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靈 采訪專家/宋少莉 圖/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核醫學科提供
67歲的老張,突然有一天摸到自己左側脖子長了個疙瘩,醫生根據經驗感覺有些不太好,建議他做個PET-CT。18F-FDG PET-CT顯像發現老張左側鼻咽部18F-FDG代謝增高,原來老張患的是鼻咽癌,伴頸部淋巴結轉移。老張摸到的脖子上的那個疙瘩是轉移的淋巴結。最終醫生按照鼻咽癌的方案治療,老張很快就得到康復了。
腫瘤醫院核醫學科宋少莉教授說:“并不是哪里摸到腫塊,病灶就在哪里。18F-FDG PET-CT是一種全身檢查,能精準顯示出病灶部位、范圍,幫助醫生制訂有效的治療方案,使患者少走彎路,并最終獲益。”
分子影像探針的作用,簡而言之就是在影像檢查中“點亮”所有病灶,如此醫生在診斷時就不會漏掉微小病灶;通過觀察病灶與周圍正常組織的關系,就能夠判斷患者是否能手術,所以顯像探針對于醫生制訂臨床方案很有用。
18F-FDG是PET-CT檢查最常用的示蹤劑,能準確反應腫瘤對葡萄糖的代謝情況。18F-FDG標記對發現絕大多數以葡萄糖為能量來源的腫瘤非常有用。
王先生是一位74 歲的老人,自己摸到頸部包塊1個月到腫瘤醫院看病,在醫生的建議下,進行了18F-FDG.PET-CT顯像,發現他的胃體和胃角胃壁增厚,18F-FDG代謝明顯增高,同時兩側上頸部的淋巴結、胃周淋巴結,以及第3 頸椎的18F-FDG代謝都很高,可能是淋巴瘤。隨后在右側頸部淋巴結進行了穿刺活檢,活檢病理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王先生后來經過化療,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宋少莉教授表示,如果沒有18F-FDG提供的影像信息,患者肯定會繼續四處求診,浪費時間還可能會耽誤病情。
18F-FDG探針具有高靈敏度和特異度的優勢,在腫瘤的診斷、分期、療效評估和預后預測中具有重要的價值,超過90%的腫瘤在18F-FDG探針的探測下一覽無余。
18F-FDG精準顯示了王先生所患淋巴瘤的位置
“18F-FDG探針雖然功能強大,但它不是萬能的!”宋少莉教授說。對于一些高分化肝細胞肝癌、腎透明細胞癌和黏液性癌,18F-FDG有時候不能有效點亮病灶,會出現假陰性。此時,非常需要一些新探針來彌補18F-FDG的不足。目前,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核醫學科擁有IV類放射性藥物使用許可證,已率先臨床轉化了30多種分子影像探針,多探針特色能滿足各類腫瘤病灶的檢測。
在部分腫瘤診斷上,68Ga-FAPI能“點亮”18F-FDG不能“點亮”的部分
其中68Ga-FAPI探針可用于靶向成纖維細胞活化蛋白(FAP)的顯像,原因是FAP在多種腫瘤相關的成纖維細胞中過度表達。一些實體腫瘤,如乳腺癌、結腸癌和胰腺癌等,具有很強的促纖維增生反應的特性,使得腫瘤相關的成纖維細胞和細胞外纖維化明顯增多。68Ga標記成纖維細胞活化蛋白特異性酶抑制劑(FA PI)作為分子探針,通過靶向腫瘤微環境中豐富的FAP可使腫瘤可視化。在18F-FDG攝取不高的腫瘤中,68Ga-FAPI可能會攝取高,例如對于有些復發性卵巢癌患者,醫生通過18F-FDG很難判斷病灶在哪兒,因為卵巢癌很容易出現腹膜轉移,而腸道的生理性攝取會掩蓋醫生對病灶的觀察,而通過68Ga-FAPI可以將病灶顯示得更精準。18F-FDG和68Ga-FAPI兩者互補,共同“點亮”腫瘤。
前列腺癌發病率高,而且多數患者初診時就處于晚期轉移階段,因此早期診治對提高患者生存和預后十分重要。前列腺特異性膜抗原(PSMA)對前列腺癌及其轉移灶有高表達,是前列腺癌理想的分子靶標,核素標記后就可以對前列腺癌及其轉移灶進行高敏感性高特異性診治。現階段的臨床研究多集中在PSMA.PET/CT顯像,主要用于初診前列腺癌患者的分期及復發前列腺癌的分級等。
宋少莉教授團隊首創性研制的99mTc-PSMA.SPECT-CT顯像探針,該顯像劑通過消化道排泄,能高親和力和高特異性地與前列腺癌原發灶和轉移結合;且99mTc-PSMA價格低廉,未來更能惠及前列腺癌患者。
為了讓更多患者獲益,宋少莉教授團隊仍在不斷研發和臨床轉化新型分子影像探針,積極推動我國放射性藥物的發展。
99mTc-PSMA.SPECT-CT顯像探針對盆腔病灶顯示的比PSMA PET/CT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