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婷
摘 要 敘事類課文可分為描寫詳細的現代文和言簡意賅的文言文,在編演這兩類課文的課本劇時對人物形象揣摩作分類指導,有助于學生深入研讀文本,準確把握主旨,深刻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關鍵字 課本劇編演 人物形象 揣摩策略 《藤野先生》 《桃花源記》
采用編演課本劇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精讀課文、深入揣摩人物形象的熱情。筆者將敘事類課文分為描寫詳細的現代文和言簡意賅的文言文,談談在課本劇改編時如何加強對人物形象揣摩的分類指導。
一、描寫詳細的現代敘事文本的人物形象揣摩指導
魯迅《藤野先生》是描寫詳細的現代敘事文本,改編課本劇時要依據文本整合有效信息。
圈點勾畫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課文對藤野先生有詳細的正面描寫,將這些正面描寫圈點勾畫出來進行研讀分析,有助于在課本劇改寫、表演中將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等表現到位。如第六段初見藤野先生時有直接的外貌描寫“黑瘦”“八字須”“戴著眼鏡”,第九段側面寫藤野先生衣著樸素,冬天常穿一件舊外套;有時甚至會忘記領結。圈點勾畫這些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不僅可以在課本劇中確定藤野先生的外貌、衣著,其不拘小節也可表現到位。藤野先生的語言和動作,文中有詳細的正面描寫,因而課本劇每一個場景安排都可以根據圈點勾畫文中的正面描寫來編寫。側面描寫可以加深學生對人物品質的理解。比如,作者第一次拿到藤野先生幫忙添改的講義后的心態——“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可見幫忙學生添改講義并非藤野先生的工作任務,而是對中國學生沒有民族偏見之舉;“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突出了藤野先生嚴謹細致的工作作風。
關聯分析前后文內容。改編課本劇,揣摩人物形象,需要結合前后文內容來推斷其合理性。藤野先生自我介紹時說:“我就是叫作藤野嚴九郎的。”聲調是“緩慢而很有頓挫的”。在課本劇編演中應如何處理呢?
首先,藤野先生的發音是日語,因而搞怪滑稽的發音絕不可能,后排學生發笑的原因不是藤野先生的語音語調問題,是針對其穿著與神態的。其次,一般的自我介紹,會說“我叫藤野嚴九郎”;“就是”二字,意味著藤野先生知道自己在學生中——甚至在新生中,是頗有名的。關聯分析后文,后面坐著的留級生給新生講教授的掌故,連藤野先生穿衣服不講究被當成扒手之事也不例外。藤野先生對此毫不在意,直接告訴學生,自己就是傳言中的那個老師。再結合前文,日本人對讀書人是尊重的,連學生住在包辦囚犯伙食的客店都覺得不合適,可知老師的尊重。藤野先生對學生看似不尊重的笑聲和傳言能淡然處之,足見其胸襟氣度。因而編演課本劇時,此處的聲調是“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表情是嚴肅淡然的,不存在滑稽搞怪的音調。
查詢了解時代背景。魯迅告知藤野先生,自己將不再學醫。藤野先生的“臉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課本劇編寫時,應結合背景特點來理解。魯迅是1904—1906年留學日本的,而1904年在中國的土地上發生了一場日俄戰爭。這場枉顧中國主權和尊嚴的戰爭以日本的勝利畫上句點。在當時的日本人眼中,中國是弱國,因而對中國人是無需尊重的。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藤野先生毫無民族偏見地指導這個弱國學生的胸襟,令人敬佩;他希望能把先進的醫學傳遞到中國。可是,他不顧流言蜚語、悉心教導了兩年的學生,決心放棄學醫。臉色的悲哀是沒能成功傳遞醫學理念的失望,是對學生即將離開的不舍;而想說話卻沒說是對學生選擇的尊重。結合時代背景來揣摩藤野先生形象,能體會到他的復雜情感,有助于編演課本劇時表現豐滿的人物形象。
二、言簡意賅的敘事類文言文的人物形象揣摩指導
《桃花源記》對線索人物漁人的描寫可謂言簡意賅。面對如此言簡意賅的描寫,改編課本劇時對人物形象的揣摩要避免刻板化、單一化,從字里行間去深入解讀可以進行有效推斷。
推斷人物外形。開篇交代“武陵人捕魚為業”,可見這是一個漁夫打扮的男子。而“晉太元中”這一時代的黑暗混亂,可以在后文漁人告知外界情況后桃源人“皆嘆惋”中得到印證,由此推測漁人的生活并不富裕,因而“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的原因是近處捕魚成效不大,一路隨溪前行,只是因為想要多捕些魚。立足于身份和時代信息的推測,可以把文中沒有描繪的漁人外形在課本劇中加以補充,塑造一個穿著樸素、攜帶漁具,為生活所迫而勤勞辛苦的漁夫形象。
推斷人物情感。漁人從發現桃花林、進入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其情感變化在文中沒有著力刻畫。從字里行間合理推斷漁人的情感變化,才能將其在課本劇中表現到位。漁人一路前行,心中所想不過是多捕些魚,這是為生活所累的辛酸。而當一片唯美的桃花林出現,“漁人甚異之”,且“欲窮其林”,可見桃花林之美令他萬分驚異,想要一探究竟。進入桃花源后,看到如此安定和樂的社會,這個外來的漁人定是震驚的。在課本劇編寫表演時,震驚的表情、四處張望的舉動配上“竟有如此村落”的內心獨白,能豐富一筆帶過的內容。而根據后文他講述了外界的情況后,桃花源人的“皆嘆惋”,可知外界和此處的和平恬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么見識到桃花源景象的漁人,震驚之余,羨慕之感定油然而生。桃花源人紛紛設宴款待他,“設酒殺雞”的熱情,可以推斷出漁人在此生活的日子是開心的。因而,在課本劇編寫表演時,應突出漁人眼神里的自得之意、神態中的平和愜意。以漁人的行蹤和見聞為原點,推測出漁人的情感變化,有助于在表演中鮮活表現人物的神情舉止。
推斷人物品行。要在課本劇中真正演出人物的精髓,需要揣摩推斷人物的品行,了解其行為的內在動因。編寫課本劇時,多數學生認為漁人淳樸善良而勤勞。要了解漁人的品行,還是要從字里行間捕捉信息來推斷。漁人離開桃花源時,桃花源人對他說“不足為外人道也”。可是,漁人一回到武陵郡,就將此事告知太守。文中雖未寫漁人承諾不將此地向外透露,但面對紛紛“延至其家”、“設酒殺雞”款待他的桃花源人,且不說報答他們,只是這唯一一個要求,漁人卻不愿去做。他“處處志之”,剛回到武陵郡,連家都不回就去“詣太守”,更是將毫無信譽、唯利是圖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漁人絕非學生刻板印象中淳樸善良的勞動人民;而是一個在生活的重壓下,背信棄義、唯利是圖的人。因而在課本劇中,應注明漁人離開后眼神中流露出的精明、嘴角上揚表現竊喜、劃船速度加快突出迫不及待之感。漁人是當時社會一個普通的百姓,他的背信棄義、唯利是圖,正是一個社會的縮影。以文本為依據,排除刻板印象,能推斷出漁人是一個辛苦勤勞但背信棄義的人。對人物品行進行合理推斷,才能知道人物一舉一動的內在動因,從而在課本劇中演出精髓。
無論是描寫詳細的現代文,還是言簡意賅的文言文,其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值得并需要學生精細品讀、深入揣摩。開展語文課本劇編演活動,探索初中語文課本中人物形象揣摩的策略,能激發學生精讀文本的興趣;能讓學生學會精準分析人物形象,從而深入把握主旨;能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通聯:江蘇昆山市城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