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訓(xùn)詁中有“渾言則通,析言則別”之說。部編版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老子〉四章》對第二十四章“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中的“伐”“矜”取渾言“夸耀”義是不恰當(dāng)?shù)摹N鲅灾胺ァ笔强湟冢榜妗笔强湟拍堋?/p>
關(guān)鍵詞:“伐”;“矜”;渾言;析言
部編版語文選擇性必修上冊《〈老子〉四章》第二十四章:“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教材注釋:“ 【自伐】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自見者”四句構(gòu)成排比句,《教學(xué)用書》將其譯為:“自我顯露的人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彰顯,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長久。”后兩句都用“自我夸耀”與前兩句放在一起很不協(xié)調(diào),這是因為教材取“矜與伐俱是夸義”(孔穎達(dá)疏),即取其渾言義。筆者認(rèn)為此處應(yīng)取其析言義。
“渾言”,又叫統(tǒng)言、統(tǒng)詞、統(tǒng)名、泛言等,就是籠統(tǒng)地解釋詞義,重在說明一對或一組同義詞所共有的含義,即“渾言則通”。取渾言義通常是同義詞中的一個在文中單獨(dú)成文,上下文沒有與之相對舉的詞語,這叫“散文”或“單言”,詞義是“散文則通”。“析言”,又叫別言、專言、別詞等,就是分析、辨別地解釋詞義,以精確的語言突出每個詞區(qū)別于其它詞的不同的方面,即“析言有別”。取析言義通常是一對或一組同義詞在文中相對舉成文,這也叫“對文”或“并言”,詞義是“對文則別”。如“笑不露齒”,“齒”是牙,那為什么不說“笑不露牙”呢?因為析言之,“當(dāng)唇者稱齒,在輔車之后者稱牙”,齒指門牙,牙指大牙、臼齒。又如,“刻舟求劍”,《說文解字》:“刻,鏤也。”刻、鏤都是雕刻。那為什么不說“鏤舟求劍”呢?《釋器》:“金謂之鏤,木謂之刻。”古代的船是木制的,故用“刻”;“金石”用“鏤”,故說“金石可鏤”。
前人非常注意“對文則別”,釋義時力求做到準(zhǔn)確。如為《老子道德經(jīng)》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書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河上公注“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所謂輒自伐取其功美,即失有功于人也。”“好自矜大者,不可以久長。”《老子》第二十二章:“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河上公注:“伐,取也。圣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于天下也。”“矜,大也。圣人不自貴大,故能長久不危也。”“伐”與“功”相應(yīng),“自伐”是夸耀自己的功勞,所以不能建功;“矜”與“大”相應(yīng),“自矜”是自大自滿,所以不能長久。又如《國語·晉五》:“郤子勇而不知禮,矜其伐而恥國君。其與幾何?”韋昭注:“矜,大也;伐,功也。”“矜”與“能”相應(yīng),“自矜”就是夸耀自己的才能。如《尚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又如,《史記·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史記·淮陰侯列傳》:“假令韓信學(xué)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
對同時出現(xiàn)的“伐”“矜”,解釋應(yīng)取其析言義,具體注釋應(yīng)改為:“ 【自伐】夸耀自己的功勞。【自矜】自大自滿,夸耀自己的才能。”“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可以譯為:“自夸功勞的人不能建功,自夸才能的人不能長久。”
作者簡介:陳洪茂(1970— ),男,湖北省保康縣第一中學(xué)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高中語文教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