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慧媛
【摘要】信息傳播技術帶來的多元化媒體平臺,為科技傳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把握新時代媒體融合的全新生態系統,進一步提升科技傳播能力,有利于提高公眾科技素養,增強國家科技影響力,對于當前科技創新引領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實現科技傳播高質量發展應樹立新聞意識、品牌意識、融合意識,將高質量發展作為科技傳播的重要方向,把握新聞時效,突出科技傳播亮點;深挖“專家”文化,塑造科研人物品牌;強化融合機制,形成多元傳播渠道。
【關鍵詞】科技傳播;新聞意識;品牌意識;融合意識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對于科學內容的傳播與普及工作來說,“傳播什么”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強調“如何傳播”也不可或缺。[1]
從我國科技傳播效果來看,公民總體科學素養有了較大提高,這與我國大力開展科技傳播等工作是分不開的。然而,在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整體水平快速提升的同時,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存在,科技傳播在對科技精神、科技思想等方面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隨著科技發展和經濟體制轉變,我國的科技傳播方式與理念也需順應時代,作出進一步的調適與改進。
當前,媒體生態變化迅速,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各種媒體平臺成為科技傳播的主要陣地,媒體將其自身所具備的“參與、公開、交流、社區、連接”特點鏈接到科技傳播領域。[2]如此豐富多元的媒體融合環境,一方面可以為科技傳播提供前所未有的科學普及效應,另一方面也可能因其相應的弊端引起巨大的否定性漣漪效應。因此,做好新時代的科技傳播,有利于增強國家綜合國力、科技競爭力,促進公眾對科學技術知識的認知能力、理解力,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對于當前科技創新引領發展也有著重要作用。本文基于我國科技傳播的現狀與發展需求,探討實現科技傳播高質量發展的理念和路徑。
二、新聞意識:把握時度效,突出科技傳播亮點
新聞意識是對客觀事物的新聞性所具有的敏銳的思維狀態,更是一種實際工作能力。[3]它具體表現為,迅速發現科研成果等新聞信息、準確判斷科研管理工作的新聞價值、深度發掘科技前沿發展等新聞事實。由于當前通過各類網絡媒體平臺進行科技傳播的形式淡化了傳統科技傳播單向、垂直的模式,人們隨時可以實現科技信息的互相傳遞,從而使科技傳播的主客體界限變得相對模糊。因此,媒體在進行科技傳播時應當具備足夠的新聞意識,把握科技傳播主客體之間的適度性,減少不實科技信息散播者“反客為主”的概率。
加強新聞意識,應把握時度效。結合國家科技創新政策形勢及媒體發展的新要求和新特點,科技傳播工作者應做到如下幾個“迅速”,才能及時抓住宣傳時機、選好報道角度,產生良好效果。迅速判斷某項科學技術、課題研究、科研成果的意義和作用;迅速判斷某一科研舉措、論壇活動能否吸引受眾的普遍關注;迅速判斷某一重大課題或同一科學研究的諸多新聞事實中,哪些最重要,哪些是次要的,鑒別并發掘最具價值的內容進行重點報道;迅速從現有的科研事實中看出變化發展趨勢,預見可能出現的新聞,增強采訪報道的計劃性。如果缺乏新聞意識,一些重大科學新聞可能就被淹沒在繁雜瑣碎的他類新聞報道中,媒體科技傳播也會失去時效性和權威性。
“交換理論”在科技傳播理論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它主張科學技術是以科學理論為基礎的一種傳播方式,科學信息通過交換才能獲得,科技傳播實際上是一種知識交流的活動。[4]因此,提升新聞意識的關鍵在于找準科技傳播內容亮點。例如,在科技傳播時,將科技信息的新聞點與國家戰略、社會需求結合起來,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礎研究創新,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的關鍵技術突破。在簡要介紹科技信息的基礎上,自覺捕捉動態新聞,及時抓住有利時機,開展聚集型宣傳。把握不同時間節點、不同受眾目標,跟蹤做好重大成果新聞宣傳,及時有效地傳播好科技創新亮點成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聚集地,承擔著高新技術領域原始創新、解決國家重大戰略問題、促進技術轉移轉化的重要使命。高校媒體結合國家戰略規劃,宣傳科技創新重大成就,成為科技傳播體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在當前信息化背景下實現科技傳播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具備新聞意識,找準內容亮點,把握傳播時效。
2021年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舉行,北京大學20余項科技成果參展,抓住這一新聞時機,該校官微及時推文“十三五”科技展上的北大突破,向公眾介紹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科技成果;2023年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使用我國自主研制的空間站雙光子顯微鏡開展在軌驗證實驗任務取得成功時,北京大學官微第一時間發出了空間站雙光子顯微鏡項目的報道,項目總負責人程和平院士帶領團隊攻克技術難題、實現零的突破,科技成果背后的故事受到熱議。這樣的科技傳播充分把握新聞時效,貼近社會關注熱點,突出前沿科技成果亮點,比沒有新聞點時單純宣傳某一項科研成果更具新聞價值,既提高了社會關注度和傳播力,有利于促進科技知識的普及,又滿足了受眾對于科技傳播的信息需求。
三、品牌意識:深挖“專家”文化,塑造科研人物品牌
當前,我國的科技傳播內容缺乏品牌性,知名度低,競爭力不足,對觀眾的吸引力不強。只有樹立起品牌,強化精品科技傳播內容,才能形成穩定的公眾流量和口碑,促進科技信息在全社會甚至全球的傳播和共享,進而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5]打造媒體科技傳播的品牌內容,可以從人物著手,深挖“專家”文化,塑造科研人物品牌,講好科技創新故事。
(一)傳遞老科學家精神,塑造科研人物品牌
科學家因其不同的歷史背景、科研實力、學科特色等,會形成不同的精神文化。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強調,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6]先賢們的精神只有不斷映射到新一代科技工作者身上,才能使科學的精神氣質永葆生機。因此,挖掘和傳播老一輩科學家的科研成長經歷、重要科學成就背后的故事,找到科學家個人精神文化亮點,是塑造品牌的關鍵。
2010年,經國務院批準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簡稱“采集工程”)正式啟動,該工程是由中國科協牽頭,聯合11家部委共同實施的一項科技歷史人文工程。10余年來,已有500多位老科學家接受采集,全國上百家單位投入采集工作,累計獲得實物原件141301件、數字化資料338963件,音頻資料556063分鐘、視頻資料468985分鐘,成為國內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類型最廣泛的科學家珍貴歷史資料收藏工程。[7]如此豐富的科學人物材料庫,為媒體進行科學人物故事的傳播工作提供了可能。以新技術、新媒體和多元化的方式對這些采集資料進行開發研究,有利于講好中國科技創新故事,營造良好的科研精神傳播氛圍。
(二)根據自身定位,以特色宣傳形成科研人物品牌
媒體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和特色,樹立科研人物品牌。例如,最具影響的全國性衛生行業報《健康報》人物版定期刊發醫學大家系列故事,挖掘老一輩醫學科學家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逐漸形成醫學“專家”文化。光明網推出的“科普中國繁星追夢”,反映科學家學術成長歷程中的關鍵事件、重要節點、師承關系等,以科學家系列紀錄片的方式打造科研人物群體品牌,展現科技工作者群像特征。北京衛視《檔案》科學家系列從歷史視角挖掘科研人物的檔案資料,以現場講述和實物展示為節目形態,講述中國科技創新故事,將人物為國家和社會所作的貢獻娓娓道來。
(三)深挖“專家”文化,打造科研專業群體品牌
相較于傳播老科學家的精神來說,對不斷涌現的新時代科技工作者,媒體宣傳報道要注重以精神文化為底色、學科發展為特色、典型人物為亮色的“專家”文化,在力求展現個人科研工作成就亮點的同時,努力呈現科研人物群體共性,塑造群體品牌。例如,女性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傳遞科研正能量、展現知性美麗,是科技中國、健康中國絢麗畫卷中一道特殊的風景線。媒體在打造科研人物品牌時,可以更多突出女性群體在科研工作中的特性,以獨特的表達手法引發公眾共鳴。2018年,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楊莉榮獲第十四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稱號,北京大學在報紙、微信、網站、客戶端等多個媒體平臺推出人物稿《楊莉:為夢想,一路前行》,受到《中國青年報》等媒體的關注并轉載。文稿中關于女性臨床醫生群體堅持醫學科學研究的不易,以第一人稱講述和第三人稱兩種視角相結合的方式表現出來,成功將科研人物的個人宣傳上升到群體宣傳。
四、融合意識:強化手段創新,形成多元傳播渠道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重大任務,各級各類媒體順應互聯網發展大勢,不斷積極探索媒體融合的機制和手段。具備媒體融合意識對于科技傳播在內的任一領域都極為重要。[8]
(一)媒體傳播手段相互協同,發揮“1+1>2”的傳播優勢
用媒體融合的意識,以先進前沿、符合時代特點的傳播形式,開展多維度、多形式、多載體的宣傳報道,對于同一科技內容可依據不同媒介的特點進行差異化傳播,形成全方位宣傳。在進行科技傳播時,應熟悉各種媒體特點,根據科技傳播的要點分類,抓住宣傳內容側重點,熟練選擇適配的媒介形式,讓宣傳效果達到最優化傳播。例如,網絡具有快捷、及時的信息告知功能,通過海量信息、無限鏈接、民主參與和超強互動等系列特點,可以實現科技傳播的時效性。主流媒體要形成“互聯網思維”,摒棄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促進“主流媒體+短視頻”深度融合發展,取得加倍傳播效果。[9]報紙等傳統媒體可以發揮大篇幅系列化優勢,策劃深度報道,采訪科研專家學者,作出科研政策解讀,以專版專訪報道,深入追蹤傳播內容背后的話題討論。微信平臺可以發揮傳播范圍廣、內容簡潔生動的優勢,對內容做二次加工,采用提要式、點睛式話題編輯,以適合微信傳播的標題形式、體例段落,編排精練、新穎、有吸引力的內容,引起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
(二)線上線下多渠道聯動,豐富科技傳播形式
隨著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公眾和科學家之間的科技傳播越來越趨向于“互動式”,公眾也越來越期待互動式的傳播方式。媒體可以協同博物館、科技館在特殊事件、重要時間節點等,采用線上線下多渠道聯動的方式將科技成果分享給公眾。例如2020年9月6日至14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舉辦的“手拉手:我們與你同在——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以接力直播、在線聯展的方式,將各館珍藏文物集中呈現在全球觀眾面前。活動采用“跨國雙邊/多邊視頻連線+海內外多平臺直播+內外宣聯動”的全媒體傳播方式,整合央視新聞客戶端、新華網客戶端、中國國際電視臺、人民網等20余家媒體對活動全程開展宣推,活動累計吸引約2億名中外觀眾在線“追劇”。截至活動結束第二天,國內外媒體共計報道1350篇,微博話題閱讀量1.9億。中國科普基礎設施的重要實體資源通過媒體從單純器物層面的科技傳播轉化為精神和制度層面。
五、結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在國家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媒體應發揮引領作用,緊跟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的腳步,充分把握新聞時效,打造科研宣傳品牌,用多元傳播渠道,實現科技傳播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國盛.當代中國的科學傳播[J].自然辯證法通訊,2016(2):1-6.
[2]Kyoung-Hun Kim,Tae-Won Kyung.公共機構的社會媒體利用現狀以及活躍方案[J].韓國內容學會,2009,9(1).
[3]張勇.增強新聞敏感性 見微知著抓“活魚”[J].中國地市報人,2021(5):47.
[4]范青,何志武,高山.媒介接觸視域下農業科技傳播的影響因素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594-602.
[5]代小佩.提升公眾科學素養 形成全民創新合力[N].科技日報,2022-09-06(5).
[6]新華網.習近平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0-09/11/c_1126483902.htm.
[7]張蓋倫.挖掘老一輩故事 傳承科研拼搏精神[N].科技日報,2020-07-27(3).
[8]劉梅,唐春淋.推動媒體融合發展 建設新時代文化強國[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1):112-114.
[9]文秋霖.主流媒體借助短視頻實現媒體融合探析[J].傳媒,2022(9):25-27.
(作者為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兼部刊主編,副編審)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