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祥
《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明確建設一批長三角高水平創新基地,打造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共建“環太湖科創圈”“吳淞江科創帶”已成為發展共識,蘇州提出加快建設“科創圈帶”,搶占環太湖科創發展引領地位。吳江區是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的重要片區,是蘇州參與長三角協同創新發展、建設“科創圈帶”的前沿陣地,加快空間重構、優化空間布局、推進資源重組、品質重塑,圍繞世界級湖區建設高水平產業創新集群,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吳江具備較好的產業創新集群發展基礎
吳江區位優勢獨特,產業基礎扎實,生態本底良好。在2022賽迪“全國百強區”榜單中位列全省第一、全國第九;過去兩年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榜單中連續位列第八。
(一)產業基礎扎實
2022年,吳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31.97億元,規上工業總產值4673.17億元,其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2242.74億元,占規上工業產值的52.3%;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2086.19億元,占規上工業產值的44.6%。平臺優勢明顯,擁有1個國家級開發區、2個省級高新區、1個省級旅游度假區以及1個千億級市場。民營經濟活躍,全區民營企業總數超9.3萬家,注冊資本達5557億元,累計境內外上市企業達30家,擁有恒力、盛虹、亨通、通鼎、永鼎、東方恒信等一批頭部企業。產業動能強勁,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79.82億元,增長5.2%;中建、中車、中交等央企及恒力智能化超級工廠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落地。
(二)產業創新不斷突破
2022年吳江有效高新技術企業超1200家,累計培育制造業單項冠軍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國家級35家、省級167家,保持全省領先。擁有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清華汽研院、江蘇省產研院有機光電所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建成科創載體147個,其中重點實驗室12個,院士工作站、眾創空間、孵化器等技術創新類載體135個。人才引育強化,技能人才總量超25.6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10.4萬人。累計擁有省級以上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6家,覆蓋吳江重點產業鏈。數字賦能升級,吳江連續兩年榮膺省“制造業創新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成效明顯地方”稱號,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江蘇分院及海爾卡奧斯、徐工漢云、華為云等國家級“雙跨”平臺成功落戶。2022年,吳江區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項目1599個,累計獲評10家省級智能工廠、163個省級智能車間,創建省星級上云企業1391家,成為全省首個突破千家的區縣板塊。
(三)產業集群初步形成
2022年,吳江裝備制造、先進材料產業產值分別達到1112.34億元、835.13億元,合計占工業經濟的比重為41.7%;全區服務業增加值超千億元,生產性服務業“兩業融合”試點企業與產業集群入選數全省第一;南蘇州“智造谷”、永鼎智慧產業園、高分子材料產業園、高端裝備產業園等一批新興產業園區,產業鏈建設逐步完善,產業集群效應逐漸凸顯。
(四)生態優美文化深厚
吳江是“百湖之城”,擁有47公里太湖岸線,大小河流2000多條,列入省級保護的大小湖泊有330個(占全省的63%),河湖水系生態資源豐富,城鎮空間與生態空間交融,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有利于孕育新經濟。吳江江南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豐富名鎮名村和歷史文化資源,曲水善灣、江村、“平望·四河匯集”等一批鄉村古鎮融合發展項目加快推進,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第一等次。
二、困難與問題分析
(一)集聚集約發展水平還不夠高
吳江區工業用地規模占建設用地比重為38%,在蘇州各市區中最高,但投入產出效率處于相對低位,畝均稅收、單位能耗等指標在全市排名靠后,資源集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吳江區工業用地中37%是村級工業,規模小、分布散、效益低,存量土地盤活難度高,招商引資項目落地難。
(二)新動能培育不足、后勁乏力
吳江尚未將重大國家戰略機遇有效轉換為經濟動能,新業態新模式培育仍需強化,新型研發機構等載體缺乏。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企業數占比、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均不高,大部分企業對創新缺乏足夠認識,創新濃度偏低。
(三)高素質人才數量占比偏低
吳江工業基礎扎實,但主導產業層次不高,對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強。從各大招聘網站崗位需求看,吳江對勞動力學歷需求集中在大專及以下水平,高新產業崗位占比在全市排名靠后。吳江科研機構專技人員占蘇州全市的比重約2.4%。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短板仍較為突出,對人才吸引也造成一定制約。
(四)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尚不理想
環境治理壓力日益趨緊,在“碧水、藍天、凈土”三大保衛戰、生態紅線保護、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審計、太湖國家重要濕地保護、“三治”工作等生態保護硬約束下,吳江區面臨產業發展與環保維穩的“雙重壓力”,生態文化資源活化利用率不高,生態產品價值轉換不理想。
三、世界級湖區建設經驗借鑒
目前比較知名的世界級湖區有日內瓦湖、蘇黎世湖、華盛頓湖、杭州西湖,建設經驗如下:
(一)日內瓦湖
位于瑞士和法國交界處,以會展、運動、藝術、文化為主要產業,呈現多中心、多組團、多功能特點。其產業發展采取“和而不同”策略,各地區發展方向、重點不同,盡量避免同質惡性競爭,形成了國際會議之都日內瓦、奧林匹克之城洛桑、世界療養區蒙特勒、世界音樂盒之都圣科瓦、世界文化遺產地拉沃、世界葡萄酒美食城維威、依云礦泉水產地依云鎮、湖景溫泉小鎮托農萊班、中世紀漁村伊瓦等著名小鎮品牌。注重統籌管理與差異化發展并重,因勢利導,通過環湖合作、跨區合作等聯動策略,打造多元化、個性化的產業體系。
(二)蘇黎世湖
是瑞士著名冰蝕湖,歷史上蘇黎世湖是交通運輸要道、黃金水道,目前已成為世界級旅游觀光地、世界遺產地。該湖區充分整合歷史文化遺產,依托城鎮歷史建筑、農副產品、手工藝品、民俗節慶,不斷豐富旅游產品類型,實現全年旅游業無淡季。將文化和藝術融入旅游業發展中,整合水鄉古鎮資源,將民族節慶、非遺展示與旅游相結合,不斷提升文化旅游的內涵,打響全域旅游品牌。
(三)華盛頓湖
是美國華盛頓州第二大湖,湖區堅持生態優先,以優越的環境吸引人才和企業進駐。堅持科技興城,以高科技產業帶動湖區發展,周邊云集了微軟、亞馬遜、星巴克、好市多等美國500強總部,波音、AT&T移動電話等公司大型分支機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城市大學、西雅圖大學等公立常春藤大學環繞于湖邊,科研氛圍濃厚。利用環湖生態資源營建綠色開放的創新環境,以生態源吸引創新源,匯集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
(四)杭州西湖
是杭州市的生態綠心,與杭州城區形成三面臨山一面城的共生互依關系,是杭州市旅游經濟引擎。西湖注重保存歷史文化遺存,并深入挖掘、展示內涵,不斷豐富景區文化底蘊,促進自然與人文的完美融合。此外,西湖注重環湖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通過大量增加游客公共服務設施和環湖公園的免費開放等措施,實現公共資源最大化和最優化。
四、相關建議
(一)集聚科創資源,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培育高水平創新企業。引育創新型領軍企業,借助湖區優勢、產業優勢,加大區域性研發中心等功能性總部和創新引領項目招引力度。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培育更多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以恒力、盛虹、英諾賽科等龍頭企業為重點,推動產業鏈上中下游在研發、生產、市場、品牌等領域深度融合發展,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等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集聚高層次創新人才。根據重點產業需求制定人才招引計劃,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吸引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支持卓越工程師和青年科技人才,建立靈活快速決策機制。優化高層次人才“一站式”服務平臺建設。圍繞人才創新創業,建設一批高品質人才社區、人才公寓,營造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最佳環境。打造高能級創新載體。推動政產學研協同創新,加速推進蘇州大學未來校區建設,探索企業和高校院所一體化合作機制,加快建設各類新型研發機構。推動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清華汽研院等重大平臺發揮更大效能,建設國家級海洋信息技術與裝備創新中心,推動科創載體擴容,形成“眾創—孵化—加速—轉化”的孵化育成體系。
(二)推動區域合作,開拓產業創新空間
優化區域協同創新布局。立足長三角,放眼全球,融入虹橋國際開放樞紐、G60科創走廊、長三角數字干線、環太湖科創圈、吳淞江科創帶建設,積極對接上海張江、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推動科技專家庫、科技資源和平臺共建共用共享,加大科技聯合攻關力度,共享長三角雙創示范基地聯盟、姑蘇實驗室、太湖科學城等重大創新平臺全域化多點布局建設成果。高水平建設蘇州南站科創新城,打造成為示范區重要交通樞紐和創新門戶。打造國際開放創新平臺。瞄準全球產業創新資源集聚區,積極推進海內外離岸孵化器建設,支持重點產業和龍頭企業建立海外人才基地、離岸研發中心。積極參與和舉辦與跨國公司交流活動,吸引海外知名大學、研發機構、跨國公司在吳江設立研發中心,為創新及建設注入更加強勁的國際創新動能。加快盤活更多創新空間。堅持“畝均、綠色、創新、能耗”論英雄導向,開展低效工業企業整治提升攻堅行動,盤活存量工業用地空間,推動產業從零散低效的工業區塊向集中連片的產業基地和產業社區集聚。適當提高工業用地容積率,加強工業用地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共建共享服務配套設施,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加大城市有機更新力度,加快推動云梨路總部經濟帶、盛家厙等城市更新項目,推動現有產業向價值鏈前端、產業鏈高端邁進。
(三)強化數字賦能,壯大產業創新集群
推動數字經濟加快發展。擦亮“工業互聯網看吳江”品牌,高水平共建工聯院江蘇分院,聚焦自動化與邊緣計算、大數據分析與應用、工業軟件、產融服務等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結合存量空間注入更多創新要素。以“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為主線,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積極培育數字醫療、生物大數據、數字孿生城市等新業態新模式。前瞻布局量子科技、車聯網、元宇宙等領域,著力優化數字創新生態,切實釋放數字技術對創新集群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做強優勢產業創新集群。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厚植民營經濟“領頭羊”優勢,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賦能作用,做強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高端紡織和光電通信四大主導產業,做大先進材料、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兩大創新產業,加快推動以產品生產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向以研發為核心的創新集群轉變,推動制造業由提供“產品”向提供“研發+服務”演變。加快推進“兩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科技研發、工業設計、現代供應鏈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向功能區提檔升級,打造一批“兩業融合”標桿引領典型和創新集群。實施示范區知識創新型總部聚集區建設,提升總部、樓宇、平臺等新興產業能級,加快建設一批重大基礎性、前沿性生產性服務業平臺和示范項目。
(四)堅持綠色低碳,打造水鄉人居典范
發展生態型湖區經濟。整合湖蕩水網、田園風光、古鎮文化等資源,圍繞“文化+旅游+創意”,重點發展現代濱湖產業,打造生態型、江南韻、“國際范”的湖區經濟示范區。實施“文化+”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數字文化產業,創意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價值,創立本土IP。依托特色園區、創意社區、特色小鎮等,大力發展時尚創意設計產業。開發湖蕩休閑、文化溯源、鄉村田園等主題游線,策劃與民俗節慶、非遺展示相結合的旅游項目和賽事活動,打響太湖旅游度假區和吳江全域旅游品牌。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堅持綠色化、集約化、內涵式發展,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快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堅決遏制“兩高”項目,削減煤炭消費,提高天然氣和清潔電力使用比例,促進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大力推進生態型、循環型園區建設,抓好吳江納入全國整縣(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工作,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打造水鄉人居文明典范。堅持生態優先,扎實做好太湖生態保護,統籌推進水安全、水生態、水資源、水文化工作,不斷擦亮太湖名片。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嚴格落實生態環境準入清單要求,開展生態美麗河湖建設,大力推進太浦河、環元蕩美麗湖泊群、美麗鄉村群建設,打造東太湖百里風光帶、大運河文化帶等水景觀標桿,更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五)激發創新活力,營造高品質創新生態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等產業領域自主知識產權創造和儲備,培育一批知識產權密集型產品、密集型企業。加快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知識產權保護服務中心建設,推動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建設,探索建立產業知識產權聯盟和專利池。構建知識服務體系,圍繞科技評估、管理咨詢、法律服務、會計稅務等培育各類科技服務中介機構。加強金融服務支撐。增強資本要素供給能力,建設覆蓋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加大創業投資、股權投資、天使投資對產業創新集群支持力度。設立創新集群發展基金,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和引導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做優創新集群的信貸服務,探索開發綠色金融產品,保障重點核心企業融資需求,為企業提供綜合投融資服務。支持科技型企業登陸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合力營造一流創新環境。迭代優化公共信用信息系統,深入推進信用信息共建共享,全面提升公共信用信息質量和強化融合應用。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推動形成人人崇尚創新、人人渴望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社會氛圍。堅持對標世界一流營商環境,圍繞“最舒心”目標,持續優化“全生命周期”政務服務,深化“一件事”改革,不斷提升營商環境水平,推動更多頭部企業、優秀人才、高端平臺、優質資本在吳江融合匯聚。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發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