園環境是藝術類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沃土,將紅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對藝術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高校要增加紅色文化走進校園的投入,在教學場所等學生流量多的地方宣傳紅色文化,使得學生在學習和休閑的過程中能夠領略到紅色文化的震撼,感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高校要舉辦相關紅色文化活動,如紅色文化宣講主題活動、紅色人物紀念等活動,發揮藝術學生的創作天賦,以此來舉辦相關紅色文化展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同時,高校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自覺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實現對藝術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筑牢校園文化線下“主陣地”,要以學校為主戰場,積極利用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作用,引導學生加強自我發展,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當前入網門檻逐年降低,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體驗網絡世界,甚至在當前,大學生已經是互聯網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時代下高校在運用紅色文化加強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緊抓網絡這一重要媒介,積極實現紅色資源融入網絡教育陣地,通過網絡的形式來激發藝術生學習紅色文化的興趣。在開拓網絡教育陣地的過程中,高校要積極創新網絡紅色文化內容,如通過動漫、微電影和微直播的形式,將傳統的紅色文化形象化,以大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宣傳紅色文化,并運用紅色文化加強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實現教育效果的巨大提升。這在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發展的同時,也有利于進一步宣傳和傳承紅色文化[5]。
高校應該積極開發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運用紅色文化加強對藝術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引導學生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中,使其成為新生代文化發展的傳承者和建設者,促進學生思想政治發展的同時,實現紅色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