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明文是現實生活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文體,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新課標對說明文閱讀與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應遵循部編版語文教材編選理念、教材結構設計及文本內容,結合說明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具體學情,在實踐中探索開展初中說明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說明文;教學內容;教學策略
教師應明確初中說明文教學目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新說明文教學方法,才能引導初中生快速學習、掌握說明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精讀”“略讀”“自讀”“默讀”“思讀”說明文,掌握說明文的構思特點、段落間的層級關系以及語言特色,進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學習效果。
一、統編版初中語文說明文編選理念、結構、內容分析
(一)遵循教材編選理念,明確育人價值
初中語文教材的說明文圍繞“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來選編,中華優秀文化以及積極向上的道德價值觀融入其中,這對于提高學生德育素養、拓展學生文化視野意義重大,亦體現了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基于此,語文教師在確定說明文教學內容時,應明確教學目標。比如,講授《蘇州園林》這篇說明文時,可以從文化角度、藝術視角出發,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追求人與自然相統一、文化與景物相結合的文化內涵。通過教學實踐,明確說明文的教學維度之一是從文化與藝術層面入手,深入剖析說明文中所蘊含的育人價值。
(二)遵循教材結構編排,明確教學線索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從自讀、教讀與課外拓展閱讀三個方面引導學生掌握“三位一體”的說明文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把說明文的學習與實際生活緊密結合。比如,教師在講授《蟬》這篇說明文時,可以推薦學生閱讀《昆蟲記》,引導學生從課內外相結合的視角進行系統閱讀。教師應遵循語文教材編排特點,把“雙線組織單元結構”與“三位一體”教學體系融入說明文教學。首先,讓學生了解“雙線”即人文主題與閱讀能力兩條閱讀學習線索,在給學生講解說明文之前,應讓學生明確該單元的教學線索,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其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如知識、能力與思維等。教師應把精讀與教讀相結合、把略讀與自讀相統一,引導學生在閱讀說明文時能夠遵循規律系統、全面地閱讀,并靈活設計“預習”“探究”“積累”以及“讀寫”等教學環節,提升學生的說明文學習能力。
(三)遵循教學內容編排,明確“四個維度”
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說明文的內容編排時,應從導學、選文、作業以及知識系統四個維度展開。針對導學系統,教師應注重“單元提示”“課本插圖”以及“插圖旁批”等細節內容的解讀,促使學生快速明確單元教學主題、掌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學會邏輯推理。針對選文則需要教師站在全局的視角引導學生展開分析。以學習《蘇州園林》這篇說明文為例,作者從園林的總特征、從主到次的說明順序以及作比較的說明方法來突出蘇州園林的特點,有效呈現蘇州園林細膩典雅、自然和諧的特點。教師在從知識、作業維度出發設計說明文教學內容時,應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性,抓住關鍵詞句進行系統、深入地講解,通過設計層次遞進、思維發散、讀寫結合的作業來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
二、初中說明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方案
教師可根據說明文教學目標及文體特點,創新設計生活化教學方案以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基于此,教師在引導學生抓住說明文閱讀要點的過程中,應立足文本實際特點靈活進行閱讀指導。比如,學習八年級下冊《時間的腳印》這篇說明文時,教師可從文本寫作目的出發,設計生活化問題導向式閱讀教學方案,讓學生帶著“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焦點問題深入閱讀,讓學生細致觀察巖石標本,以此激發學生探索自然奧秘的學習熱情。在學習《蘇州園林》一文時,教師可從蘇州園林的特征入手,帶領學生觀察校園、公園中的植被特點,在比較中了解蘇州園林獨具匠心的文化內涵。
教師設計生活化教學方案時,應注重發掘所學說明文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從思想情感、文化內涵的角度出發,加強對學生思想情感價值觀的培養。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閱讀興趣,逐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觀。閱讀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閱讀學會思考,加深其對生活與社會的認識。一是從內容方面建立與生活間的聯系,如在學生理解“標本”這一詞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想自己在生活中所見到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與說明文文本內容相結合,從而幫助學生養成關注生活、深入探索的習慣。二是從思想方面建立聯系,讓學生通過解讀文章中所蘊含的科學精神,進而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解決遇到的問題。如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一文時,教師通過思維導圖讓學生明確文章的結構、掌握說明文語言特點以及論證的嚴謹性,進而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求學態度。
(二)“精讀”說明文
學生在閱讀說明文時應根據文本特點,抓住要點提高閱讀水平。教師在引導學生“精讀”文本時,應引導學生篩選文本的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構建語文閱讀體系。選入教材的說明文結構清晰、層次分明,教師應在“教讀”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系統閱讀、整體閱讀的意識。例如,《蘇州園林》這篇說明文運用的是“總——分——總”的寫作結構,文章對亭臺布局、花草設計理念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執教時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或圖表的方式引導學生找到關鍵詞句,分析說明文的主旨。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通過尋找各段的中心句確定本篇的寫作思路、特點,再讓學生通過精讀的方式分析《蘇州園林》第二段的重要作用,并通過思維導圖對文本結構進行詳細剖析,從而讓學生真正理解文本,具體如圖1所示: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掌握說明文文本段落之間關系的方法,啟發學生系統地閱讀文本、合理地進行分析思考。學生通過分析文本段落之間的關系,快速發現文本中隱含的信息。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說明文段落與中心句的關系、段落內部層次兩個維度去探索段落的特點與作用。分析段落內部層次需要教師把說明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合,讓學生能夠真正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去理解段落的作用,可以把說明文的中心段落作為一個微型文本,從段落的中心思想、寫作順序、寫作特點出發,幫助學生發現其中的規律、理清其中層次,進而快速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略讀”與“自讀”說明文
部編版語文教材設置了“略讀”與“自讀”文本,說明文教學過程中應合理運用“略讀”與“自讀”。“自讀”需要學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閱讀方法進行獨立閱讀,并能夠根據文本特點自行運用相應的閱讀方法深入思考。“略讀”則意味著學生應明確說明文的寫作目的,通過小中見大的閱讀方式解讀文本中的某一段落,進而以中心段落為核心迅速完成相關段落的閱讀。促使學生快速捕捉說明文中的信息,并完成對文本框架的劃分。“自讀”與“略讀”并不是教師讓學生盲目閱讀,而是教師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學習情境,留足時間讓學生認真地閱讀。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疑問應及時解答,確保學生的閱讀效率。另外,教師還應注重從學生反思的角度去設計教學方案,讓學生自我“檢測”閱讀效果,提高閱讀能力。
(四)“默讀”與“思讀”說明文
默讀指的是教師根據說明文特點,為學生設計情境化閱讀環境,給學生足夠的閱讀空間,讓學生能夠在默讀的過程中快速理解文本,掌握知識。比如,教師講述自讀文本《大雁歸來》時,可以采取“批注式”默讀教學方式,讓學生利用批注將疑問、感受標注出來,以提升學習效率。“思讀”要求教師進行說明文教學內容設計時引導學生做好“反思學習”,通過反思的閱讀習慣、閱讀思路來檢驗自身閱讀效果。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閱讀情況,設計“說明文內容閱讀檢測表”,對學生的“信息捕捉能力”“閱讀思考意識”以及“閱讀習慣”進行系統總結。
綜上所述,說明文教學內容確定的維度是多方面的,教師應從空間、時間的角度出發,合理設計教學方案。可以從生活化視角、人文化層面入手,引導學生學會通過“精讀”“略讀”“自讀”“默讀”“思讀”,快速提取文本信息,感知文本內容,提升閱讀效果。
作者簡介:劉振武(1982— ),男,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豐樂鎮九年制學校一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