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及其意義

2023-05-13 09:08:28郭志凱
探索 2023年6期
關鍵詞:文明國家發展

周 平,郭志凱

(云南大學 民族政治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國近代的民族國家構建于新中國成立而宣告完成時,中華民族也與現代國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一個現代民族。在這樣一種民族與國家相互嵌入、支撐和塑造的結構性關系中,國家的發展變化必然導致民族變化,民族的演變也會給國家的發展造成深刻的影響。黨的十八大后,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提出,民族復興逐漸成為時代的最大主題,尤其是民族復興被確定為國家發展目標以后,整個國家的治理與發展皆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展開。黨的二十大作出的“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部署,更進一步突出了國家的建設與發展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間的聯系。

民族復興被確定為國家發展目標以來,隨著黨和國家推進國家治理與發展的一系列戰略、方針和政策的實施,以及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的進程穩步推進,取得的成就越來越突出。在此過程中,作為復興主體、發展主體的中華民族本身,也發生著一系列深刻和前所未有的變化。這樣的變化涉及中華民族的整體結構、民族意識、內在機制、民族功能和外在形象等諸多方面。中華民族自身的一系列變化,反過來又對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進程產生直接的影響,從而與之形成一種互動的關系和過程。中華民族自身在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過程中發生這一系列的變化,實際上形成了一個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過程。

中華民族自身的一系列深刻變化,對今天中國的歷史、現代文明的塑造以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都具有重要而深刻的影響。而且,這樣的變化或重塑本身由時代和歷史的多種變量造成,蘊涵著一系列的社會歷史機制,變化本身也有多重或多個側面的具體表現。今天,中華民族的重塑還處于一個量變的過程中,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其間蘊涵的一系列問題將更加突出。因此,對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進行學理性的梳理和全面把握,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時代課題,也是有效推進民族復興過程中必須作出明確回答的重大議題。

1 中華民族重塑是歷史的必然

中華民族是一個以“中華民族”為稱謂的龐大民族實體。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樣,作為穩定人群共同體的中華民族,也處于發展和演變的過程中,是一種處于變化過程中的客觀存在。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民族’不是亙古既有的生物實體;它們是通過社會構建的,這個過程既是自下而上的,也是自上而下的。”[1]142中華民族在其演變的不同歷史階段,具有不同的本質、內涵、結構、樣貌和特征。既然如此,對中華民族的認知和理論論述,也必須以發展的和歷史的眼光來看,只有這樣才能準確把握中華民族演變和發展的內在邏輯。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其演變和發展中所具有的內涵的豐富性和變化的復雜程度,都超過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這需要作為一個學科的中華民族發展史來進行詳細研究,才能作出全面而準確的回答。站在今天的歷史方位上看,概括地看待和描述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可將中華民族的演進大致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

1.1 第一個大的階段是中華民族的古代存在階段

今天的中華民族,即作為一個現代民族的中華民族,是由歷史上中國疆域內眾多民族群體在持續互動中逐步凝聚而演變過來的。中國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的歷史演變和發展注入了豐富的內涵。

中國自古以來便擁有廣大的疆域,在這遼闊且內部的區域差異明顯的疆域內生活著眾多的民族。如此眾多的民族在按民族內在規律而自我演化的同時,相互之間也進行著持續的互動,乃至激烈的競爭。“競爭的勝利者,走向發展和強盛、文明;競爭的失敗者走向了沒落直至消失。”[2]22

這樣的互動乃至競爭,有兩個根本的因素在其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一是皆圍繞著一個強大的中原王朝或中央王朝而進行,也包括不同民族對這個王朝政權的爭奪和控制,因而基本上是在這個強大王朝的框架下進行的。雖然這個王朝也有分裂,分分合合乃歷史之大勢,但總體上看是以合即統一為主,且分裂后再度統一時王朝的疆域會更大。因此,各個民族的互動就一直存在著一種“合”的力量,從而使各個民族或這樣的民族間的互動有了特別的內涵,即在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朝著合為一體的方向發展。二是以漢族為核心。費孝通對此作過專門的論述,他說:“漢族的形成是中華民族形成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多元一體格局中產生了一個凝聚的核心。”[3]在這樣一個以漢族為核心的眾多民族群體的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各個民族之間形成一個常常以“滾雪球”來形容的凝聚過程。其間,“許許多多分散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3]。

1.2 第二個大的階段是中華民族的現代構建階段

正是經過了這樣一個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尤其是民族國家構建的背景下形成的現代構建階段,中華民族具有了明確的族稱和今天的形態,成為一個與中華現代國家有機結合并具有突出國家內涵的民族實體。

對于中華民族演變和發展來說,“中華民族”不僅是一個概念,它更是一個民族的稱謂即族稱,同時也是民族成員認同從而凝聚成為一個整體的符號。對于中華民族成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實體并從自在到自覺的轉變來說,“中華民族”這個稱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是實現中華民族由古代存在階段到現代構建階段轉變的質的飛躍不可缺少的環節。

但是,在中華民族處于各個民族群體交往交流交融并朝著一體方向演進的古代存在階段,這樣的族稱并不存在。這樣的族稱是在古老的中國于19世紀末出現了民族國家議題[4],以及與民族國家相關的一系列概念被引入中國的背景下才逐漸形成的。1902年,梁啟超率先提出“中華民族”概念,開始的時候用來指漢族,隨后又在“大民族主義”與“小民族主義”之論辨的基礎上,形成了中華民族乃國內諸族結合而成的大民族的定義,使“中華民族”有了與今天相當的內涵,從而為中華民族的現代構建提供了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辛亥革命終結中國延續數千年的王朝國家歷史之后,中國開啟了現代國家構建的進程。其所構建的現代國家,就是最早在歐洲以取代王朝國家的方式出現的民族國家。這樣的國家不僅具有國家與民族結合的本質,也形成了一套體現由此而確立的國家倫理的國家體制。民族國家一套完整地體現“主權在民”原則的國家倫理的體制機制,皆建立于一元性的國民權利之上,從而便形成了或具有了由全體國民構成的民族的基本特征。構建這樣的民族國家,回應了以一個民族實體存在的中華民族的內在需要,從而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現代構建。

于是,在中華現代國家構建的進程中,中華民族便在古代存在形態的基礎上開啟了現代構建的進程。一方面,中國人在由王朝國家的臣民而轉化為現代國家之國民的“人口國民化”進程中,逐漸成為具有國民身份的個體的同時,又在統一的國家框架和“中華民族”的族稱下凝聚為一個整體,從而成為一個由全體國民構成的中華民族。另一方面,中國歷史上的眾多民族群體在近代的民族構建中,實現了從“××人”到“××族”轉變的同時,又在統一的國家框架和“中華民族”的族稱下凝聚為一個整體,從而成為多族聚合體意義上的中華民族。這樣由兩條相互交織的路線推進的中華民族現代構建[5],將中華民族的歷史演進推向了新的階段。

新中國成立之時,中華民族的現代構建也宣告完成。由此形成的具有“全民一體”和“多族一體”雙重屬性的民族實體——中華民族,與經過長期努力而構建起來的中華現代國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具有了國家的形式,成為nation-state之nation。因此,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時發出“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的莊嚴宣告的同時,也向全世界宣告,“我們的民族已經站起來了”(1)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發表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的著名講話,在宣布“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的同時,還宣布:“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參見:毛澤東.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毛澤東民族工作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3 第三個大的階段是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階段

今天,中華民族當代重塑已經形成并持續地推進著。這樣的當代重塑,將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尤其是隨著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而持續進行。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將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面實現之時而宣告完成。中華民族也將在這樣的重塑過程中發生深刻而根本性的變化。

中華民族完成現代構建時,支撐起整個中華現代國家大廈的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的東方,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樣的事實毋庸置疑,得到了新中國從政府到社會、從學者到百姓的廣泛認可,大家都為這樣的偉大創舉而歡欣鼓舞。但是,在這樣一個新興國家內繼續存在的各民族,尤其是經過近代的民族構建而增強了自我意識的少數民族,被歷史所凸顯并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它們之間的關系尤其是以民族關系中矛盾和沖突為主要內容的民族問題,成為新國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各級政權并實現政治制度的統一,從而完成國家整合的過程中必須認真面對的一個根本問題。

在應對迫在眉睫的各種民族問題的過程中,國內各民族尤其是少數民族一再被提及和強調,并在相關的學術研究、政策的制訂和實施,以及社會關系協調和意識形態的論述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至于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中,“民族”一詞與少數民族之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聯系并被固化,而漢族、中華民族與“民族”概念之間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在組成中華民族的各個單元尤其是少數民族被一再強調,作為整體的中華民族很少提及的情況下,中華民族被“虛化”的問題便出現了。正如有學者指出,“把‘民族’這個核心概念定位在56個‘民族’這一層面,其客觀結果是架空和虛化了‘中華民族’”[6]35。

面對這樣的狀況,費孝通1988年到當時尚未回歸的香港中文大學發表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演講。隨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理論傳回內地,尤其是該演講于1989年在《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發表后,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民族實體的理論再次凸顯于黨和國家的理論與社會大眾的視線中。在這樣的學術和思想氛圍中提出的中華民族是與中華現代國家有機結合在一起的國家民族的觀點和論述,進一步鞏固了中華民族作為一個現代民族和民族實體的理論。

今天,正在展開的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將進一步夯實中華民族作為民族實體的根基,豐富中華民族的內涵,強化中華民族的意識,徹底改變此前長期存在的中華民族虛化、松散化、凝聚力下降的狀態,極大增強中華民族的內聚力和整體性,從而凝聚起更大的力量,煥發出更大生機,具有嶄新的面貌。

2 中華民族重塑中的影響變量

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是中華民族演進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中華民族的現代構建與中華民族的古代存在形態一脈相承,在各個民族群體交往交流交融并朝著一體方向演進的基礎上進行,并通過現代構建賦予古老民族以時代內涵,把中華民族的演進和發展推到一個全新階段。在中華民族已經成為現代民族的基礎上,促成中華民族朝著更具內聚力、整體性以及更具活力的方向發展,不僅能為民族復興提供強大支持,而且會在與世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對人類的歷史和命運貢獻更大的積極能量。

中華民族的這樣一種深刻而巨大的變化,固然是每個中國人的美好愿景,也是黨和國家各種戰略和政策推動的結果,其間的主觀能動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這樣的宏大歷史進程絕不是主觀愿望的產物,而是這個時代多種力量共同促進的結果。其間的影響變量多樣而復雜,涉及中國今天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具體的領域。不過,以下幾個方面顯得十分突出,構成了中華民族當代重塑的主要影響變量。

2.1 文明轉型的力量

作為一個由眾多的人口和民族群體凝聚而成的龐大民族實體,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的演變和發展,以及現代構建和當代重塑,皆在一個宏大的文明發展的基礎上進行。這樣的文明的演變及其形態轉化,不僅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演變提供了最深厚的背景,而且這樣的文明演變和轉型也構成了巨大的歷史性力量,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塑造提供著強大的推動力。

在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階段,生活在差異較大的不同區域的人們,在多樣性的生產、生活和交往方式的基礎上創造了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并由此凝聚為不同的民族群體。中國歷史上生活于中原地帶的人群及其所造就的傳統農業文明分布廣泛、體量巨大且發展水平較高,對生活于草原或山地的游牧和狩獵文明產生了影響力和吸引力,于是便促成各個民族群體以漢族為中心而交往交流交融,在一種核心力量和向心力的影響下朝著一體化的方向演變。

到了近代,古老的中華民族受到現代工業文明的影響,接受了民族國家體制并構建自己的民族國家,進而在推動國家工業化的背景下,開啟了自己的現代構建進程。在此過程中,中華民族由眾多民族群體交往交流交融而成,各民族朝著一體方向演進并發展成為具有“中華民族”族稱的一體化的中華民族,從而促進了中華現代國家的構建。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現代化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持續有效地推進,促成了中國社會全方位和實質性的改變。2010年中國經濟總量達到全球第二位,不僅極大地提升了國家的綜合國力,根本性地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實現了整個國家由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型。于是,在傳統農業文明基礎上形成的刻畫國內眾多民族群體基本特征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逐漸被現代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所取代。這樣一種建立在現代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促進了全體國民和各個民族朝著增進共同性和凝聚力的方向發展,從而形成了一股推動中華民族當代塑造的不可抗拒的文明力量。

2.2 民族復興的力量

在文明轉型已經實現的背景下,黨中央根據歷史條件的變化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隨著“中國夢”被廣泛地傳播和接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不僅成為人民共識、國家共識和民族共識,而且演變為牽引或引導黨和人民共同努力的宏偉目標,孕育并蘊涵著巨大的社會政治能量。

黨的十九大不僅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列入會議主題,而且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新時代的基本特征,進而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于是,就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基礎上,增加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表述。較之強國建設的目標來說,民族復興是一個文化性、歷史性、道義性的目標表述,具有濃厚的中國文化特色,二者結合就使得國家發展目標的表述更加充實、更加豐富、更具動員力和感召力。黨的二十大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黨和國家的工作和全國人民的奮斗提供了一個更加強有力的目標指引。于是,整個國家的治理和發展便圍繞著民族復興的目標而全面展開。

民族復興成為國家發展目標并發揮引導作用的事實表明,國家治理和發展的全部工作皆圍繞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因此,國家治理和發展所產生的實際變化與所取得的成果,皆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具體表現。而這樣一系列的民族復興的實際表現和成果,正是促成中華民族自身在此過程中發生深刻變化和重塑的巨大力量,即民族復興的力量。

2.3 政策推動的力量

在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有機結合的宏大目標指引下,以及由此形成的發展總體框架中,黨和國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著國家發展目標的實現。這些政策措施在促進國家治理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同時,也為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注入了強大的政策推動力。

一方面,黨和國家在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彰顯了通過更加有效的治理來應對國家發展中各種問題的決心和意志以后,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而推出了一系列解決現實問題尤其是發展難題的重大決策。在不長的時間內推出的這些政策措施,所體現出的意志之堅強、政策的涉及面之廣泛、政策的力度之大以及對資源的動員和調動能力之強,都是前所未有的。這樣的政策措施在促進現代化的深度推進以及國家的整體發展的同時,也直接導致了中華民族自身的一系列改變,推動了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

另一方面,黨和國家在推進國家治理和發展的同時,也在調整國內民族關系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最為重大的便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部署。這一部署不僅為民族工作確立了主線,而且為全國人民形成共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指引。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立足點,為培養和增強各民族之間的共同性而出臺的政策,凸顯了民族工作在增進共同性基礎上進行調整的同時,也對民族工作進行了強有力的推進和全面的改進。這樣一系列體現新的政策取向、內容豐富而又體系化的政策措施,不僅對作為中華民族之組成單元的56個民族的演變和發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也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通過有效的民族問題治理而塑造的國內民族關系進行了深刻和實質性的調整,推動著中華民族朝著更具凝聚力和整體性的方向發展。

2.4 中華文化的力量

對于由歷史上眾多民族群體凝聚而成的、具有復雜內部結構的龐大民族來說,由各個民族共同創造、共同享有且各自也受其影響的中華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形成、演變和發展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和深厚的。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長期演變和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形成了儒家文化的主導或核心地位,也融入了處于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各個民族的優秀文化,是眾多民族群體共同創造和共同努力的結果。這樣的文化形成以后,又對各個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朝著一體化方向發展產生了推動作用,增強了各個民族之間的凝聚。歷史上的各個民族之所以形成交往交流交融并朝著一體化方向發展的格局,中華文化在其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華文化在近代與西方文化的激烈沖撞中,尤其是受到五四運動中的科學、民主精神的影響,借鑒和吸收了與工業文明結合在一起的現代文化,促進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涵化和現代變革。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創造的革命文化、新中國成立后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創造的先進文化,也深深融入中華傳統文化中。中華傳統文化因此而進行了重塑和現代轉型,進一步增強了文化的內涵、活力和影響力。中國改革開放后之所以能推進現代化持續而快速地發展,創造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奇跡,就與中華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這樣一種內涵豐富并充滿活力的中華文化,對中華民族在文明轉型和民族復興中所形成的當代重塑,也發揮著突出而重要的影響,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之魂,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提供了一種強大的推動力,也為這樣的重塑提供了價值指引。

3 中華民族重塑的主要表現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積淀深厚、內涵豐富、結構復雜的龐大民族實體,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是一個涉及中華民族每一個具體面向、具體方面的整體性的變化。但是,從總體上看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顯得尤其突出和重要,體現了中華民族重塑的深刻內涵。

3.1 內部結構的優化

今天的中華民族即作為一個現代民族的中華民族,同世界近代以來形成并以nation指稱的其他民族一樣,是一個與現代國家有機結合的人群共同體。這樣的民族具有突出的國家屬性,是現代國家真正的主權者(2)正是由于nation是現代國家真正的主權者,具有突出的國家屬性,可與state互換,所以聯合國就表述為United Nations。,但歸根到底是一個人群共同體。而作為一個穩定且復雜的人群共同體,就不可避免地具有內部結構。民族的內部結構的狀況,既是該民族的本質內涵之所在,也決定著這個民族的整體面貌。

現代民族,即nation-state之nation,在法國大革命中經由《人權與公民權利宣言》而確定其歷史地位時,就是一個由全體國民組成的國民共同體。“在當時,‘民族’即是國民的總稱,國家乃是由全體國民集合而成。”[7]21因此,民族國家的“整個主權的根源本質上在于國民”[8]84。這樣一種國民共同體意義上的民族,支撐起了現代國家一整套體制機制,因而才成為不同于人類歷史上廣泛存在的歷史文化共同體意義的傳統民族的現代民族。中國在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個王朝,并按民族國家的國家倫理和體制規范而構建現代國家的過程中,也通過人口國民化的進程塑造國民,進而通過國民整體化而構建了國民共同體意義上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因而具有全民一體的基本屬性。

但是,中國歷史上本來就存在著眾多的民族群體,在中華現代國家構建過程中形成的所有國民也分屬于不同的民族群體。這些民族群體在近代的民族構建進程中,由“××人”轉化為“××族”的同時,又延續了歷史上交往交流交融并朝著一體方向演進的邏輯,在“中華民族”的族稱下凝聚為一個有機整體,從而形成了多族聚合體意義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因此而具有“多族一體”屬性。

中華民族在當代重塑的過程中,不論是作為國民共同體來看,還是作為多族聚合體來看,其內部結構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所有的國民由于自身的權利得到有效保障,因而加強了對中華民族認同,并增強了國民之間的團結,從而提升了國民共同體的凝聚力和整體性;另一方面,組成中華民族的56個民族,在民族團結的基礎上增進了內在的凝聚力,增進了共同性,從而提升了多族聚合體的凝聚度和整體性。這樣兩個方面變化的形成和持續進行,便促使中華民族的內部結構得到前所未有的調整和優化。

3.2 民族意識的提升

民族意識是人們對自己歸屬于某個民族的意識。梁啟超說:“何謂民族意識?謂對他而自覺為我。”[9]1民族意識成為維系和鞏固民族共同體的基礎性力量,以及推動民族自強不息、奮發有為的精神力量。民族意識的狀況,也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特點和發展水平。在中華民族的演變和發展的過程中,民族意識的演變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華民族意識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中華民族的自我意識、分界意識、命運意識、團結意識、奮進意識、發展意識,等等。但歸根到底,就是中國人對中華民族的認知、信念、情感和進一步的想象,核心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進一步的想象。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意味著中國人對中華民族的接受、認可和歸屬感,這是中華民族形成和穩定的基本條件。但是,如安德森所說,民族“是一種想象的政治共同體”[10]6。因此,中華民族的維系還需要中國人以及國內各個民族的進一步的想象。正是通過進一步的想象,民族認同得以在一個動態的過程延續。因此,“認同”和“想象”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得以維持、鞏固和發展的基本支點,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內容。

中華民族在當代重塑的過程中,尤其是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求的指引下,一方面,每個中國人或國民,在發自內心地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歸屬感的同時,也增強了對中華民族的進一步想象,把今天的中華民族認同進一步延續下去;另一方面,各個民族尤其是少數民族成員,在認同各自所屬民族的同時,也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并將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通過進一步想象的方式而得以延續。每個中國人以及56個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進一步想象的不斷提升,必然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一步增強,進而促成中華民族內在屬性的重塑。

3.3 整體功能的增強

從對民族和國家的影響來看,中華民族的功能中有三個方面表現得最突出:一是國民塑造功能,即將人口個體塑造為國民的功能;二是人口組織功能,即國民個體整合或組織為整體的功能,也就是人口整合功能[11];三是族際政治整合功能,即國內各個民族整合為一個整體的功能。從中國開啟現代國家構建以來的歷史來看,這些功能逐漸地形成和凸顯,并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經由國民塑造功能,中國人褪去了臣民身份并獲得國民身份,從而成為行為自主的積極的社會行動者,為現代國家、現代社會的構建提供基礎性支撐;經由人口整合功能,分散的人口個體有了一種將它們整合為整體的組織形式,從而使歷史上“一盤散沙”的狀態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經由族際政治整合功能,國內各個民族結成一個統一的政治共同體,為國家的統一奠定了堅實基礎。

今天,中華民族在當代重塑的過程中,這些功能都將進一步增強和優化,進而通過國民塑造功能,進一步塑造權利義務關系清晰的國民個體,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提供更加積極、自主的社會行動者;通過強有力的人口組織功能,把全國人民進一步地組織起來,增強國民團結、增進國民共識,從而增強民族的整體力量;通過族際政治整合功能,把56個民族進一步整合為一個強大的政治共同體,為國家的統一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3.4 外部形象的改善

民族形象是民族的內在結構、內在素質、自我意識和結構功能的外在表現,也是其他民族對本民族的基本印象,對本民族與其他民族的交往及其所處的地位具有重要影響。一個民族要獲得尊嚴、產生影響,一個良好的民族形象是必備條件。但是,民族良好形象的形成或促進民族形象的改善,需要付出長期而持久的努力。

中華民族在演變和發展的歷史上以眾多民族群體交往交流交融并朝著一體方向演進形態存在的時候,文化意義上的“中華”以及中原王朝成為其意象上和實質上的代表,獲得了泱泱大國、禮儀之邦、天朝上邦的美譽,形成了萬邦來朝的效應。但是,在鴉片戰爭中面臨建立了民族國家體制、開展了工業革命,從而建立了現代工業文明的西方列強激烈沖撞的時候,古老的王朝便完全處于頹勢,“令外國誚以散沙”[12],自己也有“中國四萬萬之眾等于一盤散沙”[13]412之譏,整個國家四分五裂、積貧積弱,日本帝國主義入侵時更是有了亡國滅種之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中華民族完成了自己的現代構建,擁有了國家主權,終于站立起來了,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并通過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戰勝了頭號強國美國而樹立了良好的形象。進而,中華民族又通過改革開放及其所推動的現代化的快速推進,創造了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穩定兩大奇跡,實現了由站起來到富起來的飛躍,徹底改變了歷史上貧窮和落后的形象,并形成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從而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今天,中華民族在當代重塑中優化了自己的內部結構、增強了共同體意識和整體功能的同時,更是孕育了更加強大的能力,煥發出更大的生機與活力,進一步樹立起凝聚力、競爭力、影響力突出的優秀民族的形象,展現出在悠久文明歷史中涵養的獨特風格和氣質,并將贏得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尊重。

將2012 年“7·21”特大暴雨提取三個不同降雨歷時,用不同的降水系列對其重現期進行分析,相同的降水量在不同降水系列中重現期是有差異的,其中降雨歷時為1h、6h,結論相差不大;而當降雨歷時為24h時,按系列延長至2012年的重現期明顯高于原計算成果,兩者基本相差一個量級(表1)。

4 中華民族重塑的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將所有的中國人包括在內,聚合了國內的56個民族,支撐著現代國家的大廈,因而是今天中國的歷史主體、國家主體和時代主體。中華民族在當代重塑中所發生的各種變化,也將對整個國家和以國家為主體的各種進程產生深刻的影響,并對世界歷史和人類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從而體現出中華民族當代重塑的重要意義。

4.1 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為民族復興的實現提供強大動力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被確定為國家發展所追求的目標,在對整個國家的治理和發展具有牽引作用的同時,也要通過國家的治理與發展才能實現。這樣一種以“民族復興”來界定或表述的國家發展目標,蘊涵著對歷史上曾經取得的輝煌的自豪,也表達了創造新的輝煌的堅定決心和意志。而且,作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中國在歷史上創造的輝煌以及未來創造的新的輝煌,都是在與世界各國的比較中界定的。這樣一種以國家為整體和全球比較意義上的輝煌,皆以中華民族為主體,因而與中華民族自身的狀況息息相關。

自秦至清的整個王朝國家時代,在王朝國家框架內互動的各個民族群體充滿了生機與活力,并以自己的勤勞、勇敢和智慧,創造了輝煌的農業文明,歷史上許多個朝代的經濟實力、財富數量和文化的燦爛都居于世界的前列。但是,近代面對創造了現代工業文明的西方民族的強力沖撞,古老的中華民族無力應對,國家淪為半殖民地,中華民族陷入了苦難的歲月。民族復興成為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經過了一個半世紀的努力和奮斗,尤其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后帶領人民所進行的艱苦奮斗,使中華民族戰勝了帝國主義的壓迫、入侵和圍困,取得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了新的現代國家。同時,通過改革開放推動了現代化持續而穩定的發展,從而增強了國家實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發展了科學技術,繁榮了整個民族的文化,中華民族在站立起來以后又走向了富裕,并進入了持續發展的穩定軌道。

在已經取得的成就基礎上,中華民族開始了邁向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但是,中華民族經歷苦難的時間太長,世界舞臺的中央已經被西方強國占據,中華民族的復興不僅面臨著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的一系列任務,而且面臨著國家間關系剛性化背景下的激烈競爭,尤其是西方國家憑借早已實現現代化所積累的力量和控制的國際規則,對中華民族的復興進行無底線的打壓和圍困。這樣一種激烈的民族競爭,使中華民族再創新的輝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前進的道路上充滿艱辛和險阻。

但是,中華民族在當代重塑中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尤其是結構的改善、民族意識的鞏固、民族功能的增強,以及民族凝聚力、民族共識力、民族競爭力的提升,將為民族復興注入新的力量,為民族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推動著民族復興目標的穩步實現。換句話說,中華民族根據新的條件而進行的重塑,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要環節。

4.2 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為國家的統一和穩定筑牢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國家,其既有現代國家體制機制的內涵,也具有統一的政治共同體的內涵。中華民族自身的重塑,尤其是內部結構的優化和整體功能的增強,不僅為現代國家體制機制的完善和有效運行提供支撐,也能為國家共同體的統一提供支持,從而為中華現代國家的統一和發展筑牢基礎。

中國自辛亥革命推翻最后一個王朝而構建現代國家以來,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使中華民族與現代國家體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之后,作為現代民族的中華民族,便與作為現代國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地結合在一起。一方面,中華民族是中華現代國家真正的主權者,促成了“主權在民”國家倫理的建立并有效發揮作用,并且通過國民的一元性權利而為國家體制機制的構建提供基本依據和基礎;另一方面,中華民族是由國內56個民族凝聚而成的整體,并與現代國家體制結合在一起而成為國家共同體,從而為國家的統一奠定基礎。

中華民族與中華現代國家這樣一種互構性關系表明,中華民族朝著更好方向的演進和發展,對現代國家體制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中華民族在當代重塑中夯實國民身份和促進國民凝聚功能的增強,能夠進一步豐富為現代國家提供價值原則和規范的國家倫理的內涵,為現代國家體制的完善和運行提供強有力的價值指引,同時也為現代國家體制機制的豐富和完善提供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中華民族將歷史上眾多民族群體演變而來的56個民族凝聚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并使這樣的整體與現代國家合而為一,尤其是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各項行動鞏固了各個民族之間的凝聚,為國家的統一提供了穩固的基礎,并瓦解將差異性的地域演變為分裂因素的根基。

4.3 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推動中華現代文明的構建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整體進程中,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明。亨廷頓也認為,中華文明是區別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以及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的一種獨特的文明[14]29-32。從這個意義上看,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造輝煌,以及今天再創造新的輝煌,都是在一種獨特的文明進程中實現的。因此,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具有重構或重塑中華現代文明的內涵。

從文明演進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近代以來,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中華文明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強烈沖擊,但中華文明的發展并未中斷,而是在學習和借鑒西方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尤其是吸收其現代工業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強有力地改造或塑造了自己的文明機制。這使得傳統的古老文明形成更大的生機與活力,并在現代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創造了新的文明成果,進而實現了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的轉型。其間,也包含著新形態的人類文明成果。

在中國已經完成文明轉型的背景下,不論是推進強國建設還是實現民族復興,都意味著推動中華現代文明的構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構建,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中華現代文明構建,既包含中華傳統文明的基本因素,也包含或體現著現代工業文明的最新成果,同時還是在與世界上其他文明和民族的激烈競爭中實現的。盡管這一進程具有歷史的必然性,但其間遇到的挑戰和阻撓也是前所未有的,因而更加艱辛和困難,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中華現代文明的構建已經在逐漸且有序地向前推進,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本身也是這樣的文明構建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這種文明之主體的中華民族的塑造本身,尤其是此種塑造所取得的積極成果,反過來又為這樣的文明構建提供強大的動力,推動著這樣的文明構建不斷地向前發展。

4.4 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支持

作為一個全球性大國,中國的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都是在全球格局中謀劃和實現的。中國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也給整個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注入新的能量,并通過自己的發展和復興而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這樣一種將自己的利益與整個人類命運結合在一起的發展方式,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天下觀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傳統美德,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的胸懷。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體現了人類的根本利益和價值,得到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認同、支持和擁戴。但是,這樣一種可能促成新的世界格局塑造的理念和機制,也受到了西方國家明里暗里的阻撓。這些國家憑借自己的先發優勢,不僅使自己在世界格局中占據了有利地位,從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而且企望進一步維持和發展這樣的格局,因而不僅對中國的發展和民族復興采取排斥的態度,而且也對不利于或有損于它們所建立的世界格局的努力和進程進行阻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在相當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努力。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承擔著特殊責任的中華民族,由自身在復興的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變化所形成的自我重塑,尤其是在這樣的重塑過程中形成的新品質,包括自己的內部結構、整體功能及外部形象的改善,都會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產生直接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看,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在可能發揮政策能動性的范圍內,也應該將中華民族的重塑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結合起來謀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加以推動,從而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5 結語

中華民族在自己的演進和發展中,從來都與自己國家的命運具有緊密的聯系。尤其是當國家在發展的進程中,形成或出現了必須以中華民族整體來承擔國家建設或發展責任的情形,即中華民族本身的狀況直接關乎國家的建設和前途的時候,中華民族自身都會在回應歷史呼喚的過程中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形成中華民族的塑造過程,并以這樣的民族塑造來承擔和回應歷史的責任,促進國家建設和發展目標的實現。

鴉片戰爭后,在國家淪為半殖民地的境遇下,中國人在探求救亡圖強道路的過程中,選擇了構建現代國家即民族國家的發展道路。于是,中國人便引進民族觀念、創造“中華民族”的族稱,推進了中華民族的現代構建。在辛亥革命終結歷史上延續了數千年的王朝國家,并開啟中華現代國家構建的進程后,中華民族更是以自己的現代構建來為這樣的現代國家構建提供支持。在日本帝國主義入侵而使國家面臨亡國滅種危難的時候,中華民族又通過加速凝聚而匯聚和激發整個民族的力量,最終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繼而推翻了國民黨政權,建立了中華民族的現代國家。

今天,歷史發展不僅再次將中華民族與整個國家的內在聯系凸顯了出來,而且要求以整個民族的整體性變化來為國家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支撐,從而把中華民族自身的變化,尤其是整體性塑造的問題凸顯于歷史舞臺之上。中華民族自身的變化與整個國家的發展和前途的聯系前所未有地緊密。因此,中華民族便以自身的全面變化而體現的整體性塑造,來回應歷史和時代的需要。中華民族的當代塑造,既是歷史上尤其是中華民族現代構建過程中自身塑造進程的延續,而且具有此前不曾有過的內涵和特點,具有突出的時代性。

正在展開的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由若干的因素或條件所導致,其間不乏由黨和國家的政策尤其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所體現的歷史主動性。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樣一種由中華民族自身的一系列變化所構建和勾勒的“民族塑造”,總體上仍處于自在、自發的狀況。對其所作的分析和論述也落后于中華民族自身變化的實踐進程,通過全面的政策引導而推進這樣的民族塑造的框架和機制尚未真正形成,中華民族的重塑進程與時代的要求或期待之間尚有差距。如果在國家層面形成或推出相關的政策指引來加以推動,將會對中華民族的當代重塑產生更加積極的影響,進而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注入更多的能動性力量。

猜你喜歡
文明國家發展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漫說文明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對不文明說“不”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文明歌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91在线播放|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啪啪| 午夜a级毛片|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国产福利观看| 亚洲第一视频免费在线| 制服丝袜亚洲|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国产玖玖玖精品视频|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在线观看无码a∨| 久草视频精品|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宅宅| 在线播放国产一区| 无码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黄色福利在线| 国产96在线 |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青青久视频|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99精品福利视频| 欧美人与性动交a欧美精品|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99视频国产精品|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com| 在线免费a视频|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国产黄网永久免费| m男亚洲一区中文字幕| 欧美啪啪一区| 亚洲激情区| 草逼视频国产| 亚洲天堂网视频|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国产伦片中文免费观看|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国产精品.com|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国产主播在线一区| 青青草综合网| 99在线视频精品| 91网在线| 欧美在线网| 欧美性久久久久|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亚洲男女天堂| 亚洲免费黄色网| 91九色国产在线| 国产屁屁影院|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 97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 99视频全部免费|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线| 亚洲一区免费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成人91在线|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污视频|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亚洲综合狠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