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性和欲望的關系是理解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的重要線索,在盧梭的論述中,自我完善的天性不僅發展了人類的理性,也使得欲望獲得了擴張的空間,兩者的糾纏和相互促進,最終鋪就了人類通往不平等的道路。本文借助理性和欲望的線索重新梳理盧梭的文本,澄清了二者的關系,并重新發現“人類的交往”如何作為欲望和理性發展的催化劑,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產生作用。對進一步完善盧梭相關有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理性和欲望;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
【中圖分類號】B56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09-007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23
在《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一書中,盧梭闡述了人類走出自然狀態,通往文明社會的過程。但這并非通往幸福之路,反而給人類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和壓迫。人類在自然狀態中所享有的平靜生活被打破,代之以暴力和剝削,自然法所賦予的憐憫和善良被扼殺,代之以嫉妒和仇恨。理性和欲望的糾纏是解讀盧梭論證的重要線索,他認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不僅是自我完善,發展理性的過程,也是欲望不斷擴張,最終導致欲望統治人類社會的過程。“他們(野蠻人)是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來我們(現代人)所做的一切,無非是追求兩個目標,即為自己追求生活的舒適和贏得別人的尊重。” ①本文試圖以理性和欲望為線索,梳理盧梭的不平等起源論證,對兩者的關系予以澄清。
一、欲望的發展過程
在盧梭的第一論文《論科學與藝術》中,已經產生了這樣的取向,人類是否具有理性,不僅是,野蠻與文明的分野,也是古代與現代的分野。而這一觀點在《論人與人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之中得到更加深入的展開。他認為,在自然狀態中人類并不需要理性,僅僅依靠類似動物的原始本能就能夠滿足生存的需要,作為理性重要標志的語言在其中并未得到發展。“動腦筋思考的狀態,是違反自然狀態的;沉思的人乃是一種變了質的動物……根據文明社會的發展史,就能輕易寫出人類的疾病史。” ②人類在其生活的幼年,即盧梭歷史階段劃分中的原始時期,保持著天然的質樸與和諧,也不具有理性,人類與自然之間形成一種原始本能與生存需求之間的平衡。人類與動物的重要區分在于人類具有一種自我完善的能力,“這種幾乎是無可限量的特殊能力,反倒成了人類一切痛苦的根源。” ③
自我完善驅動著人類理性的發展,而使其步入生活的青年時期。人類數量的增加,以及自然災害使得他們遭遇了越來越多的問題,自我完善的能力使人類可以通過制造工具改善自己的生活。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相互觀察,發現和確認了同類,并實現了有限的人的合作。人們開始制造工具以克服自然帶來的困難,其生活方式也開始改變,建立了房屋和家庭。一種小型社會已經建立起來了,在相互觀察中人們對彼此的認識增進,并由此獲得了感情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親情。語言經由家庭或者人類不得已為之的(島嶼之類封閉環境的限制)密切接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人們已經開始形成一些抽象的觀念,如美,強壯,靈巧,能言和最重要的“尊嚴”。盧梭認為人類的青年時期是人類歷史上存在最久的時期,也是人類最幸福,最不易發生劇變的時代。人類具有了一定的理性能力,但這種能力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人們之間的合作還僅僅維持在一種很低的水平,適度的理性與合作使得人們可以克服自然環境制造的困難,并改善他們的生活,就這樣人類與自然之間再一次形成了平衡。
“后來的種種進步,表面上看起來是使個人走向完善,但實際上卻使人類走向墮落。” ④人類沒有滿足于簡陋的小屋和獸皮衣,當人們開始從事更多需要相互合作的工作,學會了冶金術和農耕術,人類的生活得到了更大的發展和完善。在這時,“我們的各種官能都得到了發展,記憶力和想象力也開始活動,自尊心樹立起來了,理智活躍起來了,智力幾乎發展帶來它可能達到的完善程度。現在,所有的各種自然稟賦都在積極發揮作用。” ⑤人類的理性在合作和農耕中得到充分的發展,人類已經進入了文明階段。但理性帶來的進步,不僅改善了生活,也使得人類丟掉了平等這一古老的禮物,走向了奴役和壓迫。這種悖論的產生需要我們回到盧梭對欲望的闡釋之中加以分析和思考。
人類在自然狀態僅僅保有簡單的需要,這種需要不會超過滿足個體的食物和情欲的自然需求,無需復雜的能力和理性觀念就能得到滿足。而隨著人類自我完善能力促使的理性的進步,在人類的青年時期,工具的發明和家庭的產生使得人們有了更多的閑暇,“那些舒適的享受竟成了他們的第一道枷鎖并為他們的子孫種下了禍根” ⑥,這種享受失之未免可惜,而得之未必幸福。閑暇與享受的形成是人類初始欲望的第一部分。同時,人類發達的理性能力在頭腦中形成了美,強壯,靈巧,能言和尊嚴等抽象概念,這些概念成為個體之間相互比較的工具,具備這些抽象品質的人會得到眾人的尊敬作為獎賞。人類由此產生了為獲取他人的尊敬(即對于榮譽的)欲求。當人們開始相互評價之時,尊重的觀念已經開始形成,這樣一種觀念為每個人所保有。尊嚴與榮譽概念的形成,使得人們之間的相互侵害,不止停留在身體之上,進入到觀念的心靈世界,即傷害對于人類這一特殊群體而言,開始劃分為兩個層次。心靈的痛苦,有時比肉體的痛苦更加難于接受,彼此之間的報復愈加兇殘。人類平靜而幸福的生活消失了,代之以兇暴和殘忍。對榮譽的欲求和維護他人對自我的“尊重”是人類初始欲望產生的第二部分。就此人類的欲望開始產生,在物質上其表現為對閑暇與享受的追求,在心靈上其表現為對榮譽的追求和尊重的需要。
冶金術、農耕術和人類理性的發展下,人類的欲望得到放大,種種工具和技術的發展不再僅僅是為了解決自然帶來的困苦,更是以人類追求欲望的滿足為出發點的。私有財產的發明與確立在物質上為欲望找到其最終歸宿,窮人和富人是欲望發展的必然結果。“……天資,容貌,體力,技巧,功績和才能。” ⑦抽象概念的進一步發展,使得人類相互品評的欲望在心靈上找到其最終歸宿。身體和頭腦這些自然的差異在實行農耕的人類社會中變為自然的不平等,產生窮人和富人的區分。在自然狀態中獨立的個人,由于產生了種種需要,開始受制于自然,特別是他的伙伴,窮人依賴于富人生活。最后,野心和聚集財富的狂熱使得人們相互損害,一方面是敵對和競爭,另一方面是人皆保有損人利己之心。人類心靈的敗壞是私有財產的第一個結果。欲望開始主導人類社會。富人一開始嘗到統治他人的甜頭,就不去采用其他的致富之道了。而窮人和強悍的人,開始將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欲望作為侵占他人財富的權利,認為這種權利與所有權等同。那其后就是貪欲統治下,富人的強取豪奪和窮人的四處劫掠,強者的權利和作為先占者的富人的權利之間發生沖突,天然的憐憫心已經被扼殺,人類社會陷入戰爭狀態。
富人欺騙窮人訂立契約,實現維護其私人財產。法律和政府的建立,以及政府的腐化走向專制統治,使得專制的個人成為一切的主人,一切人成為他的奴隸。欲望主導的社會不僅敗壞了人類的心靈,也使得人類走向了相互的壓迫和剝削。欲望成為了野蠻與文明的分野,古代與現代的分野,“他們(野蠻人)是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來我們(現代人)所做的一切,無非是追求兩個目標,即為自己追求生活的舒適和贏得別人的尊重。” ⑧
二、欲望產生的原因
理性的發展使得人類日益遠離自然曾經賦予的質樸和寧靜,道德的發展并不能使得他們的生活重歸寧靜。在盧梭看來,道德只是作為欲望的對立物產生,而只有欲望的出現才會帶來欲望的對立物,兩者在質樸,純真的自然狀態中都不存在。“精神的進步恰恰是和他們得自大自然的或者是由環境使他們產生的需要成正比的;因而也是和促使他們去滿足這些需要的欲望成正比的。” ⑨這種觀點不僅表現在《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之中,也出現在《論科學與藝術》之中,“盧梭不僅否認藝術和科學的進步促進了道德,而且相反,他斷言:“這樣的進步總導致道德上的衰落。藝術和科學為了達于繁榮需要一個奢侈而悠暇的氛圍,它們本身通常都源自人類的罪惡……它們源自人們對并非需要的、能夠給他們的生活帶來舒適的東西的欲求,而這些東西只會是人們變得軟弱,并滿足那些不必要的欲望。” ⑩
理性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給人類帶來安逸的享受,而這種享受對于原始人來說是一種痛苦,它的發展僅僅是將人類在原始狀態中本不具有的欲望加以釋放。欲望一經釋放就與理性相糾纏,迫使理性發展到其他可能達到的完善程度,其結果則是在高度理性化的社會中,人類心靈敗壞,失去了以往的質樸和安寧,為欲望所侵擾,時時騷動不休。人類自我完善的能力催動了理性的發展,理性的發展使得閑暇與享受在人類心靈和習俗中成為重要部分,欲望的擴張推動了人類理性的進一步發展,終于使得欲望成為社會中的主導性觀念。
理性與欲望的糾纏并不會直接通往人類社會的不平等,這個過程仍然需要額外的催化劑——人類的交往。自然狀態中人類是孤獨的存在者,每個人僅僅依靠他自身就能滿足自然需求,既不需要發展理性能力,也不會產生額外的欲望。而隨著某些自然災害或其他原因,個人發現了他者,在觀察與比較之中產生了“我們”的觀念,人自此開始作為“類”而存在。這構成了人類相互觀察和比較的基礎,只有作為一個需要交往的集體存在,人們才會注意到彼此之間的差異,也只有在交往的社會中,“自然的不平等”才會成為“約定的不平等”。經由交往建立的人類社會,是不平等起源的基礎性要素。人類的觀察和交往起初僅僅處于有限的程度,“他發現:為了共同的利益而需要同類幫助的情況,是很少的;而為了競爭必須提防他人的情況,就更少了。” ?但在有限的交往之中人們已經產生了親情和愛情,對某一類的偏愛,產生了虛榮心和對他者的輕視,產生了羞恥心和羨慕心,而這兩者是破壞人類幸福和平靜的禍端。可以說,正是在人類交往之中才產生了人類的第二種欲望,贏得他人的尊重。天資、容貌、體力、技巧、功績和才能,這些概念的發展成為相互評價的依據,而在私有財產權的確立之后,財產的多少以及獲取財富的能力也成為重要的標準。這樣,人類的交往不僅產生了欲望,也使得欲望成為評價人類交往的基礎性觀念。
人類的交往同樣是人類理性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交往之中,個體獲取的經驗經由他者的確認形成共有的知識,知識和觀念的形成使得人類的理性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人類聯系的密切需要語言作為媒介,這樣作為理性的標志的語言在交往之中得到最終的生成和發展。當欲望主導下的理性能力用于規制人類交往,即建構人類社會的法律和制度,這種制度除了通往壓迫和不平等,難以想象其他的結果。
三、結語
理性和欲望的糾纏是理解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的重要線索。人類自我完善的天性,使得人類與自然之間原有的平衡狀態被打破,理性能力一旦獲得,其發展的空間和動力就不能限制,欲望正是其主要動力來源,對閑暇的追逐和對榮譽的渴望使得人類的理性不得不發展到它可能的程度,而以欲望為目的和基礎的發展最終通往的只會是一個欲望主導的社會。私有財產為欲望在物質上找到最終歸宿,相互比較的概念為欲望在心靈中找到最終歸宿。富人對依附的窮人進行壓迫,強者對無能力的弱者予以剝奪,自然的不平等成為了約定的不平等,盧梭描繪了人類如何失去了原本保有的天真和質樸,最終通往極權和專制。盧梭雖然生活在啟蒙思想盛行的年代,卻成為對啟蒙予以反思和批評的思想家。理性的發展和產生能否鋪就幸福之路?理性與欲望的相互形塑最終形成了何種關系?盧梭在當時給出的不同回答,成為當下重新思考什么是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的重要資源,而其思想也經由法國傳至德國,成為浪漫主義思潮的重要源頭。
注釋:
①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156頁。
②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54頁。
③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58頁。
④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93頁。
⑤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97頁。
⑥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90頁。
⑦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97頁。
⑧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156頁。
⑨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60頁。
⑩列奧·施特勞斯、約瑟夫·克羅波西:《政治哲學史》,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710頁。
?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88頁。
參考文獻:
[1]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2]列奧·施特勞斯,約瑟夫·克羅波西.政治哲學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
李星,男,山西陽城人,貴州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政治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