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煥英
【導讀】山西省水果產業圍繞“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主線,堅持調結構、提質量、樹品牌、擴大產業對外開放。通過積極構建科技創新集成平臺、加強關鍵技術示范推廣、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強化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服務、積極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等措施實現了果園效益的持續提升和水果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東部,境內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具有生產優質果品的獨特資源稟賦,是我國北方水果最佳栽培區域之一,是北方果品重要生產基地,是世界及我國的蘋果、梨的重要產區。蘋果和梨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3%、9%,分別占全世界的7.3%、4.2%。山西果樹種質資源豐富,現栽培的水果樹種有蘋果、梨、桃、葡萄、杏、山楂、李、櫻桃、石榴等15 大類共計800多個品種。水果產業已經成為山西許多縣(市、區)的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是確保“果盤子”供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民生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和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22年山西全省果園面積39.93 萬hm2,面積保持穩定,產量首次突破1 000 萬t,達到1 003 萬t,果品產值450 億元。果園平均單產達1 674 kg/667 m2,比2019年提高了14.2%,果品產值達450 億元,比2019年增長了57.8%;農民人均果品收入2 760 元(按1 630 萬農業人口計算),比2019年(1 744 元)增長了58%。臨猗縣、萬榮縣、芮城縣、隰縣、平陸縣、吉縣等七大水果重點縣的農民人均果品收入占當年農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臨猗縣通過推廣“果園輕簡高效生態栽培模式和技術”,蘋果產量平均提升20%,優果率提高20%,人工成本節省50%,用水量降低40%,化肥平均使用量減少50%,綜合效益提升70%以上。
近年來,山西省水果產業圍繞“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主線,堅持調結構、提質量、樹品牌、擴大產業對外開放。創新集成并示范推廣了果樹輕簡高效生態栽培模式、果園間伐改形技術、果園旱作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等新模式、新技術,不斷提高果業生產科技水平;引進了國內外水果優良品種40 余個,示范推廣1.33萬hm2余,不斷優化樹種品種結構;推廣應用了一批智能果品品控分選線等先進設備,高標準分選量達50 萬t 以上,不斷提升水果商品率。2022年全省果園平均單產1 674 kg,比2015年底提高近40%;優果率達72.4%,比2015年底提高6 個百分點;果品智能分選能力比“十三五”提高了100%,實現了果園效益的持續提升和水果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但目前山西水果產業仍存在創造性科研成果有效供給不足、成果轉化孵化效率不高等問題。根據現階段山西水果產業技術創新方面存在的問題,我們將采取以下措施來加快果樹產業技術創新和轉化。
水果產業是山西的重點優勢產業,山西省農業農村廳爭取國家蘋果、梨、桃、葡萄產業技術體系,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山西農業大學果樹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支持,建立“國家級蘋果、梨、葡萄、桃、棗試驗站”7 個,提升產學研合作水平,搭建更寬更廣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在臨猗縣、吉縣、隰縣與山西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展院縣共建科技創新機制,已簽訂合作協議并掛牌,今后兩所高校與臨猗縣、吉縣、隰縣將在院校技術創新項目、新品種新技術推廣、學生實習等方面開展合作。聘請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科學院姚重璞院士在運城國家蘋果綜合實驗站設立院士工作站,指導國家蘋果良種苗木繁育基地示范縣建設。
山西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魏欽平團隊在臨猗縣建設了蘋果輕簡高效生態栽培集成技術示范園,破解了老舊果園更新改造不能重茬的技術瓶頸,為老果園在原地上新建果園提供了技術支撐,加快了山西省蘋果品種結構調整的步伐,提升了土地產出率,實現了“一年栽樹,二年掛果,三年豐產”,綜合效益提升60%以上;省、市、縣各級果業部門,在農忙的不同時節,聘請部分國家水果產業技術體系、山西省農業大學等省內外的知名果樹專家采取多層次、多形式、多類別的培訓方式,講授水果標準化生產栽培、質量管理、國內外水果產業發展動態等方面的知識,不斷提高各級專業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和農戶的生產科技水平。
山西省農業農村廳作為全省果樹生產主管單位,近年組織山西農業大學,省、市、縣果業業務部門專業技術人員開展“三隊包聯”活動,專家包縣包村包主體,到村到戶到田頭,送政策送技術送信息,抓好技術集成、示范培訓、技術服務、主體配套、政策銜接,以果樹生產技術進步提單產提質量,以服務保生產促增收,加快了果樹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的推廣應用,提升了水果產業的科技水平。
當前山西全省在水果生產上緊緊圍繞優化品種結構和提高基地種植管理水平,促進果園提質增效。在建設好水果產業基地的同時,在各地,尤其在市郊區因地制宜適度發展以水果采摘、休閑體驗為特色的鄉村旅游業,創造新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促農增收,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