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勤緒 時希杰
2022年以來,受疫情沖擊、俄烏沖突、極端天氣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德國等歐洲國家面臨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機,天然氣供應嚴重不足、價格大幅上漲,引發電力價格飆升,化工、電解鋁等能源密集型行業受到沖擊,未來一個時期歐盟經濟前景堪憂。德國緊急修訂或出臺了中短期節能條例、允許應急啟用燃煤電廠、緊急建造液化天然氣儲存設施、加速發展可再生能源等一系列相關法令,但并未動搖其長期氣候目標,也并非部分媒體解讀的“德國將放棄碳中和目標”。以本次歐洲能源危機為鏡鑒,我國宜深化與德國在節能提高能效、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及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合作,扎實推進重點領域節能降碳,積極應對國際天然氣價格波動影響,著力構建多元化、綠色化、低碳化的新型能源體系,全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一、歐洲能源危機在德國的表現及影響
(一)天然氣供應短期可滿足,但中長期面臨短缺
根據德國聯邦電力、天然氣、通信、郵政和鐵路網絡署數據,截至2022年10月7日,德國天然氣庫存水平已超過92%,高于2021年同期約70%。按往年取暖季消耗計算,目前的儲氣量可確保至2023年2月末的國內需求,但中長期供應或將面臨短缺。俄烏沖突前,德國的單日天然氣進口量始終維持在4700GWh左右,其中近1700GWh來自俄羅斯。盡管挪威表示將對德國天然氣出口從之前的每日1100GWh提升至1800GWh水平,法國也首次向德國供應天然氣,但單日供應量僅100GWh,無法彌補俄氣停供后的巨大缺口。
(二)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引發電價飆升
2022年以來,德國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天然氣批發價格從之前的2歐分/kWh左右上漲至11歐分/kWh,翻了近5倍。受批發價影響,2022年德國居民用氣價格也從6.83歐分/kWh上漲至13.54歐分/kWh,翻了兩倍多。由于天然氣發電占德國總裝機容量的15%左右,天然氣價格的大幅攀升導致德國電價大幅上漲,2022年德國平均批發電價超過469歐元/MWh,是一年前的5倍多。近一年來,德國居民合同電價也上漲了48%。
(三)德國經濟或遇困境,能源密集型行業首當其沖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2年7月將德國2023年的增長預期下調1.9個百分點至0.8%,是所有主要經濟體中下調幅度最大的。據德國統計局數據,2022年德國工業訂單數量出現大幅下降,7月的工業訂單數量同比減少11%,8月的訂單數量初值仍同比減少4.1%。德國鋁業協會的調查顯示,如果天然氣在短期內無法充足供應,九成的鋁業公司將無法轉向其他能源,即使減少30%的天然氣供應也會使一半公司停產。歐洲最大的銅生產商德國奧魯比斯集團計劃將天然氣使用量降至最低,并考慮通過提高產品價格把飆升的能源增量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由于能源價格飆升推高了生產成本,德國一些化工巨頭也被迫減產。
二、德國短期改變能源政策,長期氣候目標維持不變
為應對“看不到盡頭”的歐洲能源危機,德國政府新出臺一系列能源政策,有短期應急性措施,也有中長期舉措,目的就是減少能源浪費,增強能源自主,保障能源穩定供應,但維持其長期氣候目標不變。
(一)推出應急性中短期節能條例
2022年8月,德國內閣通過面向中短期的兩項節能條例。短期節能條例有效期6個月,包括對公共非住宅建筑和紀念碑實施照明禁令,限制夜間(22點至凌晨6點)使用廣告系統照明,規定出租房屋的最低溫度,禁止對私人游泳池和沐浴池加熱(商業泳池和治療用泳池除外),強化公共建筑節能(執行不超過19攝氏度的規定);中期節能條例有效期2年,包括要求居民在兩年內對供暖系統進行定期清掃和維護,集中供熱的大型建筑必須進行水力平衡調節,每年消耗1000萬千瓦時以上的企業需嚴格按照能源審計提出的措施實施節能改造等。
(二)緊急建造浮式液化天然氣儲存及再氣化裝置
德國聯邦經濟氣候部稱,德國政府將在其港口城市威廉港和布倫斯比特爾港緊急建造5艘浮式液化天然氣儲存及再氣化裝置(FSRU),每艘容量至少50億立方米,最早的4艘將于2023年初交付使用,第5艘將于2024年初交付使用。若全部交付,每年可至少提供250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可滿足德國近三分之一的天然氣需求(2021年為905億立方米)。同時,德國TES能源公司將在威廉港建立綠氫著陸設施,并計劃接入政府的FSRU。
(三)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速推進低碳轉型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
2022年7月,德國政府通過幾十年來最大的能源修正案“復活節一攬子計劃”,內容包括調整《能源安全法》《可再生能源法》《能源工業法》等數十個法律法規,以進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發展,保障能源供應安全。新修訂法案提出,將2030年可再生能源電力占比目標從65%提升至80%。其中,光伏裝機容量從1億千瓦提高到2.15億千瓦;陸上風電從7100萬千瓦提高到1.15億千瓦,同時修訂法律簡化陸上風電的審批程序;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擬從2000萬千瓦提高到3000萬千瓦。
(四)允許短期啟用燃煤電廠,但未動搖其退煤目標
7月初,德國內閣通過《替代電廠可用性法案》(EKBG),允許在天然氣達到“警報”或“緊急”級別時,應急使用已封存備用的燃煤和燃油發電機組,但時間不能超過2024年3月底。目前德國已重啟梅魯姆燃煤發電廠69萬千瓦發電機組和海登4號發電廠87.5萬千瓦發電機組。盡管德國短期重啟燃煤發電機組,但似乎并未動搖其2038年前退煤的氣候目標。本月初,德國聯邦經濟和氣候部與萊茵集團簽署協議,要求萊茵集團正運行的兩臺燃煤機組在2030年3月底前退出(比之前的2038年提前了8年),同時為了確保能源安全,允許其將于2022年底前退出的另外兩臺燃煤機組延長運行至2024年3月底。
(五)維持長期氣候目標不變
2021年6月,德國聯邦內閣通過了《聯邦氣候保護法》修正案,核心內容包括2045年實現碳中和,2050年實現負碳排放,計劃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較1990年減少65%等。盡管2022年以來德國政府同意短期應急啟用燃煤電廠以渡過能源危機,但這并未影響其長期氣候目標。德國總理朔爾茨在出席德國ZDF電視臺的政治脫口秀節目時提到,德國希望成為第一批同時也可能是第一個在2045年實現碳中和的工業化國家或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并希望未來德國工業能夠用可再生資源生產的電力和氫氣驅動。
三、對我國啟示及建議
(一)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是頭等大事
德國對能源危機的應對表明,能源低碳轉型進程中需時刻考慮安全、清潔和成本三者之間的關系,不同時期應當有不同的保障側重,其中能源安全應時刻放在首位。建議結合我國資源稟賦特點,堅持先立后破原則,多元化保障能源供應渠道。一是立足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化組合,充分重視天然氣作為過渡能源的作用。二是加強跨國能源通道運營與設施聯通,鞏固并擴大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強能源進口安全運輸保障。
(二)進一步深化對德能源合作
俄烏沖突以來,德國政府及民眾越來越清醒地看到美國的“真面目”。德國制造業企業普遍認同德國總理朔爾茨10月11日發表的不能和新興經濟體“脫鉤”的說法,對我國釋放出積極信號。以此為契機,建議在三個能源子領域深化對德合作。一是能效領域。節能提高能效被德國等歐洲國家視為維護國家能源安全的首要選擇。我國與德國擁有良好的能效合作基礎,建議進一步加大合作力度,積極引進德國先進節能低碳技術裝備,助力我國重點領域節能降碳;二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領域。德國聯邦經濟和氣候保護部2022年1月發布的《德國氣候行動現狀》提到,在與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對話中,核心問題是全球到2040年退出煤電。近年來,我國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建議充分發揮我國在煤電脫硫脫硝、除塵等領域的產業和技術優勢,對德開展煤炭全產業鏈深度合作;三是可再生能源領域。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產能和建設運維市場,風機產能也占世界近一半。建議在可再生能源開發與消納、電力系統升級優化、分布式能源等領域深挖中德合作潛力,加大對德技術裝備輸出力度。
(三)積極應對國際天然氣價格波動對我國影響
德國大量接收液化天然氣(LNG)將導致國際天然氣市場需求緊張,加劇天然氣價格上漲預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國內天然氣價格走勢。建議從兩方面著手應對。一是抓住戰略機遇期,增加進口俄羅斯天然氣,加快儲氣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國內天然氣保障程度的同時進一步優化能源消費結構。二是完善天然氣進口風險預警防控機制,加強國際能源價格趨勢研究,及時調整我國海外LNG進口布局。
(四)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扎實推進節能降碳
盡管受能源危機影響,德國短期啟動了煤電應急措施,但其長期氣候目標并未動搖,甚至加速了可再生能源發展進程。在全球能源資源趨緊、價格趨高的大背景下,我國宜始終保持戰略定力,持續穩妥推進能源低碳轉型。一是繼續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實行全面節約戰略,把節能優先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持續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二是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推動我國能源結構進一步向多元化、綠色化、低碳化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國家節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