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的迅速發展極大促進了大眾話語權的下沉,小眾文化和圈層文化隨即發展起來。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思維養成的關鍵時期,對于情感價值的訴求尤為迫切,而圈層的形成恰好可以使他們在精神上尋求慰藉、在現實中滿足需求,這也造成大學生網絡社交模式往往呈現出顯著的“圈層化”表征。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作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高度關注。目前,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呈現興趣愛好相似、信息交流閉塞、社交網絡分化等特點,其影響因素有興趣愛好、人際關系、地域差異、社交平臺、社會環境等。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的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其正面影響包括提高社交效率、促進個人成長、增強社會認同感、提高生活質量、促進交流和合作。其負向影響包括加劇同質化現象、影響人際交往能力、加劇社交焦慮、增加信息過載、影響自我認同。針對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的特點和影響,文章提出拓寬大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信息流通、加強社交網絡融合和提高信息素養等策略,旨在主動占領網絡陣地,最大限度規避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帶來的風險挑戰,激發其內在文化創造力和創新力,使其成為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蓬勃發展的重要力量和源泉。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特點;影響;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5-0062-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廣東省教育廳青年創新人才類課題“新媒體背景下高職學生干部勝任力現狀及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1WQNCX200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網絡社會的崛起,社群關系被重構,新的網絡社群結構模式被重新塑造,現實中的人自覺或不自覺地被納入特定的“群”,圈層化的概念出現。大學生作為網絡社會的主要參與者,深受網絡與社會新思潮的影響,其思維方式、價值選擇及行為活動呈現出明顯的“圈層化”傾向[1]。圈層化作為當前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的社交狀態與存在方式,對于大學生的網絡輿論表達起著促進、放大與整合的作用。如果治理與引導不當,可能造成大學生輿論表達極端化、模式化。大學的網絡社交圈層化作為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內容[2],值得系統研究和深入探索。
(一)興趣愛好相似
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的第一個特點是興趣愛好相似[3]。在網絡社交中,人們往往愿意和自己興趣愛好相同的人建立聯系,形成一個小圈子。這是因為興趣愛好相同的人在交流時更容易產生共鳴,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經驗和見解。這種小圈子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社交效率,但同時也可能造成信息的狹隘和認知的局限[4]。例如,某個學生喜歡音樂,他會加入一些音樂社群,結交一些和他興趣相同的人,分享音樂和演奏經驗。這些人之間可能會形成緊密的聯系,但是他們的信息來源和認知范圍也會受到限制,對其他領域的知識了解可能不夠全面。
(二)信息交流閉塞
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的第二個特點是信息交流閉塞[5]。由于圈子內部的人都有著相似的興趣愛好和認知背景,他們往往只關注自己圈子內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領域的信息。這種信息交流的閉塞性可能會導致大學生的思維定式,限制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和發展空間。例如,某個學生加入了一個籃球社群,他會和群里的人分享關于籃球的新聞、比賽和技巧。但是,如果他只關注籃球領域的信息,他可能會忽視其他領域的知識和信息,從而影響自己的全面發展。
(三)社交網絡分化
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的第三個特點是社交網絡分化。由于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背景不同,他們會分散在不同的社交網絡中,形成不同的小圈子。這種社交網絡的分化可能會導致大學生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困難,也增加了信息交流的閉塞性[6]。例如,某個學生加入了一個音樂社群,另一個學生加入了一個電影社群,他們之間的交流可能會受到限制,因為他們的興趣愛好和認知背景不同。這種社交網絡的分化也可能會導致信息的重復和浪費,因為不同的社交網絡中可能存在相同的信息。
(一)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的影響因素
第一,興趣愛好。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上結交朋友時,往往會尋找與自己興趣愛好相同的人,這樣能夠更加容易地建立聯系和交流。第二,人際關系。在網絡社交中,人際關系的密切程度會直接影響社交圈層的形成[7]。親密的朋友之間會形成緊密的社交圈層,而普通朋友之間則會形成松散的社交圈層。第三,地域差異。不同地區的大學生在網絡社交中往往會形成不同的圈子,這是地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異導致的。第四,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的影響因素還包括社交平臺。不同的社交平臺有不同的特點和用戶群體,這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社交圈層形成[8]。例如,微信和QQ等平臺更加注重親密朋友之間的交流,而微博和知乎等平臺則更加注重知識分享和社交擴展。第五,社會環境。社會環境的變化和發展會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網絡社交行為,例如社會文化風尚的改變、科技的進步等都會對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產生影響。
(二)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的影響分析
1.正面影響
第一,提高社交效率。圈層化可以讓大學生更快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建立更加緊密的關系。第二,促進個人成長。不同圈層的人有著不同的經歷和見解,與之交往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促進個人成長。第三,增強社會認同感。在相同的社交圈中,大學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背景和價值觀,從而增強社會認同感。第四,提高生活質量。圈層化可以讓大學生更容易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和社交場合,提高生活質量。第五,促進交流和合作。不同圈層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可以促進彼此的發展和成長,有利于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
2.負面影響
第一,加劇同質化現象。網絡社交圈層化容易使大學生在交友時選擇與自己相似的人,社交圈子內的人具有相似的興趣、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缺乏多元化和包容性。第二,影響人際交往能力。由于網絡社交圈層化的存在,大學生可能會缺乏與不同背景、經歷的人交往的機會,人際交往能力不足。第三,加劇社交焦慮。在網絡社交圈層化的環境下,大學生可能會感到壓力,需要不斷維護自己的社交圈子,以及與所處圈子內的人保持良好的關系。第四,增加信息過載。在網絡社交圈層化的環境下,大學生可能會接收到大量來自不同圈層的信息,導致信息過載,難以及時處理和篩選重要信息。第五,影響自我認同。網絡社交圈層化容易使得大學生在社交中形成自我認同和認知偏差,缺乏對不同觀點的理解和尊重,甚至可能導致偏見和歧視[9]。
可見,網絡社交圈層化的影響因素是多種的,網絡社交圈層化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復雜的,既有正面的,又有負面的。大學生應該正確看待網絡社交圈層化。
針對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的特點,為盡可能消除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的不良影響,盡可能加強正向影響,可通過拓寬大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信息流通、加強社交網絡融合和提高信息素養等策略加以引導。
(一)拓寬興趣愛好
1.推廣多樣化的社交媒體平臺
第一,推廣新興的社交媒體平臺,如抖音、Clubhouse等,這些平臺具有獨特的功能和特點,能夠吸引不同類型的用戶,從而拓寬學生的興趣愛好。第二,鼓勵學生使用多種社交媒體平臺,例如微博、Instagram、Snapchat等,這些平臺各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第三,提供有趣的內容和活動,吸引學生參與,例如在線游戲、短視頻比賽、直播等,這些活動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擴大他們的社交圈子。第四,加強社交媒體平臺的安全管理,確保學生使用社交媒體時的安全和隱私,例如加強賬號驗證、限制不當內容等措施[10]。通過以上措施,可以擴大其社交圈子和增加興趣愛好,促進交流和互動,提高大學生的社交能力。
2.舉辦多樣化的社交活動
通過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大學生可以結識更多的朋友,了解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開闊自己的視野,增強自己的社交能力[11]。如可以組織足球、籃球、排球、羽毛球、田徑等體育比賽,讓學生參加并發揮自己的運動才能;可以舉辦音樂會、話劇表演、舞蹈比賽等文藝活動,讓學生展現自己的文藝才華;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環保活動、慈善義賣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社會,增長社會經驗;可以組織數學競賽、英語競賽、科技創新競賽等各種學術競賽,讓學生展現自己的才智;可以組織讀書分享會,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體驗,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舉辦手工制作活動,讓學生動手制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3.建立多元化的社交組織
為增加大學生社交圈子的深度,可以結識不同背景、不同文化、不同職業、不同興趣愛好的人,豐富人際交往的經驗和樂趣[12]。多元化的社交組織有社團、俱樂部、學術組織、文藝社、戶外運動社、手工制作社、攝影社、讀書分享社等。為了更好地引導大學生參與,還可以建立社交組織導師制度,選拔經驗豐富且合適的導師,積極與成員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問題,指導社交組織成員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支持和建議、促進群體合作和互動等[13]。另外,持續改進和優化導師制度,包括根據成員反饋調整導師的職責,提供更好的培訓和支持等,幫助提高導師制度的效果。
(二)促進信息流通
1.建立信息共享平臺
信息共享平臺可以提供各種信息,包括學術資訊、實習就業機會、校內活動等等。同時,平臺應該具有互動性和分享性,鼓勵用戶積極參與,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以促進信息的流通和交流。此外,平臺還應該有分類清晰、易于搜索的系統,以方便用戶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為了讓更多的大學生使用這個平臺,應通過各種渠道宣傳平臺的功能和優勢,吸引更多的大學生關注和使用;與學生組織合作,共同推廣平臺,讓更多的大學生知道它的存在;為在平臺上積極分享和交流的用戶提供一定的獎勵,以吸引更多的大學生[14]。通過建立這樣一個信息共享平臺,可以讓大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和高效,破除網絡社交圈層化的影響,促進大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2.推廣信息傳播技巧
第一,多渠道宣傳。利用多種渠道宣傳,包括社交媒體、學校官網、校內廣播等,讓更多學生了解到推廣信息。第二,利用大學生喜愛的社交平臺推廣有吸引力的內容。如QQ、微信、微博等,把有趣、有用、有吸引力的內容傳播到更多的人中去。第三,利用明星效應。如果有條件可以邀請一些明星或者“大V”來宣傳推廣信息,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吸引更多大學生的關注。第四,利用互動形式。通過舉辦互動活動,如抽獎、問答等,吸引大學生參與,從而將推廣信息傳播出去。第五,利用口碑傳播。通過制定好的推廣策略,讓參與者成為信息的傳播者,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傳播推廣信息,從而擴大影響。
3.舉辦信息交流活動
舉辦信息交流活動是促進信息流通的重要途徑。第一,組織多樣化的活動。比如音樂會、運動會、讀書會等,并通過校內廣播、校內電視、社交媒體等廣而告之,讓有不同興趣愛好的人都可以參與進來,增強交流和了解。第二,鼓勵跨專業交流,可以組織一些跨專業的活動,比如跨學科的講座、實踐項目等,讓不同專業的人可以互相了解和學習,打破圈層化現象。在這個過程中注重反饋和改進。在活動結束后,可以收集參與者的反饋和建議,根據反饋和建議改進和完善活動,讓活動更加符合大學生的需求和期望。
(三)加強社交網絡融合
1.建立跨圈層的社交群體
其實現步驟如下:第一,確定社交群體的主題和目的。社交群體可以以某個領域、興趣愛好、文化背景等為主題,旨在促進不同圈層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第二,招募成員。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在線論壇、口碑傳播等方式招募成員,吸引不同圈層的人士加入。第三,制定社交規則。社交群體需要制定一些基本規則,例如尊重他人、不發布違法內容、不涉及政治敏感話題等,以確保社交群體的和諧、穩定。第四,定期組織活動。例如線上或線下聚會、分享會、討論會等,讓不同圈層的成員可以更深入地交流和了解彼此。第五,建立互助機制。社交群體可以建立一些互助機制,例如分享資源、提供幫助、解決問題等,讓不同圈層的成員可以更緊密地聯系與合作[15]。
通過以上步驟,促進不同圈層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增進彼此的了解和合作。
2.舉辦跨圈層的社交活動
舉辦跨圈層的社交活動也是加強社交網絡融合的重要途徑。如可以選擇音樂、美食、旅游等普遍感興趣的話題或活動,邀請不同圈層的學生參加,讓他們有機會共同分享和交流;可以組織讀書、健身、瑜伽等小型興趣小組,讓不同圈層的人一起參與,共同探討感興趣的話題,一起參與喜歡的活動;也可以組織一些跨圈層的交流會議,讓不同領域的大學生一起分享經驗和見解,促進行業之間的互動和合作。這些活動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和目的,幫助不同群體之間交流和互動。
3.推廣跨圈層的社交媒體平臺
高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交媒體平臺,創造獨特的大學生使用體驗。為了吸引不同背景的大學生使用,高校可以提供獨特的用戶體驗和功能。例如,可以為有不同興趣愛好的用戶設置專門的頻道或社區,讓大學生可以輕松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第二,擴大大學生使用群體。為了讓更多的大學生知道此平臺,可以通過廣告、社交媒體和其他營銷手段來擴大用戶群體。同時,學校也可以與其他社交媒體平臺合作,讓更多的人了解這個平臺。第三,提供優質內容。為了吸引大學生留下來并繼續使用平臺,需要提供優質的內容和服務,讓大學生產生歸屬感,從而促進不同背景和愛好的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
(四)提高信息素養
1.開設信息素養課程
第一,完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充實適應信息時代、智能時代發展需要的人工智能、python程序設計和編程等方面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提高信息素養,提升大學生信息搜索、信息評估、信息組織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能力[16]。第二,加強大學生課內外一體化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應用能力以及信息倫理等方面的培育,將信息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學生培養方案中引入與信息素養相關的多元實踐活動。第三,搭建信息技術教學平臺,讓大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提高計算思維能力,讓大學生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
2.推廣信息素養教育
一方面,高校應充分認識提升信息素養對于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作用,制定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指標體系,開展規模化測評,實施有針對性的培養和培訓[17]。提升大學生綜合利用多學科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增強其數字化時代的競爭力,培養綜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不斷探索信息學興趣小組的培養路徑,讓信息素養提升融入日常,努力縮小“數字鴻溝”,讓大學生能夠近距離接觸前沿科學知識,進一步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
3.鼓勵大學生參與信息素養提升實踐
首先,學校高度重視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經過充分考慮和深度研判后積極舉辦,并將大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列入學校年度工作要點,從學校層面推動活動開展[18]。其次,開展以“實踐、探索與創新”為主題的信息素養活動,項目可以設置為數字創作、程序設計、創客、人工智能以及機器人五個項目,堅持把立德樹人和“五育”并舉貫徹落實到活動中,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激發創新精神,增強實踐能力。
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是新媒體技術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使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不斷增加。因此,研究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打破網絡信息交互屏障,破除僵化極端網絡圈層,實現圈層間的破壁、融合,加強圈層間的連接與溝通至關重要。面對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現象,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特點、影響等,提出一些針對性引導策略。但是打破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是一個宏大的命題,需要多方面的協作,可在加強主流意識形態教育上下功夫,建立常態長效機制,以最大限度避免大學生網絡社交圈層化帶來的風險挑戰,更好地實現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
參考文獻:
[1] 夏丹.網絡社會思潮對當代大學生影響的特點及對策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24):80-82.
[2] 陳志勇.“圈層化”困境: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戰[J].思想教育研究,2016(5):70-74.
[3] 鄭壽.網絡“圈層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輔導員學刊,2020,12(3):51-55.
[4] 王軻.網絡社會思潮對當代大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石家莊:石家莊鐵道大學,2018.
[5] 劉醒.網絡“圈層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對策[J].教育教學論壇,2020(52):69-70.
[6] 蔣廣學.試論社交網絡平臺的分化趨勢與校園網絡文化的轉型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8):127-131.
[7] 于婉琳.淺析社交網絡對于人際關系的本質影響[J].同行,2016(8):353.
[8] 馬武軍,王增利,王濤濤,等.論網絡社交平臺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2019(2):17,20.
[9] 楊雨瓊.高校學生網絡社交的風險與引導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1):30-32.
[10] 代義佳.隱私邊界的重建與管理:社交媒體隱私設置的用戶使用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1(20):4-6.
[11] 胡芳.高校學生活動中心復合化設計策略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21.
[12] 崔維維.后真相時代涉警網絡輿情的引發機制與治理路徑[J].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22,31(6):13-19.
[13] 羅文萍,朱坤,任虹.大學生朋輩導師制的實踐探索:以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為例[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21(2):106-108.
[14] 王慧賢.社交網絡媒體平臺用戶參與激勵機制研究[D].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13.
[15] 徐雯婷.非正式組織的社會網絡特征對親社會行為的影響[D].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2.
[16] 宋陽.新時代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提升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2.
[17] 錢冬明,周雨萌,廖白舸,等.大學生信息素養評價標準研究:以上海市為例[J].中國高教研究,2022(9):53-59.
[18] 劉麗輝.高職院校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存在問題與解決對策研究[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22(5):78-81.
作者簡介 于瑞霞,輔導員,研究方向:職業教育管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