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夏有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立夏的到來標志著春天的結束,夏天的開始,立夏又稱“立夏節”“春盡日”,此時溫度升高,雨水充沛,這個節氣也象征著農作物進入一個快速生長的階段。
立夏吃過午飯后,有“秤人”的習俗。古詩曰:“時逢立夏出奇談,巨秤高懸坐竹籃。老小不分齊上秤,紐繩一斷最難堪。”人們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固定一個籃筐或是凳子,大家輪流上去稱重,司秤者會說不同的吉祥話。古人相信在立夏稱重之后,夏天就不再怕熱,因而也不會消瘦了。
立夏“秤人”傳說與三國時的蜀后主劉禪有關。三國末期,后主劉禪治下的蜀國已是兵微將寡,國力不繼。司馬昭見蜀漢日益衰弱,決定對蜀漢發起全面進攻,命令征西將軍鄧艾、雍州刺史諸葛緒各率大軍三萬余人兵進沓中。蜀國有位忠臣叫正,他對鄧艾提出“劉禪乃一國之君,投降去了魏都后不能受到半點虐待,不能瘦一星半點肉,不然寧死不降”,鄧艾答應了這一條件。劉禪投降后被帶到了當時魏國的都城洛陽,魏國公封他為安樂公,將他安置在魏國都城洛陽,給了他很多封賞。劉禪從此心安理得地在魏國重新過上了快樂的生活。第二年正叫人給劉禪稱了一下體重,劉禪不僅沒瘦反而重了20多斤,而這天正好是立夏日。
《史記· 太史公自序》中記載:“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即是說我國北方多種植小麥,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時有制作與食用面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北方立夏常見吃四種面食:
面條
立夏時節,正是小麥登場的時節,老北京人講究吃面,意在慶祝小麥豐收。據說立夏吃面的習俗源于晉代。那時,祖先從北方搬遷至南方,為紀念北方麥收后的喜慶歡快,又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入夏面新上天”寓意立夏吃面可強健體魄,為人們帶來好運。
春卷
人們不僅在立春吃春卷,多地在立夏也有吃春卷的習俗。春卷又名薄餅、春盤、春餅,春卷分餅和菜兩部分,春卷是用白面粉加少許水和鹽拌揉捏,放在平底鍋中攤烙成圓形皮子,將制好的餡心攤放在皮子上,再將兩頭折起,卷成長卷下油鍋炸成金黃色即可。春卷皮薄酥脆、餡心香軟,別具風味。立夏吃春卷表達了人們對春天的眷戀熱愛,以及對即將來臨的夏天的深切期待。
夏餅
夏餅又稱麻餅,形狀各異,有狀元騎馬、觀音送子、猴子抱桃等,夏餅是將和好的面壓成薄餅,里面包上肉絲、韭菜等,放入鍋中煎炸制成,現代多以海蠣餅代替。在立夏吃夏餅,有不病夏、不瘦夏之說。
扒糕
老北京人立夏時要吃扒糕。扒糕是用蕎麥面和榆皮面做成的小圓餅,是傳統特色夏季風味食品,流行于北京等地,品種主要包括河北深澤扒糕、楚旺扒糕、行唐扒糕等。扒糕是將蕎麥面粉熬成灰色糊狀,拍成小餅放入涼水盆中,食用時切成小塊,再將小塊扒糕削成兩頭薄中間厚的長條薄片盛在碗內,澆上麻醬、香油、香醋汁,點綴胡蘿卜絲,再加點芥末、辣椒與蒜末味道更佳。
立夏以后,江南正式進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顯增多,“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滿倉”,立夏前后正是大江南北早稻插秧的季節。此時茶樹春梢發育最快,正所謂“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輟”,要集中全力,分批突擊采制。立夏時節南方常見傳統美食有:
立夏飯
每逢立夏前一天,孩子們向鄰家第戶討米一碗,稱“兜夏夏米”。加入一些當季蔬菜,立夏日露天煮飯,分送給舍米的人家,祝福吃了這碗飯的孩子身體健康,不易生病。
立夏飯通常有兩種,有的用五谷雜糧,如紅豆、 黑豆、青豆、黃豆、綠豆等五色豆搭配著白粳米煮成“五谷米飯”;也有用糯米(白粳米)搭配著豌豆米、蠶豆、春筍、胡蘿卜、香菇等佐料煮成的“五色米飯”,每個地方的習俗不同,立夏飯的食材也會有所差異,但都有著“五谷豐登”的美好寓意。
立夏蛋
俗話說:“立夏吃了蛋,熱天不疰夏。”每逢立夏,人們都要吃煮雞蛋或咸鴨蛋,認為立夏吃雞蛋能強健身體。立夏前一天,家家戶戶就開始煮立夏蛋,一般用茶葉末或胡桃殼煮,象征生活圓滿、紅火。除了吃,還有“掛夏蛋”的習俗,將煮好的“夏蛋”放入用彩線編織的網兜中,或相互饋送,或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同樣有消災降福的美好寓意。
腳骨筍
立夏吃“腳骨筍”是寧波特有的習俗。傳說立夏的時候吃腳骨筍,可以像竹筍一樣日日生長,寧波有一句老話說:“立夏吃腳骨筍,一年腳骨健健過。”做“腳骨筍”最好是野山筍或者烏筍,重點在于形狀,煮之前將筍拍扁,切成4厘米左右的一段,形同腳骨,吃了才能“腳骨健健過”。
嫩蠶豆
農諺說:“豌豆到立夏,一夜多一杈。”立夏以后正是青蠶豆上市的時節,在江蘇不少人家會將蠶豆跟大米飯一鍋煮,稱為“蠶豆飯”。蠶豆在王禎的《農書》上有“百谷之中最為先登之物,蒸煮皆可食,代飯充饑”之說。在每年五月份蠶豆成熟的季節,許多人家拿蠶豆當菜又當飯。蘇北人對蠶豆情有獨鐘,在鮮蠶豆上市季節,常拿來炒咸菜、燒筍絲湯吃。此外蠶豆又叫“發芽豆”,立夏吃蠶豆,是討“發”的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