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書家作書何以妙,古人多有詮釋,大體有四端。
筆法。唐以來筆法之論流行起來。其中雜有傳說,鐘繇發韋誕墓得蔡邕筆法,王羲之夢中得天臺紫真授筆法。雖說并非真有其事,卻可見古人以為大書家各有筆法之秘。平易說來,書家都認為筆法是“神乎其技”的根基。
酒如神助。初見唐朝何延之《蘭亭記》記右軍寫《蘭亭》:“其時乃有神助。及醒后,他日更書數十百本,無如祓禊所書者。”杜甫《飲中八仙歌》云:“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蘇軾《跋草書后》自道:“吾醉后能作大草,醒后自以為不及。”
情感作用。首見唐朝孫過庭《書譜》,稱“(右軍)寫《樂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此乃據文篇內容揣度王羲之書寫之際的情感。韓愈《送高閑上人序》是以草書變化莫測的動態追源張旭內心情感:“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元朝陳嶧曾《翰林要訣》則把不同的情感與書跡態勢對應起來:“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
自然物象引發。韓愈《送高閑上人序》說張旭“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蘇軾《題醉草》稱:“余學草書凡十年,終未得古人用筆相傳之法。后因見道上斗蛇,遂得其妙。”“蘇門學士”黃庭堅也有類似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