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需,張敏,蔣小玉,陳建紅
(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社科部,新疆石河子 832000)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經濟、思想等領域的碰撞、沖突、融合已經成為一種常態,但各國對文化沖突、融合、碰撞的態度則各不相同。我國強調的是文化自信,要求在教育體系中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倡導應當發揮學校這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作用,在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的同時,也要彰顯本國文化特色。正因如此,高職教育必須要在國際化視野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通過有效地落實傳統文化教育促進傳統文化繼承與弘揚,并積極發揮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增強廣大高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以及民族自豪感,以滿足人才培養素質的基本要求。
從十七屆六中全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二十大,習近平總書記在這些重大會議上,都強調了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與必需性,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根本、靈魂及優勢所在,民族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繁榮為前提,必須要在新時代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高職院校需要積極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切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落實到專業教學、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等各個方面,并以“德才兼備”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為目標,多樣化地展開傳統文化實踐活動,高職生能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獲得更好發展[2]。立足高職生成長角度,學習傳統文化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既可以對學生人格塑造、個性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也能夠幫助其更好地了解與專業技能相關的文化知識、民族精神,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學會做人、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提升人文素養以及樹立家國情懷。
立足國際化視野,高職生講好中國故事,也是高職教育教學的根本任務之一。因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的中國。因此,為了讓高職生在未來工作中講好中國故事,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學生就要先深入學習、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職自然要各個方面落實傳統文化教育,在學校這一培養國際化人才的主陣地上,落實立德樹人、文化自信等育人任務,高職生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有效地提高自身文化修養。
隨著各國經濟與文化等各個領域碰撞、沖突、交融,各國經濟發展、命運緊密相連。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我國高職生更要積極學習傳統文化,了解我國與“一帶一路”線上國家之間的歷史淵源,在世界文明交流過程中積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利用漢文化、漢語言以及漢服等影響力,加強各國文化、經濟等領域之間的互動[3]。如此,高職生在與外國人交流的過程中,就能意識到中外文化之間的差異,學會尊重各國習俗與風情,從而更好地利用外語表達中華文化以及文學相關知識,逐步提高其跨文化交流能力,為文化傳承與弘揚奠定基礎。
現階段,傳統文化在90后、00后高職生中的基本斷層已經是不爭的現實。現階段,高職生對孟子、荀子、墨子等的思想作品都認識不多,也很少有機會接觸《詩經》《楚辭》《德行經》等經典名著。在三年的學習時間中,高職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掌握基本知識和學習專業知識,傳統文化學習機會與時間減少。一直以來,在高職各個專業的教育教學規劃中,就是將教學重心置于職業能力培養與訓練上,但很多院校由于缺乏對人文教學的完整設計,或者僅僅把傳統人文教學當作選修課對待,導致教學方法并不能根據專業課程特點進行選擇與更新,專業教學基本都停滯在基礎理論知識傳授的角度上,教學方法也流于形式化。再者,教師過分重視形式化的內容,以“你說我聽、你考我背”作為教學實現的主要目的,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含義與內涵認識不清。由此可見,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傳統文化教育并沒有落實到位,導致高職生對傳統文化內容認知有限,不利于其個人素養與能力發展。
高職院校專業教學向來注重于知識學習,在以職業為主導的功利氛圍中,對傳統教育的認同感也越來越淡化,這個斷層甚至應該用“塌方”比喻[4]。伴隨出現的是,我國傳統思想道德結構的瓦解、人本主義價值觀的喪失,以及人格的異化。以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尚榮知恥、格物致知、慎獨自約束的價值觀念已經蕩然無存,加之高職生對西方文化的認知也比較片面,很容易被錯誤的觀念、思想所影響,如“愉快上班(讀書)、享樂生命”的處世原則也頗為盛行,而努力奮斗、追求卓越的我國傳統美德卻也被人們無情拋棄。再者,傳統文化有些人以為“出現即理所當然”而泰然處之,有些人甚至以為我國傳統文化乃空中樓閣,對社會經濟建設和民主科學的發展并無有益。不管怎樣,高職教學工作都無法回避教師教書育人的基本職能,教師應當引領高職生堅持思想道德底線,以揚善抑惡為教育核心,并提出“真善美”的教育價值要求,不應該質疑或者否定德智統一、以德統智,以及注重教育倫理價值觀念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對成長于網絡信息時代的高職生來說,傳統文化神秘幽遠、文辭拗口不易親近,如何跨越空間應用于高端職業高職生群體,需要與當前社會大勢有機融合,賦予我國企業文明同時并進的現代感。高職院校進行的文化教育需要融合時代精神,進行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現代性詮釋。
第一,堅定信心,凸顯民族特質。高職生唯有對中華傳統文化報以堅定不移的信心,方可達到堅守信念的目的從容,在個人發展與經濟社會生活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自覺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而進行繼承和發揚。例如,從“孝親”做起,教育愛國主義情感,強化高職生的愛國主義理想信念,達到理性愛國主義;將“博雅”“崇德”“樂道”等特質和自身素質展示給廣大高職生,并作為其做人處世爭相效仿的榜樣等,進而引領高職生正確認識與對待我國傳統文化,深入認識與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并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發展聯系起來,從客觀歷史角度,從容地面對全球化對經濟社會發展與個人生存所造成的重大挑戰,承擔復興民族、傳承文化的使命。
第二,根據形勢,逐步加入現代元素。一切創新與改革都是根植于傳統文化延續后的發展,而傳統文化又是在我國傳統農業社會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對于以工業技術為主體特點的現代社會,必須有相應的調整與轉變過程。對現代高職教學來說,有些輕視體能勞作、將知識與方法視作“奇技淫巧”等文化內容,與時代發展格格不入,這也就意味著高職教師必須要秉承“去其糟糠”的做法,正確且理性地看待傳統文化,意識到傳統文化局限性的同時,積極融入時代精神,如紅色文化、革命精神等,給予優秀傳統文化時代色彩,高職生在傳統文化教育中受到正確思想觀念、良好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熏陶,成為一個契合時代發展、德才兼備的人才,以滿足時代發展、社會建設、全球化對國際化人才素養的培育要求。
第三,以人為本,強調自我成長。隨著時代的變遷,高職生將并非是單向或被動接收傳統知識的對象,而是擁有自主個性、活躍思想與現代理性的社會能動參與者。因此傳統文化教育機構應充分重視高職生的獨立性,以符合高職生自身的基本需要,并旨在幫助克服學業進修、人際關系、就業求職等社會活動中可能面臨的困難,以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指導他們的理解和決策,引導他們開展積極創新的社會主體行為,并基于自身的認知能力與意志,根據當前社會形勢而自主發展,以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自主學習與探索意識為目標,以培育他們的思想創造力,提升他們繼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社會責任心與使命感。
高職院校要營造良好愉悅的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環境。一是在教室、圖書館、運動場地等學生經常進出的公共場所,展示帶有我國傳統節日名言警句的宣傳以及大量漢字楷書、國畫教學藝術作品。二是對校內建筑、道路、橋梁、河流、草坪命名,以表達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等,并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教育氣氛,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質與情操。三是在校外,可構建傳統文化交流基地(如博物館和書院),并作以實地考察和學術講座,運用本地特色傳統文化推動院校專業建設和發展[5]。
例如,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由于地處六朝古都,南京有很多傳統文化博物館、景點,院校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進南京的文化景點,品味歷史文化的魅力,并設有書法社團、文學社團等,經常組織一些校內和校際間的比賽活動,這些活動能讓學生更加貼近傳統文化。安徽綠海商貿職業院校定期聘請一些文化名人、高雅的傳統文化藝術項目進入院校,并將積極開展學生第二課堂記分冊等學分制,同時充分運用黨團活動、學生社團活動、中華大講堂、傳統文化節、電影賞析以及思政教學等多個有效平臺,利用傳統文化、藝術、創業、美術、體育等項目建設院校的傳統文化精品。
三種重要媒介,指的是平面、電波和網絡。采取在院校景觀設計中塑造孔子塑像、以典籍典故命名歷史樓堂、介紹《論語心得》《品三國》等文化圖書的途徑與措施,為高職生打造傳統文化教育“特色套餐”。選擇學識淵博、年富力強的相關專業教師加強指導院校廣播組,經常開展放映精彩的傳統文化教育影片、廣播及一些講述我國歷史的專題欄目等,為高職生奉獻喜聞樂見的影音精品。還可以適應時代需要,通過開設優秀傳統文化專題網站,提供適合新興媒體傳播的傳統文化精品等。
再者,由于“互聯網+文化教育”是網絡信息化條件下非常重要的社會文化精神傳播形式,高職教師還應該運用現代互聯網數字化、多媒體教學信息技術,開發微課、MOOC等,推廣“游戲化”所學模型,強化課堂教學“具身教學”的有效性。并且,對教育文章的解讀和轉化要立足于大學生自身的所思、所想、所需,變古奧晦澀為鮮活時髦,彰顯知識生活化、實用價值和人本質。高校教師應該通過微博、QQ群、微信等情感化的宣傳形態,“精確滴灌”,線上線下共促教育弘揚。
另外,還要積極發展高校網絡課程資源綜合平臺。平臺能夠為傳統文化教育類的課程提供大量教育資源與共享資源;微博、微信等公眾賬號平臺以高職生更容易接觸的形態,為高職生帶來與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共享;通過研究與優良傳統文化知識相關的教育手機軟件,也能夠給高職生帶來更多渠道的教學資源……相關的學科教師和科研人員也能夠組建教學隊伍,并以專項研發形式進一步開拓適應當今高職生學習特點的互聯網教學平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華夏人民的根本與靈魂所在,作為擁有五千年歷史的華夏人民,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國際化的視野下,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一個公民都應承擔的歷史使命[6]。鑒于此,高職院校在積極建設一流專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也要發揮傳統文化教育的價值,將傳統文化融入高職生學習、生活與發展的方方面面,并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文化,使高職生能積極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增強其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做好文化的傳承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