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虎
【摘 要】大語文觀念強調緊密結合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綜合全面地開展語文教育。《侍坐》篇是《論語》中最長的篇章,孔子思想中的“仁”“禮”“中庸之道”、以禮治國、因材施教等教育觀都能從《侍坐》中解讀出來。將大語文觀念應用于《侍坐》篇教學有利于跨學科學習,繼承與發展因材施教、誘導啟發等優秀教育思想。在基于大語文觀念的具體教學中,可采取“重視語文課堂教學;走向‘大教材,進行‘大閱讀;創設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等策略。
【關鍵詞】大語文觀念 《侍坐》 跨學科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24-80-04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2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注意在生活和跨學科的學習中學語文、用語文。而張孝純提出的大語文觀念強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的緊密結合,注重日常生活中的語文積累[1],與課程標準中的相關要求不謀而合。將大語文觀念應用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本文簡稱《侍坐》篇)教學,能夠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生現實生活相聯系,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導學生日常生活,增進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整體理解,充分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德樹人的使命。
一、《侍坐》篇教學中融入大語文觀念的原因
《論語》是體現儒家思想的經典作品,但學生接觸《論語》的機會較少,難以理解其中豐富的思想內涵與獨特的藝術價值。《侍坐》篇是《論語》中最長的篇章,體現了《論語》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因此將大語文觀念融入《侍坐》篇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論語》,在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有助于跨學科學習,思考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在現實生活中繼承與發展因材施教、誘導啟發等優秀教育思想。
(一)《侍坐》篇的文本價值
《侍坐》篇選自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該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中華文明之光”,本文所在單元的學習任務群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文本,與學生探討具有思辨性的問題,學生能從多角度對某一問題進行思考。《侍坐》篇中通過子路、冉有、公西華三人的志向體現了儒家的“仁”和“禮”,曾皙更是描繪了一幅天下太平的盛世畫卷,由此可深入探討“儒家的思想是否脫離社會現實情況”;子路的強兵,冉有的富國,公西華的尊禮,正是針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儒家積極入世,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外,儒家思想又與當時的現實格格不入,“霸道”盛行,缺乏培育仁政的土壤,孔子、曾皙所向往的天下太平只能停留在沂水春風的想象之中,通過對文本的深入探討,可以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可以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讀通、讀懂古代散文。課程標準要求“能敏銳地感受文本或交際對象的語言特色和情感傾向”,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從四名弟子的言行中總結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侍坐》篇中孔子向弟子們問志,子路表示要讓他治理一個居于大國征伐之間又經歷饑荒的諸侯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的回答是讓他治理小一點的諸侯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冉有二人從強兵、富國兩個方面著手,心系百姓,是“仁”的體現。冉有自謙,“如其禮樂,以俟君子”,他認為自己能力不足,不足以進行禮樂教化,需要等待君子,這里體現了儒家強調的以禮治國。問及公西華,其答曰“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宗廟之事”指祭祀祖先,“會同”指諸侯覲見天子,“小相”指主持贊禮的司儀官,“端章甫”是小相的穿扮,公西華言語中處處說禮,無不體現禮的重要性。曾皙不同于子路的“率爾而對”,也不像冉有、公西華沒有動作描寫,他回答之前有“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的動作描寫,儒家重視禮樂,曾皙在彈奏完成后才作回答,體現了行事周全,尊重禮法;從曾皙“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語言中,又能讀出其瀟灑自如的一面。
子路等人述志,子路率直勇武,能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冉有關注民生,希望百姓生活富足,體現儒家仁愛之心;公西華重禮,其志向在于匡扶社會秩序;曾皙則描繪了一幅天下太平的和美景象。《侍坐》篇較全面地展現了《論語》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能做到愛人。通過學習文章學生能體會子路等人的志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領會儒家思想的現實意義,理解與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有利于跨學科學習
在《侍坐》篇教學中融入大語文觀念有利于跨學科學習,體現了大語文觀念強調語文學習的綜合性。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打通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語文學習和學生的生活世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跨學科學習有利于整合學科資源,強化學科之間的關聯,通過多學科資源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在大語文觀念的指導下,中學語文教學可以和歷史課、政治課結合,組織跨學科的學習活動。《侍坐》篇蘊含有《論語》中儒家以“仁”為核心,包含重禮、中庸之道的哲學觀,有法先王、舉賢才、以德治國、以禮治國的政治觀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教育觀,在教學過程中能有效促進學生對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古代哲學思想等知識的學習。跨學科學習活動要立足于語文學科,關于歷史背景知識的學習活動,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表達的真實內涵;基于政治學科的學習活動,注重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學生探討儒家思想的現實價值。
(三)契合《侍坐》篇啟發引導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觀念
大語文觀念提倡啟發引導式教學,在教學中,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應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不斷地發掘學生的自主能力。如果教學過程只是教師的一言堂,那么學生將會沉默寡言,大多是跟著教師的腳步去進行學習,學生在這種學習環境下易出現學習興趣不高,不能有效地融入課堂。《侍坐》篇展現出孔子大教育家的風采,孔子教育學生并非說教,而是寓于談話之中。例如詢問弟子的志向,孔子并未教育弟子應當立何志向,說一些空泛的大道理,而是置身弟子之中,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志向。孔子并未直接向弟子發問,而是先說自己,“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強調不要因為我年長你們就不敢說話了,打消弟子的顧慮,讓他們暢所欲言。孔子又說你們常言我不了解你們,“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循循善誘,由此過渡到探尋弟子的志向上。
語文課堂上要做到因材施教,課程標準中提到:“鼓勵學生根據個人興趣、能力和專長,探索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學生是獨立發展中的人,教學中提倡極大可能地去發掘每一個學生的才能。《侍坐》篇中孔子沒有否定子路等三人所表述的志向,他知曉弟子們的性格與特長,《論語》第五章公冶長篇有孔子對子路、冉有、公西華的評價:“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2]孔子在教育中能做到因材施教,三人志向的表述符合孔子對子路等人的了解,沒有否定他們的志向。
大語文觀念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和正確的教育實踐中,吸收優秀思想,提倡啟發引導和因材施教。《侍坐》篇滲透著孔子在進行教育時體現的啟發引導和因材施教,將大語文觀念融入《侍坐》篇的教學,能契合《侍坐》篇的觀念,教師也能將文本知識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根據學生情況,通過啟發引導和因材施教來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二、實施大語文教學的策略
大語文教學倡導“一體兩翼”的教學模式,其中“一體”是課堂教學,“兩翼”是豐富語文教學渠道和利用語文環境。大語文觀念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利用,注重豐富課外活動,創設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一)重視語文課堂教學
學生能力的增強及大多數語文知識系統性的學習,都是在課堂中進行的。大語文觀念格外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利用,認為只有做好課堂教學,學生才能夠獲得豐富的知識。《侍坐》篇對話眾多,語言豐富,曾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是文學性最強的一段,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想象、品味曾皙描繪的“暮春詠歸圖”,感受其中魅力無窮的思想意蘊,體會曾皙的逍遙飄逸。
在課堂上應當樹立課堂是學生的觀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不斷挖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教師只做課堂的引領者。《侍坐》篇面對的是高一下學期的學生,經過之前學段的學習,學生在文言字詞積累上有一定的學習成果,新學期的學習既要夯實文言基礎,也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思辨性。例如孔子說的第一句“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就有不同的理解,爭論的點聚焦在第二個“以”字,對這個字義理解的不同,產生出兩種句意的解讀。一種觀點認為此處的“以”同“已”,是停止的意思,孔子表達的意思是“(你們)不要因為我(年長)就不敢說話了”;第二種觀點認為這個“以”字應該理解為“用”,孔子當時已經年邁,周游列國后回到魯國,周游的失敗讓孔子產生“沒有人用我了”的感慨。這兩種解釋課下注釋都有標注,教師在教授時應引導學生產生自己的思考,讓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文言字詞知識,結合上下文意,作出哪一種解釋更有道理的判斷,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重視課堂教學,應當做到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語文課的學習,讓語文課堂成為全體學生的語文課,而并非少數學生的語文課。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才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質量,實現學生由被動學習到主動探究的轉變。
(二)走向“大教材”,實現“大閱讀”
跳出課堂教材,走向“大教材”是豐富語文學習渠道的關鍵一步。教師可鼓勵學生通過文化體驗豐富課余生活,充分利用好圖書館、博物館等社會資源。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可包括紙質文本,也可包括多媒體資源或網絡資源。家長在家庭方面要做保障,使學生合理使用網絡資源,避免沉迷網絡。堅持走“大教材”的道路,有利于拓展中學語文教學,“大教材”的目的是使學生不僅能閱讀自己已有的教材,而且能閱讀課外的教材。“大教材”的本意在于使學生更加重視各種文學作品,廣泛地進行涉獵,從課堂外的圖書、報紙、雜志、電視網絡和生活中去吸取語文知識。例如在文本學習之余,可以給學生播放相匹配的影視資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文本的情節,對比與原著的差異,更加深入地研讀文本。當學生對古代散文不感興趣時,可在觀看影視資源后再閱讀選文,大腦中就會更加有畫面感,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大語文觀念倡導的是一種跳出教材的閱讀,要實現“大閱讀”。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學生的讀物一般局限于課本或者課后單元的文章,這些文章無法完全滿足學生語文學習的需求。想要獲得扎實的語文基礎,就必須跳出課本去廣泛閱讀一些名著或者優秀文章。《論語》作為儒家經典,《侍坐》是其中的名篇,短短幾百字體現出《論語》的眾多思想內涵和文學特點,“仁”“禮”和“中庸之道”,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的教學方法,簡潔的語言,性格鮮明的人物等。但要想全面深入地了解《論語》則不能局限于一篇,教師可安排學生研讀原著,走進經典。學生可以選擇一個主題帶著任務進行閱讀,然后將閱讀感想寫在閱讀記錄本上,或開展讀書交流會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以此能更加清晰地理解文本,體會《論語》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色。
(三)創設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
要充分重視語文學習環境,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不管對于中學語文教學還是學生自身成長都大有裨益。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分角色朗讀,可以深入了解選文的語言特點與人物形象。大語文觀念不僅強調在課堂中生成學習情境,而且對于課外的學習環境提出了較高要求。在課外可以進行短劇排演,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選擇角色扮演排練一個短劇。在《侍坐》篇教學中滲透大語文觀念能創設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情境,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無論是在課堂上進行分角色朗讀,還是在課外進行角色扮演,其目的皆為通過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從選文的語言角度深入了解人物形象。孔子循循善誘,融入弟子之中引導他們說出自己的志向,在聽取階段并不過于干涉,等所有弟子述說完畢再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后為解答曾皙疑惑,再對各人志向進行點評,孔子在這里是一個開明、富有教學手段的教師形象。通過動作、語言極能表現子路的性格,一個“率爾”,子路未經老師點名就率先發言,脫口而出,在內容上也不謙遜,先塑造國家艱難的環境,再說交給自己治理三年便能出成績,表現出子路不甚謙遜的態度和直接坦率的性格。從《侍坐》篇中冉有、公西華二人個性的語言中能看出冉有的性格就比子路謙遜些,而公西華則更加謙遜。子路想要治理的是“千乘之國”,輪到冉有表述時,他先說“方六七十”,應該是想到孔子哂笑子路的回答,于是立刻改成“如五六十”,“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自謙自己不是君子,沒有能力教化禮樂,進一步表現冉有謙遜的性格。公西華是第三個回答的,前面二人說的諸侯國一個比一個小,公西華簡單兩句,直接省去諸侯國大小,也不同于前兩位的治國理政,他只愿做個小相,過于自謙的言語,事后孔子都不認同。《侍坐》篇中描繪了孔子等五人的人物形象,每個人各有特點,各不相同,作為語錄體著作的《論語》側重從語言刻畫人物,神態動作的描寫雖然少,但是十分傳神。
大語文觀念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打通語文與歷史學科的聯系,既有利于中學語文學習,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合和擴大自身的知識面,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重視課外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教學以外的語文學習,增加學生的實踐。《侍坐》這篇文章的教學不能局限于選篇的教學,而要通過《侍坐》篇以小見大了解《論語》,應面向整部《論語》開展專題學習活動,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引導學生閱讀《論語》。在課堂內提升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創設多元的學習情境,這樣能夠更有效地促進中學語文教學,更好地促進學生個人的成長,更有效地把大語文觀念植入當代中學語文教學之中。
【參考文獻】
[1]張孝純.“大語文教育”的基本特征:我的“語文教育觀”[J].天津教育,1993(6):34-35.
[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