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雨晴 榮蓉
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悠久的文學形式之一,我國早期的詩詞都與聲樂和舞劇相結合。我國第一本詩歌集《詩經》于春秋時期問世,是古代詩詞和歌曲創作的主要源頭。各個時期的詩人和藝術家都創造了大批的古詩詞和歌曲作品,給我國傳統文學的繼承與發揚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古詩詞作品有鮮明的古典藝術特征和韻律節奏,不但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也有豐富的美學意義。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加入古詩詞歌曲十分必要。在高師專業音樂課程中,學生可通過古詩詞歌曲,把中國文化和傳統歌曲融合在一起,提高文化素質和文化積淀,讓他們更好地掌握歌曲內容,鍛煉歌唱技能,不斷提升歌曲表現力。
一、古詩詞音樂在高師專業音樂教育中的價值
高師專業在聲樂課程中使用大量古詩詞歌曲作為教學內容,可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增強學生藝術修養。在今天的高師聲樂課堂上,把古詩詞文化與當下發展結合起來,與時俱進,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一)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古代詩歌和詩詞是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匯集了中國人民的所有才能和力量。古詩詞是凝聚中國古代和傳統藝術的藝術瑰寶,體現了中國古代的藝術思想。高校是培養未來中小學藝術教師的搖籃,擔負著弘揚和傳播中華傳統藝術的使命。所以,將古詩詞內容滲透到中師學校的音樂課程中,有著更為深刻的含義。通過課程調動學生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知識的興趣、積極性和創造力,為他們步入中小學音樂老師崗位后,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弘揚奠定良好的基礎[1]。
(二)提高學生藝術修養
古詩文詞作品的歌詞一般都出自我國古代詩人所撰寫的詩詞佳句,是中國傳承了幾百數千年的古老文化經典,不但包含著大量的中國歷史文化內容,而且反映著我國古代的傳統文人品格。通過更深入的認識文學作品本身,能夠拓展學生的眼界,提高其認識世界的水平,從而培養了學習者的文化素質[2]。另外,古詩文詞作品意境幽遠,旋律悠揚,所流露出的諧和美好也令人心生敬仰。在豐富學習儲備的時候,也引領著學習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作品的精神內涵,從而培養了學習者的審美興趣和鑒賞能力。而學習者在高度還原作品內容、最大程度地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過程中,也會產生自身獨特的審美觀點與情感,會讓作品的精神內涵更為豐富雋永。另外,正如學者郭蓉蓉所指出:古詩詞教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從它形成之初便與樂曲創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重要關系,其獨特的詩詞吟唱形式語言與音樂的旋律互相諧和,音樂化的藝術形式與音樂旋律彼此交融,充分地表達了繪畫美和音樂美的高度統一,而隨著古詩詞作品中所表達的繪畫美和音樂美的高度統一,學習者便可以在提高自己文化素質的時候,提高音樂素質[3]。
二、古詩詞音樂在高師專業音樂中的應用
高師音樂課程中,學習古詩詞音樂,必須掌握創作內容,鍛煉歌唱技能,注重情感表現。以下是我們根據教材中例子來所展開的解析。
(一)把握作品內容
要想很好地演繹古詩詞音樂,就一定要先掌握古詩詞的創作內容。因為古詩詞和現代詩歌有所不同,它言簡意賅,有著豐富的內涵,它特別講究意象的營造與表現。因此,在古詩詞作品的課堂教學上,老師一定要指導學生較好地掌握作品知識。首先,應該引領學生以文化欣賞的視角認識古詩詞的作家、時代、寫作歷史、詩歌內涵等元素,使他們對詩歌本身有一種更加清晰的了解,如此可以有效地掌握詩歌的表達方法和情感表現[4]。教師應提高新教學方法運用與研發水平,使教學方法革新要求與古詩詞歌曲的使用要求更加符合;最后,教師應把科研與教學方法革新聯系在一起,及時反觀新教學方法的優點和缺陷,結合學情踐行科研結果,進一步完善教學方法,使古詩詞音樂使用更為合理有效,實現提升高校音樂教學目的。學生在對藝術形式的創造歷史、思想感情、美學特點等有了進一步認識之后,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在表演的各個環節中,注重對氣氛、色彩、力量、速度、情感等各個環節的掌握。
(二)訓練演唱技巧
1.氣息的控制
呼吸是聲樂表演的一個重要部分。歌唱家能否實現聲音的連貫性,取決于均勻的音調、正確傳達自己情感的能力和真正平靜的音調。因此,發展這些音調對于學習演唱古詩詞也是至關重要的。以中國民歌《長相思》為例,它的第一節是“尚威”,意思是“天啊!”本義是通過向天發誓來向死神表白自己的愛。這句話有十二個節拍,可以在念完"壞"字兩拍后快速換氣,然后快速松氣,在腰腹部進行支持性的對唱,但在結束時不要突然夸張,要注意語音語調。呼吸力較強的學生應使用較長的句子,如《關睢》《長相思》和《楓橋夜泊》,而呼吸力較弱的學生應使用較短的句子和相對寬松的呼吸變化,如《花非花》。
2.咬字的規范
音樂藝術是語言和音樂的結合,通過語言,音樂表達傳達了情感信息。由于地理原因,中文有一些特殊性,不同的發音方式會導致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學生在創作詩歌時特別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修辭[5]。古詩詞的準確性和詩詞的韻律要求發音更加精確。例如,在古詩詞歌曲《鳳求凰》中,所有句子都包含感嘆號“xi”。“xi ”這個詞是一個千字文,咬字或發音就像說一次話一樣,左右牙齒對齊,嘴唇略微向內分開,舌尖輕輕放在左右門齒的根部,產生一個明顯的聲音。有些學生在發“xi”的時候把嘴唇分開,或者把舌尖放在左右門齒之間,這種情況下,“xi ”的發音效果就比較差。在下面的例子中,《鳳求凰》中的每一句話都以“ang ”這個詞結束,這是一個公開的邀請。
3.潤腔的運用
潤腔是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特有的藝術表現手法,被廣泛應用在民族音樂、民族器樂、戲劇等藝術表現形式中。傳統音樂中的潤腔是指演員在歌唱過程中,按照歌聲神韻合理運用的裝飾性技法。在古詩詞等藝術曲目中大量地運用潤腔技法,不但能夠突出傳統民族音樂特點,而且對人物情感的描摹也尤為貼切。中國詩詞與中國文化一樣講究的是其中的含蓄美,中國文人多用比喻、隱喻、代指等手法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和愿望,所以出現了許多的技法,戲曲中運用的極多。比如一字多音、拖腔、一板一眼的運用,念白的運用。這些都是與內容很容易結合且能有效結合的聲樂藝術手法或者說聲樂藝術形式。目的就是讓人可以字字品味,回味無窮。
(三)強調情感表達
“我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每一個字都是依據詮釋者不同的感覺,來呈現出的情景,并透過詮釋可以將人類引入到情景中,與傾聽者產生共鳴,并且為詮釋者充分發揮想象力增加寬廣的生存空間。”正因為我國古詩詞音樂可以提供獨特的情感情境,激發表達者的想象力,所以在情感表現上也十分重要。而音樂表演則是一種傳達理念、表達情感的藝術表演形式。在歌唱活動中,如果只重視歌唱技術而忽視了情感表現,音樂就會聽上去非常沉悶,也很難給予人以美的情感體驗。引導著我們在理解詩歌含義的基礎上,通過自然呼吸、咬字發聲、潤腔、動作等方法“聲情并茂”地表現詩歌本身的思想與感情,是教學過程中的關鍵[6]。
(四)開展古詩詞音樂教育運用研究工程
首先,高等院校聲樂老師應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聲樂教育傳統文化,優化設置音樂教學資源,有效實現教改目標為指導,培養學生古詩詞的音樂教學研究能力,從古詩詞歌曲音樂、內容、表演形式、配樂等方面入手進行音樂教學,讓學生對古詩詞的音樂能夠分解成若干要素,為其音樂課程的靈活運用夯實根基;其次,高等院校音樂老師應針對自身教學特點,有針對性地選取古詩詞音樂內容開展教育運用研究工程,力求凸顯教育特色,讓高等院校的音樂教學運用研究工程具有實效性;最后,根據高等學校音樂教學專業的需要加以探索,將古詩詞歌曲的運用系統加以完善,疏通古詩詞歌曲在高等院校音樂教育中的運用管路,實現提升中國古詩詞歌曲在高等院校音樂教育的運用效果的目的。
(五)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多渠道運用古詩詞歌曲
首先,教師應全面掌握古詩詞音樂內容,找到古詩詞音樂的立足點,防止在使用相關音樂中打亂高校音樂教學結構;然后,老師應提高新教學方法運用與研發水平,使教學方法革新要求與古詩詞歌曲的使用要求更加符合;最后,老師應把科研與教學方法革新聯系在一起,及時反觀新教學方法的優點和缺陷,結合學情踐行科研結果,進一步完善教學方法,使古詩詞音樂使用更為合理有效,實現提升高校聲樂教學目的。聲樂老師可運用網絡化教學方法,在講授音樂基礎知識和技巧同時,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以互聯網為主要媒介傳播古詩詞歌曲,如《陽春》《漁歌》等,而后再指導學員以小組為單元學習探究,在詩歌思想感情、歌唱技法等方面展開探究,摩擦出音樂思想火花,并通過比較研究與古詩詞音樂的異同學習基礎知識和技巧。教師還可創建“雙師型教學”,通過網上與古詩詞音樂研究專家學者在線交流,補充傳統聲樂老師的人才不足,幫助學生深刻地解讀古詩詞音樂寫作背景,學生能夠從歷史事件、人物和影響的角度來感知音樂,為運用專業知識和音樂理論來表達適當的情感打下基礎。
三、結語
在文中,我們從古詩詞演唱在高師專業聲音教育中的重要意義出發,從創造功能、表現手段、情感表現方式等方面,研究了古詩詞藝術演唱在高師專業聲音教育中的實際應用。古詩詞演唱是古代詩文和音樂藝術相結合的重要成果,融入高師學校的音樂教育教學活動中,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發揚、對學員聲音藝術修養的提升等方面所帶來的影響。因此藝術教育者在授課過程中,要注重從掌握歌曲內容、培養表演技能、加強詩歌表現能力這幾方面著手。一方面培養學員對古詩詞歌曲的感知力,同時指導他們通過自身的真情實感對古詩詞歌曲進行“二度創作”,更好地表達古詩詞歌曲的藝術內涵,從中汲取藝術營養。
(責任編輯 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