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萍
摘 要 錯誤,這是一個令人避之不及的詞匯。殊不知在錯誤中往往孕育著真理,在錯誤中蘊含著價值,錯誤在課堂教學中如果運用恰當就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夠以錯誤為切入點,巧施“化錯”之策略,就會在課堂上生成一些意想不到的美麗,抵達語文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
關鍵詞 課堂教學 化錯 教學資源
錯誤,這是一個令人避之不及的詞匯。殊不知在錯誤中往往孕育著真理,在錯誤中蘊含著價值。如果運用恰當,錯誤就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但是在平常的課堂上,尤其是在一些公開課或者展示課上,我們會看到“一問就答,一答就對”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以錯誤為切入點,巧施“化錯”之策,就會生成一些意想不到的美麗,抵達語文課堂教學的最高境界。
一、識“錯”,一種真實的學習狀態
教師大都喜歡行云流水般的課堂,只要教師在課堂上拋出一個問題,學生就積極舉手,踴躍發言,答案正好是教師所要的,師生的思維一直在一個頻率上共振。于是在評課過程中,就把課堂的流暢性作為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教師及時控制好課堂的進階,教學節奏在預定的軌道上跳躍,避免在任何一個地方出現偏差,這樣的課堂確實讓施教者心情愉悅。但是仔細推敲這樣的課堂,似乎缺少了什么。忽視了學生作為一個個有生命、有思想的個體,弱化了甚至取消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看似行云流水般的課堂,實則是虛無的教學,學生學習生態的多樣性明顯地被弱化了。
在一次同課異構《記承天寺夜游》的活動中,有一位老師引導學生欣賞課文中描寫月亮的名言名句,從寫作手法到作者情感,分析得絲絲入扣,有條有理,但是整節課下來明顯感覺內容太單一。而另一位老師則用“? ? ?的月亮”為主題,讓學生閱讀文本之后再填空。學生仔細品味課文之后踴躍發言,課堂上呈現了精彩紛呈的思維碰撞。比較這兩節課,第二位老師真實、多元的課堂很顯然更值得欣賞。語文課就應該是在徘徊中前進,在前進中突圍。
特級教師肖培東在面對自己的學生上課時,善于識“錯”。一篇文章的標題往往是深入文本深處的切入口,是解讀文本的牛鼻子。肖老師在上《春酒》一課時,問學生:“標題只有兩個字,你們想一下,該怎么讀?”學生思考討論之后,呈現了多種多樣的讀法。有學生從標題中讀出了“悠長”;有的讀出了“自豪”;有的讀出了“甜蜜”;有的讀出了“平淡”;有的讀出了“悲傷”;有的讀出了“喜愛”,還有的讀出了“快樂”。春酒中的各種味道,伴隨著學生的誦讀,在肖老師的追問和點撥下逐漸醞釀成瓊漿,余韻悠長,令人回味無窮。兩個字的小標題,在肖老師的課堂上竟然讀出許多不同的味道,是因為學生的閱讀體驗不同,教師恰恰尊重了學生的不同閱讀體驗。后來,評課教師指出:“學生的情感一直慢慢被老師喚醒,生命伴隨著深情含蓄的文字在慢慢地生長、豐盈。”這確實值得我們細細思考,到底是什么讓原本年少的孩子們能與文本、作者進行深入的交流,讓春酒在歲月中慢慢醞釀,讓鄉情在歲月中慢慢發酵?肯定是肖老師對學生成長的靜靜守候,對學生思維、情感的慢慢引導、催生。學生一開始的閱讀體驗雖然和老師的期待不在同一個頻道,甚至會出現出錯,肖老師都是在耐心地傾聽,不急不躁。他對孩子們的包容和認可猶如春風一樣舒緩溫暖,慢慢撥動了孩子的心靈。其中有一位學生讀得比較平淡,換做其他老師可能因為學生理解文本不到位而批評學生,但肖老師不動聲色,還是那樣認真地傾聽。這份容納和尊重增添了學生發言的勇氣,成為學生走入文本深處的催化劑。真情、巧妙的師生對話也就會應運而生,真實的學習體驗也會在老師的尊重中形成。
二、用“錯”,一種珍貴的學習資源
在課堂上如何攪動思維之湖?把已有的的問題,有關的錯誤當作現實生活中的石頭用力拋向湖中,勢必會激起浪花,閃出智慧的漣漪。黃厚江老師認為,優秀的老師不是直接將正確的答案引出來,而是把學生思維深處錯誤的答案引出來,促使學生的學科素養得到真正的提升。
例如,在執教《記念劉和珍君》時,筆者在黑板上故意把標題寫成《紀念劉和珍》。學生馬上發現了老師的錯誤,一片嘩然,指出應該把“紀念”寫成“記念”,“君”字漏掉了。這時候,筆者問學生:“我們現在不是經常用紀念嗎?劉和珍和劉和珍君不都是同一個人嗎?”面對這樣強詞奪理,學生急了,七嘴八舌地討論著、指正著。有一位學生站起來:“題目中的‘記和您寫的‘紀應該是一樣的,但是在當時白話文剛剛興起,有的用詞不是那么規范,但我們還是應該尊重魯迅先生的原文。‘君字表達了作者對劉和珍的尊重,在這里是不能省去的。”面對學生有理有據的分析,筆者肯定了學生的糾錯之舉,改正了前面的板書“錯誤”。顯然,教師適時用“錯”,能生成珍貴的教學資源。
課堂教學中,教師把錯誤當作資源來開發、利用,對學生的思考給與適當指導,有效避免了簡單的灌輸,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就得到了有效的延伸。這就在無形間彌補了錯誤和正確之間的認知距離,學習在課堂上得到了真發生、真體驗。
三、轉“錯”,一種生成的資源
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學生在課堂中的不可預測性是最大的挑戰,更是最美麗的資源。計劃永遠沒有變化快,預期不一定可期。教師的設想往往是站在備課的基礎之上的,力求課堂的全面、完整,而學生的表現常常代表鮮活的自我,在展示個性中張揚自我。所以,教師的備課目標在課堂上到底能夠達成多少,往往取決于教師、學生之間的默契、協調。教師在課堂上萬萬不能僅僅抓住備課本不松手,更不能對學生只是簡單的知識灌輸,應該充分考慮教學的每個環節,密切關注課堂的生成,根據學生思維的發展及時調整自己的思路,及時轉變自己的教學。
要立足于學情、立足于課堂,把好預設問題的方向即可,結合教學中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運用多樣的方法,處理好沒法預見的生成性問題。于漪老師在教授《宇宙里有些什么》一課時,有一位學生問道:“課文中有一句話‘宇宙里有幾千萬萬顆星。老師,萬萬到底等于多少?”這時候,同學們哄堂大笑,一位同學驕傲地答道:“萬萬不等于億嗎?”在大家的笑聲中,提問的同學羞郝地坐下了。于漪老師問學生:“既然萬萬等于億,那么課文中為什么不說宇宙中有幾千億顆星星呢?”老師的這一問,同學們都鴉雀無聲了。一會兒,一位同學說:“不用‘億用‘萬萬有兩個好處,一個是用‘萬萬聽起來朗朗上口,容易聽清楚;第二是用‘萬萬顯得特別多。”這個時候,大家又笑了,于老師及時表揚了回答問題的同學,特別表揚了剛才提問的同學。提問的同學自然就消除了剛才的沮喪。可以相信,這一節課對提問的這位同學來說,肯定是終身難忘的。面對課堂上這樣的小插曲,于老師不慌不忙,自始至終站在學生的立場,沒有回避,把這些常識性問題轉化成語言探究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探究是扎實有效的,更是一舉兩得,多元并進的,有設疑,有喚醒,有激勵,構成了一幅語文教學的鮮活畫面。
總之,“錯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是一種難得的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只要立足學生,為學生的思維發展服務,就會促成“化錯”的美好境界,就能抵達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
[作者通聯:江蘇泰興市老葉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