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艷 李明雨 劉少軒 陳文端
(1.黔南州林業局 貴州黔南 558000;2.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貴州黔南 558400)
古樹名木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珍貴記憶,是一筆巨大的綠色財富資源。隨著生態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社會各界逐步意識到古樹名木保護工作對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美麗中國的意義重大。黔南州非常重視古樹名木保護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有效保護了全州現有古樹名木資源。但從黔南州近年來開展的古樹名木管理管護工作中發現,古樹名木保護工作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仍需要結合當地實際,總結出更加切實可行的保護對策。
黔南州地處長江、珠江上游,屬南方重點集體林區,是“兩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和特殊的人文條件下,黔南州保存了眾多的古樹名木資源,這些資源是寶貴的物種基因庫,也是黔南州發展生態旅游的重要物質基礎。
根據黔南州2022年開展的古樹名木數據核實調查,黔南州古樹名木共19 191株,其中古樹19 188株(含古樹群),名木3株;一級古樹741株,二級古樹2 424株,三級古樹13 794株。古樹單科株數最多的是金縷梅科,單屬株數最多的是楓香屬,單種株數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楓香、柏樹、櫸樹、香樟和銀杏。
黔南州古樹名木在區系成分上,科和種的熱帶性質較為明顯,而在屬的層面上,溫帶成分與熱帶成分的比重無明顯差異;在物種起源上具有古老性,許多種類都是古老物種,甚至是孑遺物種,如桫欏、銀杏、南方紅豆杉、鵝掌楸、觀光木、喙核桃、伯樂樹等。
2016年7月1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古樹名木保護條例》正式頒布施行;2019年2月,《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古樹名木保護條例實施細則》印發執行。通過立法,拓展了古樹名木的涵蓋面,規范了古樹名木資源調查、移植復壯、掛牌建檔的程序和職責,按照管理便捷有效的原則確定了古樹名木的管護單位和管護責任人,鼓勵發揮村民自治作用管護古樹名木;明確了養護責任單位和要求、養護經費標準,做到了目標、任務、標準、責任、經費五落實。
1994年,由黔南州林業科學研究所牽頭,開展了州內古樹、大樹、珍稀樹種資源調查工作。2007年—2012年,全州開展了林木種質資源清查工作,將古樹名木資源作為重點對象進行了全面清查,出版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林木種質資源》,將古樹名木全部收錄,納入數據庫管理。2015年,全州開展了第四次森林資源普查工作,再次將古樹名木補充調查納入普查工作任務。2017年5月15日至16日,全州組織召開了古樹名木建檔立卡和保護培訓會,統一規范全州古樹名木數據庫建立、檔案管理等,于同年8月30日完成了對全州建檔立卡的古樹名木全部重新掛牌保護。2021年—2022年再次對全州古樹名木資源數據庫中的古樹名木進行了復核排查。
為了加強古樹名木宣傳和保護工作,黔南州組織電視臺、《綠色時報》和《黔南日報》等多次播放和刊發有關古樹名木的宣傳信息,編制了黔南州古樹名木宣傳畫冊、古樹典型人文故事傳說,制作了古樹名木專題宣傳片;深化“多彩黔南·靚彩行動”與“小林長+”模式相聯結,以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發動各級團組織加大對古樹名木宣傳保護力度,以“小手牽大手”形式有效增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意識,營造了良好的古樹名木保護社會氛圍,并大幅度提升了公眾對古樹名木的知曉度。
根據2022年開展的古樹名木核實調查工作發現,黔南州存在古樹名木管護技術措施不系統、不規范的問題,在具體的養護管理措施、救治復壯方法技術上存在照抄照搬其他地區成功經驗的情況,在古樹名木保護工作開展中,未充分考慮當地古樹生長的環境氣候條件、樹種本身生物學特性、土壤結構等綜合因素的影響。
由于古樹生長年限長,老齡樹生長態勢衰退,再生能力下降,生長造成的偏冠、土壤肥力下降等,部分古樹存在蟲蛀、中空現象,生長狀況不良且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因而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對古樹名木進行養護管理。就黔南州而言,對古樹名木的保護經費主要依靠地方財政列支,資金來源渠道單一、額度有限,導致古樹名木工作開展存在經費不足的情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態文明理念的加強,黔南州古樹名木得到了一定的保護。但由于大部分古樹分布較散、位置偏遠,基層人員工作任務繁雜、人員流動性大且專業性不強,缺乏古樹修復方面的專業人才,現有人才不足以支撐有效、有序地完成古樹管護和修復工作,導致在古樹名木保護、管理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監測不及時、管理不到位、撫育管理力度跟不上等問題,尤其在遭受狂風暴雨等極端天氣,發生古樹倒塌、折斷時,常存在搶救復壯不及時、技術措施不精準的情況,從而加劇了古樹死亡。
部分群眾對古樹名木的價值、作用和保護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缺乏自覺保護的意識。尤其是鄰近群眾生活區的古樹,在古樹周邊堆放生活垃圾、纏繞鐵絲繩索、懸掛衣物等行為時有發生,這對古樹的健康生長十分不利[1]。
古樹樹形高大,年代久遠,生態態勢弱,常會存在自然死亡現象。黔南州現有條例中表明對死亡的古樹優先考慮進行原貌保護,但在具體管理實施中,由于死亡古樹處理辦法不多以及資金不足等原因,多采取消除安全措施后任其自然腐爛的方法,未充分發揮好死亡古樹的科學科普、歷史文化等自身價值。
黔南州屬喀斯特地貌,許多樹種天然更新困難,開展古樹名木保護工作要重點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對癥下藥”。結合黔南州實際情況,邀請全省行業專家開展古樹名木保護科學管理研究,大力推廣適合黔南州本地的養護技術,建立健全技術標準體系和養護復壯技術標準,提高管護科技水平。同時縣(市)行業主管部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定期開展對古樹名木生長態勢的調查評估,根據古樹階段性的評估情況,分門別類地制定相應的日常養護方案、救治復壯工程方案、病蟲害防治方案,為古樹名木的日常管護工作開展提供科學、有效、規范的依據[2]。
古樹名木日常管理,尤其是搶救復壯需要大量經費,但地方財政列支的古樹救治資金有限。有效解決古樹名木養護的資金短缺問題,除加強項目申報、加大地方財政專項保護資金的投入力度外,還應廣泛吸納社會團體以及個人參與保護、投入資金。同時,將古樹名木的救治復壯納入政策性保險,以此保障古樹名木管護、修復有充足的資金來源[3]。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每年發布鼓勵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以及各類社會組織或個人認養保護古樹名木的信息公告,認養、捐資保護古樹名木的單位或個人享有一定期限的冠名權[4]。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連續三年以上認養、捐資的單位及個人授予一定榮譽稱號,并進行報道宣傳。充分調動社會各界力量,建立“政府指導+社會參與”的古樹名木保護模式,增強全民參與古樹名木保護責任感、榮譽感,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組織縣(市)古樹名木行政主管部門定期對現有古樹名木開展每木調查以及補點調查,對古樹名木實行數字化動態管理。根據調查結果,在原有檔案的基礎上,進一步更新完善每棵古樹名木的生長態勢、生長環境、掛牌保護現狀等有關情況的臺賬信息,并將符合條件的古樹名木增補進檔。通過大數據平臺增強監管能力,完善動態監測體系,對古樹名木、古樹群進行空間坐標信息核實校對,特別是要加強對一級古樹、瀕危的珍稀古樹及有特殊意義的名木進行準確定位,為保護好每一棵古樹名木提供有力保障。
進一步完善古樹名木專家庫、各級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庫。每年舉行1次~2次古樹名木管護培訓,不斷提升各級管理人員專業技術水平。建立古樹名木網絡咨詢系統,構建適合行政管理部門、管護責任單位、個人使用的大數據移動應用平臺。通過平臺進行古樹名木信息查詢、養護管理記錄填寫、專家咨詢,建立全民監督、全民參與、全民管理的“線下管護+線上管理”體系,進一步提高古樹名木管理、管護水平。
大部分古樹名木樹體高大,在極端天氣下,樹干、枝丫極為容易倒伏折斷,從而發生破壞周邊設施甚至砸傷路人等事故,要根據轄區內古樹名木現狀針對性地制訂應急預案。同時繼續探索古樹名木保險模式,進一步深化古樹名木保險項目,借助商業性運營模式,建立古樹名木保護長效保障機制。根據古樹不同的保護等級、生長環境、樹齡等情況,制定詳細的保險理賠政策,及時搶救倒伏、斷裂的古樹,為復壯的古樹名木提供必要的救治保護資金,對群眾造成的損失進行保險賠償,促進社會和諧。
與文化旅游部門聯合,深入挖掘古樹名木歷史文化內涵,建設古樹名木旅游示范基地,開展自然教育,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促進生態文明發展。與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貴州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積極探索古樹名木的科研和科普價值,建設古樹名木知識科普園、古樹名木園林綠化示范園和古樹名木種質園,進一步科學有效地保護古樹名木,開展古樹保護和修復技術研究。
利用鄉鎮趕集日給群眾發放讀本宣傳資料,到校園、社區開展古樹名木保護知識講座等途徑加大對古樹名木保護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普及相關技術及法律知識[5]。同時積極探尋依附于人文古樹并與人文古樹相生相伴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挖掘人類歷史長河沉積在人文古樹上的神秘傳奇和動人故事。加強對諸如長順縣宗壩鄉杉樹橋村的鐵堅油杉“布依神樹”、惠水縣雅水鎮水村二組的鐵堅油杉的“護宅保土樹”等人文故事宣傳,將弘揚中華文化與加強古樹保護保健有機結合,充分利用人文古樹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通過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的宣傳方式讓社會大眾充分認識到古樹名木的巨大價值,增強廣大公民對古樹名木的保護意識[6]。
根據古樹名木資源數據庫,建立網格化管理體系。將古樹名木納入生態護林員管理管護范圍,充分利用以生態護林員為主體的護林隊伍,加強對古樹名木工作的源頭管理,建立古樹名木管護情況臺賬并要求生態護林員每月進行登記巡護等,充分發揮好生態護林員隊伍在古樹名木保護中的作用。
古樹名木保護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舉措,黔南州古樹名木資源豐富,現狀保存良好,更要不斷加強該項工作。本文在闡述黔南州古樹名木保護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保護工作面臨的多處痛點,并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古樹名木保護對策,以期通過社會各界的努力,更好地提升黔南州古樹名木保護水平,發揮好古樹名木的生態、經濟以及文化等各方面價值,為“生態之州、綠色黔南”生態文明建設打造一張“綠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