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睿豪 龍冥
【摘 要】近年來,受到歷史課程標準、教育部統一組織編寫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與高考制度改革等因素影響,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熱潮形成。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熱具有成因復雜、表征多元、持續發展等特點,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緊密結合時代發展需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路徑,為中學歷史教育在新時代向前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熱潮背后也潛藏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研究理論基礎薄弱、理論研究脫離教學實踐、研究的問題意識薄弱等。中學歷史教育研究要不斷發現問題,突破思維壁壘,才能充分發揮理論引領作用,落實歷史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育 研究熱潮 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24-37-04
目前,國家日益重視加強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建設,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和促進各學科協同,助力新時代教育發展。在新時代、新要求、新課標與新教材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學歷史教育研究迅速升溫,參加歷史教育討論的人群越來越廣泛,相關議題不斷深入,相關學術活動受到廣泛關注。筆者基于中國知網的精確檢索發現,近五年以中學歷史教育為研究主題的學術論文有近萬篇,關于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著作更是呈現井噴式增長,中學歷史教育研究成果在數量上超越了任何歷史時期,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熱潮形成。這一熱潮不僅吸引大量學者參與討論,而且引發廣泛的關注,反映國家、社會與學校對歷史教育地位和價值的認可。此外,熱潮的背后也有許多潛藏的問題亟待解決,如新概念、新思路與新模式等難以落實,歷史教育的問題意識不夠鮮明,新課標普及度依舊不夠,教師培訓相對落后等。充分理解這些問題并尋找對策,對于中學歷史教育進一步發展,推動中學歷史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熱的多重成因
歷史學是在一定歷史觀的指導下敘述和闡釋人類歷史進程及其規律的學科,歷史教育承擔著歷史學的教育功能。如何將學生的全面發展、德智體美勞五位一體培養與中學歷史教育相融合,尋找中學歷史教育與落實立德樹人的契合點是歷史教育研究的重要議題。在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中落實教育根本任務,進一步應用歷史學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探尋歷史真相、總結歷史經驗、認識歷史規律與拓寬歷史視野、運用歷史思維解決生活實際中的問題對于學生而言尤為重要。進一步挖掘歷史學科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重要價值,找尋歷史學科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定位,是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熱形成的根本原因。
“十三五”期間,我國教育已經進入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和促進公平的新階段,在中學歷史教育方面則是要充分實現教育的普及化,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推動歷史教育新理念落地,充分利用各學科優勢提升育人效率。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一輪的教學改革正式拉開序幕,2017年《普通高中教學方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頒布。《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2017年版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圍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從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等方面進行闡釋。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核心素養在特定專業領域的具體化,特指學生在完成某一學科的學習之后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充分發揮本學科特色,利用本學科優勢資源培養學生的重要體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許多內容相對抽象,在中學歷史教育實施中需要進一步闡釋,所以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內容。
2019年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外歷史綱要》編審工作完成,于9月秋季學期開始在北京、上海等6個省(市)率先投入使用,此后湖南、安徽、廣東等地陸續推進,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充分體現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建設必須處理好三種關系:一是國家統一與教學靈活之間的關系,二是學科體系完整與學習內容選擇性的關系,三是教材的穩定性與開放性的關系。”[1]新版教科書的編寫充分適應時代需要,在整體編排、圖片使用、史料選擇與單元設置等方面頗具新意。綱要式的教科書采用通史的方式積聚古今中外幾千年的歷史,言簡意賅。選擇性必修教科書采用專題史的編排方式,各個專題的內容橫貫古今中外,強調專題的內在聯系。但是這種編排方式使中學歷史教師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教科書的正確使用方式是歷史教育研究者關注的重點,而教科書中各個板塊的內容運用又是研究的熱點。
隨著高考制度深入改革,在新的高考模式下,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主權,促進其個性全面發展。歷史學科從傳統的文科大類中分離出來,其在高考中所占分值與比例均較之前的大。歷史學科的地位更加突出,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熱在課程標準指引、新版教科書使用與高考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響下逐漸形成。
二、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熱潛藏的問題
近年來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熱潮形成,教研隊伍不斷擴大,收獲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學界研究熱情日益高漲。但在熱潮的背后,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仍然存在,如對中學歷史教育學科體系建設關注不夠、新的理論與教學實踐脫節、教育研究問題意識淡薄、針對學生的主體性研究推進緩慢、歷史教師培訓體系不夠完善等。充分認識這些問題是推進中學歷史教育發展的前提,只有深入研究這些問題的根源,采取相應的解決對策,中學歷史教育才能符合新時代的發展需要。
(一)中學歷史教育理論基礎薄弱
目前學界關于中學歷史教育的相關理論研究存在重大分歧,中學歷史教育學的理論基礎與學科界限相對模糊。關于歷史課程論的研究,薛偉強、范紅軍、陳志剛認為:“課程論是關于課程的目標、內容、組織、實施與評價的基本理論。”[2]而歷史課程論便是與歷史課程相關的目標、內容組織、實施與評價的基本理論。這一觀點借用教育學的理論框架解釋歷史課程論,內容顯得較寬泛,無法充分體現歷史課程的學科特色。針對歷史課程論進行專題研究的陳志剛認為:“歷史課程論就是指根據對歷史學科系統、學生個性心理特征、社會需要的不同認識和價值取向而建立起來的關于課程編定的理論和方法體系。”[3]通過聯系歷史學科的系統性,結合歷史學科課程的各要素,將歷史課程論定義為課程編訂理論與方法體系,相對而言具有歷史學科特色。該觀點比較完整地論述了歷史課程論的研究范疇與學科邊界,同時添加了歷史課程內容編制的原因,進一步充實了歷史課程論的內容。但歷史課程內容的編制在理論上又與教材研究的內容有重合之處,且課程論與教學論相互分離難免造成銜接困難,兩套理論體系再進行整合容易對指導教學實踐產生不利影響。歷史課程與教學理論研究目前在國內缺乏深入研究,由于理論研究的相關成果大多借鑒國外現有的課程理論研究成果,在中國的教育實踐研究中難免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中學歷史教育界就一些重要的概念解釋難以取得統一意見,如史料教學這一概念是作為一種中學歷史教育理念還是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或教學模式,各方爭執不下,難以取得統一意見,致使一線歷史教學各自采用一套理論體系,教學效果與教研效果不佳。歷史教育學的學科邊界與學術體系依舊存在較大爭議。“必須從基礎教育、公民教育、人文教育和歷史教育等不同范疇考慮歷史教育學,必須從歷史教育實踐、歷史課程改革和歷史教育研究等不同層面系統解決其理論和實踐問題,從而真正解決歷史教育學的學術歸位問題。”[4]中學歷史教學研究的歷史教育轉向的重要問題即是要解決學科屬性問題。
(二)理論研究脫離教學實踐
目前,課程改革不斷深入,課程標準中的新提法、新要求、新體系、新方法等層出不窮,但是在中學歷史一線教學中是否得到落實,課程標準中的新理論、新成果與新內容是否被中學一線教師所認可,實施的效果如何,這些成為中學歷史教育研究者迫切關注的基本問題。但是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可能還是如何評價教學效果、學生的成績如何。“進入21世紀,我國的基礎教育按照《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徐徐拉開了新課程改革的帷幕。然而,既合情理,又感可悲的是中學歷史教師對新課程標準的關注程度遠不如課程設計者所預想的那樣迫切,他們關注的焦點是新課程的高考怎么考?”[5]教師更關注如高考命題方式、高考新題型的解法與得分技巧等,研究高考題的遠比研究歷史課程標準的多。在中學歷史教學一線,這種研究現狀既與歷史教師的生存發展密切相關,又與學校的績效緊密聯系。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研究的群體多是歷史教育界的學者、教研員、一線教師,導致歷史課程標準在一線教學實際中存在感不強,特別是一些教育相對落后的地區和學校,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科能力培養要求與教學實踐存在差距,新的教學方式難以落實。
新概念、新方法、新模式在少數地區教研活動中頗受關注,但在歷史課堂中缺乏實踐土壤,“新瓶裝舊酒”式的教學無法吸引學生的興趣。筆者在一線調研中了解到,部分中學歷史教師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內容認識不充分,在實施過程中大打折扣。在教學設計中,部分教師的教學設計依舊遵循三維目標范式,培養學生相關素養的內容不僅生硬而且粗糙,具體的教學使學生難以接受。在課后評價中,試題設計刻意標注這一題考查什么核心素養,殊不知核心素養是一個整體,各個要素聯系緊密,相互關聯,各有側重,這般生硬使用,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差之千里。根據教育部組織的調研及相關研究,2004年開始的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在實施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一線教師普遍不重視課程標準、對課程標準的理念理解不到位。雖然教育管理者與教學實踐者都對課程改革的理念表示贊同,也表示有觸動,但是這種淺層的觸動對于歷史教育的價值并不大。而絕大部分教師對理念理解有偏差和不到位,對教師的教材觀或課程資源觀、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之間的關系理解不到位。[6]事實上,在課程標準實施后,這些問題依舊存在。
(三)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問題意識淡薄
目前,中學歷史教師進行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都在不斷提升,但是問題意識并不鮮明。“問題意識是指主體在進行認識活動時,通過主體對認識對象的深刻洞察、懷疑、批判等多種方式,產生了認知沖突,經過深入思考后仍困惑不解時,出現了一種具有強烈的探索情境的真實問題或想做出發現式創新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又驅使人不斷地積極思維,直到問題解決。”[7]問題意識的核心在于認知沖突的產生,而有關的研究則是亦步亦趨,新的概念、模式未經吸收消化就放進實際教學活動中,相關研究者再與概念、模式進行擬合。這樣的研究成果既不是一線教學中實際問題引發的思考,又沒有深入挖掘相關教育理論,得出的成果無法反饋教學的實際情況,對一線教學又難以提出有效的建議,反而營造出一種中學歷史教學研究十分繁榮的假象,這種繁榮的假象恰恰掩蓋了中學歷史教學研究的實際問題。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確立到發展已有十余年,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填鴨式”“灌輸式”“講經式”的教學方式仍然存在。在部分學生、家長或社會的意識中,歷史學科的學習靠背誦歷史知識就夠了,背熟知識點再刷高考題就已經解決了歷史學習的大難題,這種意識不僅存在于學生的腦海中,甚至在歷史教師中亦生根發芽。而這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被大多數學者忽視,部分了解的學者也由于問題棘手,深感難以解決選擇避而不談。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現狀影響中學歷史教育實踐,這與提出的培養目標相去甚遠。實際教學中的問題視而不見,圍繞著熱點卻是討論頗多,這種研究偏差使得中學歷史教育研究集中在理論探討中出成果,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問題與學習評價等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研究卻止步不前,一旦熱潮退去,又回到原來的教育模式,解題技巧、試題命制、應試能力等內容的研究反倒成為持續發展的熱點。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被大家拋諸腦后,關于歷史教師的核心素養培訓、新的評價體系構建與歷史教育中的學生培養等關鍵問題,目前學界研究存在滯后性,這都是問題意識不夠鮮明的重要體現。
三、中學歷史教育研究展望
近年來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總體向好發展,中學歷史教育研究成果為推動中學教學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針對目前存在的相關問題,中學歷史教育學界要充分利用歷史機遇期,立足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回應時代關切,樹立鮮明的問題意識,創新研究方法,共同推進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發展。
首先,回應時代關切,落實立德樹人。中學歷史教育要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就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中學歷史教育任務重大,歷史作為基礎學科,充分發揮歷史的教育功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尤為重要。中學歷史教育研究要充分理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與內在邏輯聯系,歷史學科在立德樹人方面有怎樣的優勢,如歷史意識、歷史思維與歷史方法等內容與學生成長發展、未來生活的聯系,歷史學科的知識內容在塑造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具有先天優勢。歷史學科作為基礎學科,要發揮基礎功能,特別是要通過中學歷史教育培養學生了解歷史、熱愛歷史、研究歷史的精神。中學歷史教育應當充分把握學科定位,遵循歷史課程的基本理念,進一步認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對于培養學生、發展學生的重要意義,在課程目標、課程設計、課程內容選擇與課程評價方面多下功夫。精選最重要、最核心的歷史知識,在此基礎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視角,幫助學生拓寬歷史視野,發展歷史素養,增強歷史洞察力。同時要注重歷史學科知識與歷史認識過程相結合,注重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借鑒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促進中學歷史教育在新的基礎上全面發展,著力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其次,創新研究方法,構建理論體系。研究方法的創新是推動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的重要途徑。中學歷史教育學科邊界不明確,長期在教育學與歷史學這兩大學科之間徘徊,歷史教育研究時常處于被動的局面。因此,歷史教育研究方法的創新要立足于中學歷史教育教學,在充分利用教育學的質性研究、量化研究和行動研究等基本的研究方法之外,也要充分借鑒哲學的思辨、邏輯分析、概念分析與實證研究,社會學的社會調查、個案分析和扎根理論等。在了解這些方法的來龍去脈的基礎上,結合中學歷史教育學的學科特點進一步融合,擴充中學歷史教育研究方法。在學科交叉背景下,研究方法的融合有益于各學科相互借鑒教學方法,為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發展奠定方法論基礎。
最后,加強學科融合,理論聯系實際。目前,無論是哲學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明顯呈現出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特別是在信息時代,綜合性、復合型人才的巨大缺口要求在人才培養方面充分利用各學科先進的知識理念、研究方法與優秀成果,不斷提升本學科的內涵。跨學科的前提是深入了解本學科的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尋找學科之間的結合點,充分利用其他學科的內容,把各個學科的知識理論、共同主題提煉出來。同時要進一步充實跨學科主題的理論基礎。當前跨學科主題學習尚處于推廣階段,對許多理論尚缺乏全面了解,而且跨學科學習的理論來源豐富,如系統論、腦認知科學、心理學理論、歷史學理論等。這些理論或多或少從認知角度或從歷史角度闡釋跨學科學習的重要性,但跨學科學習涉及多個學科領域,這些理論還不足以夯實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基礎,所以在基本理論方面依舊需要加強研究和推廣。
近年來中學歷史教育發展迅速,在教育教學理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育與教學方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中學歷史教育研究熱還將持續發展。針對熱潮背后的關鍵問題,中學歷史教育界要充分抓住歷史機遇期,迎難而上,進一步挖掘歷史學科的資源,樹立鮮明的問題意識,明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對相關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推動中學歷史教育向前、向深發展,發揮歷史學科優勢,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申繼亮.新時代教材建設面臨的挑戰、問題和趨勢[J].課程·教材·教法,2019,39(9):7-9.
[2]薛偉強,范紅軍,陳志剛.中學歷史課程與教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9.
[3]陳志剛.歷史課程論[M].長春:長春出版社,2012:16.
[4]徐賜成.再談歷史教育學建設問題[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9(17):58.
[5]聶幼犁,劉立新.獒奶、狼奶、狗奶和人奶:新課程背景下中學歷史教育的反思、機遇和責任[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6(1/2):4.
[6]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2.
[7]房壽高,吳星.到底什么是問題意識[J].上海教育科研,200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