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霞
(貴州財經大學 貴州貴陽 550000)
農村產業融合指的是以第一產業——農業為依托,以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及相關組織為主體,通過高新技術對農業產業的滲透、一二三產業間的聯動與延伸、體制機制的創新等多種方式,將資金、技術、人力及其他資源進行跨產業集約化配置,將農業生產、加工、銷售、休閑農業及其他服務業有機整合,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帶來農業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的深刻變革,旨在通過實現農村三次產業協同發展,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讓農戶共享增值收益[1]。一直以來,我國對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給予了充足的重視。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在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支持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要求[2],這為農村產業融合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為響應國家政策號召,我國各地多措并舉,不斷推進農村產業融合。近年來,貴州省在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本文簡要分析貴州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現狀,進一步分析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優化對策,以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賦能貴州省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為了有效解決“三農”問題而提出的,鄉村振興則包含了多維度內容,例如產業興旺、鄉風文明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推動農村產業融合,有利于拓寬農業、工業、服務業協同發展,深入挖掘農村發展潛力,因地制宜鼓勵發展休閑農業、觀光旅游、鄉村民宿、農村電商等產業,延伸農業產業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促使農業發展重心向加工、銷售等領域拓展,增加農產品附加值,為農村經濟增長注入活力,幫助農民實現增收致富目標。因此,要立足于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不僅是推動農村地區產業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促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措施[3]。
現階段,貴州省在持續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鼓勵多方社會主體參與產業融合發展中。例如,通過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將多元化主體引入產業融合發展。龍頭企業不斷壯大,龍頭企業在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發揮著“領頭羊”作用。據統計,2022年貴州省持續完善農民作為種養主體的利益聯結機制,現已擁有1 200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39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5萬家家庭農場[4],大力培育出了一批產業基礎好、具有高水平的經濟帶動能力、資金基礎較為雄厚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當地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進程,為全面促進村集體經濟、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農村產業融合是多方力量推動的結果。近年來,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加大力度招商引資,鼓勵“資本下鄉”,將技術、人力、資本等資源向農村地區輸送,促進產業融合發展,同時還出臺了相關的產業發展政策,例如《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保障和規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的實施意見》等,為農村產業融合提供政策保障。以貴州湄潭縣為例,由湄潭縣農商旅投集團下屬的耕田現代農業公司與廟塘壩村合作,打造出歐標茶園,由耕田現代農業公司運營管理,當地茶農根據所持股權比例進行分紅,有效提高茶產業發展質量,2019年實現為村集體經濟增收達23萬元。同時,湄潭縣持續推進“雙千幫帶”工程的實施,出臺多項利企利民的政策,2020年該縣已有36家民營企業主動對口幫扶36個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5],為農村產業融合注入了不竭動力。此外,近年來,貴州省一直在積極探索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新途徑,現已成功打造出5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分別是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盤州市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銅仁市石阡縣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黔東南州榕江縣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6]。
農業多功能性一般是指農業具有經濟、生態、社會與文化等方面功能,可以促進農業和鄉村可持續發展。既有學者研究發現,目前貴州省農村農業開發力度不足,農業多功能性不高,未能發揮出“農業+”的實際效能,農民仍滿足于農業的基本功能,農業在農業環境保護、生態調節等方面的功能未能充分挖掘并發揮出來[7]。2022年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1年貴州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已超55%,但仍有提升的空間,相較于2022年貴州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其高質量發展中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應達59%以上[8]的主要目標還存在一定距離。由此可見,貴州省在拓展農業多功能性、產業鏈延伸不充分等方面還需持續挖掘潛力。
雖然近年來貴州省積極推行資本“下鄉”,但目前涉農企業、農民的資金籌集通道仍以銀行機構為主。然而,銀行機構融資門檻的限制性因素較多,導致貴州省農村地區涉農企業、農民的資金籌集渠道受限,面臨著融資困難的現實問題。同時,由于涉農企業、農民在進行融資時,其資本較少,因此也存在一定的融資風險。再加上部分地方政府的補貼機制不完善,政府發放的財政補貼未能按時、全額發放至農民手中,這都會加劇農民的資金短缺現象[9]。
第一產業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發揮著基礎性的穩定作用,第一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能有效帶動農村產業融合。但從實際來看,貴州省農業發展基礎仍有待加強,貴州省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貴州省第一產業增加值為2 861.18億元[10],2022年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為88 345億元[11],貴州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僅占全國第一產業增加值比重約3.24%。同時,貴州省受到地形地貌限制,農業機械化水平不高,導致農業生產效益降低,不利于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12]。
促進農村產業融合,要重視農業多功能開發,把農業和其他產業相融合,發揮出“農業+”實效。貴州省政府應當根據省內農業資源情況,科學、合理地做好規劃,因地制宜,根據農業資源情況發展出更多產業。例如,多措并舉推動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貴州省可依托特色的村莊資源,打造特色品牌鄉鎮,將其與旅游業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探索觀光休閑農業發展的新路徑;積極引導交通條件較好、農業種植面積較大的農村地區發展農事體驗、農業創意等鄉村旅游項目,鼓勵鄉村旅游產品創新,在此基礎上還可發展鄉村民宿,既能顯著提高農業多功能性,又能實現農村產業的深度融合。此外,貴州省政府還需采取相關措施延長農業產業鏈,例如,通過做大做強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引入深加工企業,將初級農產品進行深度再加工,從而提高其產品附加值,并通過線上多方平臺,積極與第二、三產業對接市場信息,探索農產品銷售新模式,同時還可以大力發展農產品設計、包裝與包裝材料生產產業,為農產品提供持續的供應,實現農產品增值,有效延伸農業產業鏈,加強農村產業深度融合。
首先,貴州省應當完善各級地方政府的補貼制度,嚴格執行資金發放制度,確保專款專用,為農民發放全額的財政補貼。其次,貴州省各級政府還需引導銀行機構為涉農企業、農民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融資門檻,在嚴格把控融資門檻的同時,還應適當降低融資要求,合理調整貸款程序,做好信用評估,增加農業授信額度。最后,貴州省政府可聯合銀行機構、保險公司,經協商創新推出農業保險產品,為涉農企業與農民提供信貸擔保,有效降低其融資風險,解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的融資難題。
貴州省可依托當地特色資源,構建具有貴州省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以精準扶持為手段,打造精品農業,積極構建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同時,貴州省政府還可大力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大財政投入,鼓勵涉農企業、農民購買現代化農業機械設備,以此提高全省農業機械化水平,增加農業生產效益。另外,將山地特色種養業的產業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以此為基礎,發展多種類型的產業,構建農產品研發產業園,研發、創新農產品類型,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通過農村電商擴大農產品銷售路徑,進而有效提高第一產業增加值與發展質量,強化第一產業在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的基礎地位,為貴州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賦能鄉村振興,需要貴州省政府有關部門多管齊下,既要加強農業多功能開發,延伸農業產業鏈,優化融資環境,解決融資難題,又要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第一產業發展質量,從而推進貴州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貴州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促進貴州省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