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季 張雪萍 李佳晶
(1.甘肅成縣委黨校 甘肅隴南 742500;2.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 甘肅隴南 742500)
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推進,隴南牢固樹立“兩山”理念,認真落實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歷史責任,加強生態修復治理,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扎實推進生態環境問題整改,生態環境持續改善。隴南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本研究通過對隴南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兩山”理論實踐的研究,探討“兩山”理論在鄉村發展中的應用成效,同時通過案例分析法,深入研究隴南地區的實踐案例,從中汲取經驗和啟示。
“兩山”,顧名思義是指“兩座山”,一是“綠水青山”,二是“金山銀山”。理論界習慣于把這一重要思想簡稱為“兩山”理論。其中“綠水青山”指代的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優良的生態環境;“金山銀山”指代的是經濟發展帶來的物質財富。該理念全面地闡述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厘清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闡述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并強調寧要綠水青山,也不得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這一理論強調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的保護,以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要理論成果,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1]。
“美麗鄉村”概念源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其作為奮斗目標,強調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等工作的重要性。美麗鄉村建設的目的是適應我國農村和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國情,它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內容。
為了實現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必須堅持協調推進城鄉發展,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這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效益,以增強農村居民的獲得感。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容不僅有自然景觀,還包括社會經濟發展、文化傳承和生活品質提升。美麗鄉村建設強調鄉村生態修復、農業可持續發展、鄉村旅游文化創新和社會治理改善等[2]。
1.3.1 樹立美麗鄉村建設的文化資源觀
從“兩山”理論的層面來看,美麗鄉村建設不應該以犧牲鄉村原生環境為代價,而是應該充分利用鄉村特有的文化、情懷和景觀等資源,挖掘鄉村文化的潛力,轉變鄉土文化的形式,實現鄉村“美麗”發展,促進鄉村振興。“兩山”理論為美麗鄉村建設賦予了新的內涵。
1.3.2 激活美麗鄉村建設的文化生產力
“兩山”理論所體現出的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的辯證關系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了內在活力。在實施“兩山”理論的過程中,多地都嘗試建立一個以文化融合為核心的“美麗鄉村”,展現新的經濟形態和新的觀念,打造了一個新的鄉村文化生活圈,這表明“兩山”理論激活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文化生產力[3]。
在生態旅游領域,隴南市宕昌縣深入實施“生態立縣、旅游活縣”工程,著力構建以綠色山水為支撐,以紅色旅游為名片,以民族民俗旅游為底蘊的“紅、綠、古”三色旅游格局,初步形成了以“一條主線、兩大景區、四大板塊”為框架的“124”全域全季旅游新模式。為了增加旅游附加值,宕昌縣開發了紅軍文物、羌族工藝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同時,縣里還用隴劇《官鵝情歌》、羌族儺舞等特色文化表演活動來吸引游客,并打造了一批鄉村旅游示范村。旅游業的發展帶動了宕昌縣的經濟增長,旅游收入和旅游從業人員顯著增加,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好地踐行了“兩山”理念[4]
隴南市以金徽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代表,大力打造一批綠色礦山,在礦山建設中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在礦山建設過程中,隴南市優先考慮生態保護,并把生產經營與科技創新緊密結合,重視科技研發與技術應用,以科技創新引領綠色發展。為實現綠色、環保、旅游、安全、數字化、智能化的礦山建設目標,隴南礦山以超前的理念、一流的技術、精細的管理和有效的措施,將自身打造成中國領先、世界一流的現代化綠色礦山和工業旅游景區。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礦山也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繪就了生態文明與工業文明和諧發展的美好畫卷,樹立了當代礦業的新形象,成為“兩山”理論轉化的典型案例。
隴南市康縣在發展過程中堅持生態立縣、美麗富民的理念,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美麗鄉村建設和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三步走”戰略。通過建立統一的項目融資和推進機制,科學規劃,整合資金和力量,穩步實施各項舉措。目前,康縣所有村莊都已全面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多個村被評為最美村鎮。同時,該縣已成功打造4個國家級旅游景區并對外開放,特色農林業發展面積超過110萬畝,培育了一批優質特色農產品品牌。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康縣不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堅持以生態立縣和美麗富民為核心,通過系統規劃和持續努力,實現了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鄉村面貌日益更新、村民收入穩步增長的轉變,走出了一條注重生態保護的鄉村振興之路[5]。康縣所探索的發展模式和實踐成果,體現了對“兩山”理念的創新實踐,形成了影響廣泛的“兩山”轉化康縣模式,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6]。
隴南市武都區立足資源優勢,緊緊圍繞打造“中國橄欖之城”目標定位,把油橄欖作為群眾增收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武都區制定了科學規劃,采取規模化栽培、推廣良種、實行標準化生產、強化品牌培育等舉措,推動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加快建設區域化生產基地,實現產業提質增效。同時,武都區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拓寬了銷售渠道。這些措施的實施,使橄欖油成為了當地的支柱產業,進而有利于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武都區的橄欖油產業發展路徑,是對“兩山”理論的創新實踐,通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融合,這種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也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可參考的模式與做法。
隴南市圍繞建設“美麗隴南”的目標,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致力于厚植綠色發展基礎。一是注重綠色生態保護,大力推進國土綠化,全面實施河長制和林長制,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二是注重提升城市綠色品質,打造山水園林城市,深入推進城市品質提升行動,修復城市生態,構建多層次的綠色城市空間,引導居民形成綠色低碳生活習慣。三是注重完善綠色發展機制,促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行綠色考核評價,制定環境準入制度和企業負面清單,建立生態保護與資金分配相掛鉤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增強政府監管作用,構建生態損害賠償機制,讓綠色發展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隴南市地處長江上游秦、蜀、隴咽喉之地,生態優勢突出,境內有34個自然保護地,是國家重點水源涵養區、秦巴生態保護發展區,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隴南市明確了堅持“生態隴南、綠色崛起”的發展取向,全面提升了隴南市生態環境質量,全市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優良天數比例均居全省前列,地表水、地下水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土壤環境總體安全可控,森林覆蓋率45.27%,草原植被蓋度值93.94%。通過生態修復和保護、品質提升、機制創新等舉措,隴南在發展過程中充分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發展理念,為區域高質量發展夯實了生態文明基礎,對綠色轉型發展作出了有益探索[7]。
隴南市通過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經濟優勢,構建了生態經濟產業體系。一是發展特色山地農業。依托本地生態資源稟賦,發展與環保相結合的特色產業。推廣現代農業模式,建設標準化基地,推動傳統農業改良升級。并延伸產業鏈,發展觀光休閑農業、鄉村旅游,使農村更富庶美麗。二是推動傳統工業綠色升級。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發展白酒釀造等優勢產業。大力推進工業企業節能減排和循環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淘汰落后產能,發展環保產業。在礦產資源方面,推進礦業綠色發展。三是促進文旅康養產業升級。保護隴南原生態環境,合理開發旅游資源,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構建全域旅游格局,培育生態旅游業態,打造集生態、經濟、景觀效益于一體的旅游項目。
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形式轉型,隴南市在發展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機統一,為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成功樣本[8]。
隴南市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促進經濟轉型的重要舉措,通過文化資源挖掘和文旅融合,推動鄉村文化全面復興。一是注重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對古宕昌國遺址、武侯祠等歷史文化遺產加強保護,發掘“兩當兵變”等紅色文化內涵,傳承白馬人等民俗文化,借助新媒體平臺,傳播隴南優秀文化。二是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揚紅色傳統,讓厚重的歷史文化在現代產業發展中煥發活力[9]。三是堅持“一村一特色、千村千面貌”,科學規劃布局鄉村生態、生產生活空間,統籌考慮土地利用、產業發展、村莊布局、人居環境整治、生態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傳承,致力于實現村道干凈整潔、樓房整齊敞亮、產業穩步發展、百姓生活富足。
“兩山”理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內容。妥善處理好“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就是要妥善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的關系,把自然生態環境視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活躍因素。“兩山”理論堅持從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客觀實際出發,既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真理光芒,又融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生態智慧,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發展[10]。
近年來,隴南市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論,全力奔赴在打造“有顏值、有內涵、有實力”的美麗鄉村建設道路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實踐成果和經驗,為全國其他地區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提供了參考。立足于“兩山”理論,隴南正在奮力繪就新時代美麗鄉村新畫卷,從美麗鄉村照見美好隴南,同時也為助力全國美麗鄉村建設貢獻隴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