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富康 段銀河
摘 要:鄉村振興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由回嵌家鄉的新鄉賢打造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私人馬幫博物館及其拓展出來的旅游產品體系,為其所在民族村落開啟了一條內生性發展之路。本文從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5個層面分析劍川私人馬幫博物館給鄉村振興帶來的積極影響效應,希望其發展模式可以為其他地區探討內生性鄉村振興路徑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鄉村振興;馬幫博物館;影響效應;劍川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18XJCZH002)。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一文提出,要推動文化、旅游和農業等多種產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1]。同時,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旅游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生力軍”[2]。可見,旅游發展與鄉村振興之間具有高度的耦合性。此外,在文旅融合理念驅動下,旅游者不僅重視旅游體驗,還關注旅游目的地及旅游產品的特色歷史文化內涵。而博物館作為一個承載歷史文化遺產的場域,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而集中,各個地方博物館的文化藏品更是一個區域特色文化遺存的集中展示地,是旅游者了解旅游目的地發展歷史、文化底蘊、地方特色的主要場域。因此,博物館旅游逐漸成為受旅游者喜愛的新型文化旅游模式,也為實現地方鄉村振興及共同富裕創造了積極的資源價值,本文研究的正是由回嵌家鄉的兩名新鄉賢所打造的兩家私人博物館給地方鄉村振興所帶來的多重積極影響和效應。
劍川縣隸屬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曾經是滇藏茶馬古道和鹽馬古道上的中轉和貿易重鎮。截至2023年3月,劍川縣共有四家與茶馬古道歷史文化相關聯的博物館,其中有兩家是地方政府主導的馬幫文化博物館,兩家是私人打造的馬幫博物館。本文研究的對象正是這兩家由私人打造的馬幫博物館,分別是羊岑鹽馬古道馬幫博物館和沙溪古鎮茶馬古道博物館。兩家博物館的主人都是有過外出打工學習經歷的新鄉賢,他們有一定的社會關系網絡,有產品開發能力、助力家鄉傳統文化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情懷,也有較為強烈的個人發展訴求。
鹽馬古道馬幫博物館位于劍川縣羊岑鄉興文村,該村落的居民以白族為主,有少量漢族和彝族。在茶馬古道和鹽馬古道時期,該地曾被稱為羊岑鋪,是古道上重要的集散地之一。當地人曾憑借為過往馬幫提供食宿、馬幫食料等方式融入馬幫貿易中,形成了獨特的村落鹽道馬幫文化和歷史。2016年,在茶馬古道重鎮沙溪經營馬幫文化線路游的趙宗銘(馬鍋頭)發現家鄉興文村內的鹽道馬幫路段瀕臨消亡,有馬幫情懷的他決定回家鄉對該線路進行保護性開發。回到家鄉后,馬鍋頭一邊做村民思想工作保護古道路段,一邊通過購買村民家中遺存的馬幫遺物,打造了一個鹽馬古道馬幫博物館,同時為游客提供品馬幫飯、走鹽馬古道、聽馬幫生活故事等旅游產品。
茶馬古道博物館則位于劍川沙溪古鎮,是當地村民馬四爺打造的。沙溪古鎮是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集散地,2001年入選世界瀕危建筑遺跡,被譽為茶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馬四爺的太爺爺曾依靠走馬幫、運貨物而發家,家中留存有較多的馬幫物件。馬四爺從小便受到茶馬古道馬幫文化的熏陶,對茶馬古道與馬幫文化有較多的了解。2002年,沙溪入選世界瀕危建筑保護名錄并開啟復興工程之后,在外打工的馬四爺看到家鄉鄉村旅游發展的前景,回到家中通過收集村民手中和自己家中馬幫遺存的方式,以自己的老宅為基地建造了茶馬古道馬幫博物館,為游客提供馬幫遺存參觀、馬幫歷史和文化生活講解、品馬幫飯、走古鎮馬幫路等旅游產品和線路。
兩家博物館在建設完成后,運營的同時結合旅游市場需求,加上自己所在區域和村落特色資源優勢,逐步拓展產品體系。例如,馬鍋頭以鹽馬古道文化研習為核心主題,依托村落白族農耕生活和節日文化,相繼開發了鹽馬古道戶外徒步、親子鄉愁深度體驗、“互聯網+有點田”等系列旅游項目,吸引了不少來自國內乃至國外的鄉愁旅游、親子旅游和研學旅游者。馬四爺則聚焦茶馬古道文化,相繼開發了賞白族霸王鞭、品白族八大碗、刻白族木雕、品稻田鄉愁咖啡等產品,并打造了“走進沙溪,探尋馬幫”“親子+民俗體驗”“茶馬古道馬幫文化+劍川民俗文化”研學基地等品牌。
劍川兩家私人馬幫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結合白族文化、鄉村文化等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文旅融合、“旅游+”和“+旅游”戰略,探索出以發展鄉村文化旅游帶動鄉村振興的地方性路徑。在該路徑之下,以鄉村精英為引領開發建設的多元化發展模式,是有效探索民族地區構建內生性鄉村振興的模式,對于實踐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一定的積極影響效應。
(一)鄉村產業振興效應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劍川兩家私人馬幫博物館主要是以鹽馬古道、茶馬古道及馬幫文化元素為核心吸引力而興起的一種地域性私人博物館旅游業態,兩家博物館的打造和運營都根植于地域歷史文化資源和農林生態資源,以“旅游+”或“+旅游”的方式,將馬幫歷史遺跡和文化傳說、農耕文化、鄉愁文化、戶外康養、民俗工藝等多種要素融入博物館旅游線路之中,將文化本身的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活化了地方傳統文化的保護性發展。同時,在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人力、餐飲和工藝品等資源要素都源于社區居民的參與和提供,因此,其發展模式助推了農業現代化發展路徑的探索,是增加農民收入、引領地方內生性產業發展的創新實踐。
(二)鄉村人才振興效應
鄉村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證,是鄉村地區發展的重要內生動力。劍川私人馬幫博物館的發展離不開馬鍋頭、馬四爺等人的努力,他們是本土化的復合型旅游人才,既對鹽馬古道、茶馬古道、馬幫文化及區域文化了解較多,又對旅游業的發展有一定認識,并將這些知識創造性地轉化為實踐,建設私人馬幫博物館,開發以博物館旅游為主、多元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發展模式。他們深入地挖掘了區域文化,將馬幫文化價值應用于鄉村地區,帶動了鄉村旅游有效發展,為鄉村旅游提供了可持續發展動力[3]。
同時,馬鍋頭、馬四爺等地方精英探索出以自身作為領頭羊的發展模式,對于當地人會產生一定的激勵效應,催生了當地人才返鄉發展的內生動力[4],推動各類鄉村人才通過知識與智慧探索出多元化內生式發展路徑,將知識與才干轉化為實際行動,從而構建地方精英與鄉村振興的耦合機制,推動鄉村地區發展,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基礎。
(三)鄉村文化振興效應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精神體現,馬幫文化中積極進取、不畏艱險、團結互助等精神內涵是馬幫人在鹽馬古道、茶馬古道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交流中的重要精神遺存,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白族文化則是白族人民在其民族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創造并傳承下來的文化形態,包括建筑文化、民俗工藝文化等,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文旅融合不斷發展之下,文化與旅游在發展目標方面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統一的內在邏輯[5]。馬鍋頭、馬四爺等地方精英通過挖掘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旅游,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發展,是鄉村振興地方發展路徑的積極探索,也是地方優秀文化振興的有效路徑。
首先,劍川私人馬幫博物館以馬幫文化作為開發博物館旅游的文化內涵,是對馬幫文化的保護,也是一種宣傳與傳承,讓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了解和體驗馬幫文化。對當地社區居民而言,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感的提升,能夠有效增強社區居民的文化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其次,博物館融合其他文化類型,如白族文化、鄉愁文化等,以傳統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有效利用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是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開發形式,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性活化利用,推動了旅游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促進了文化保護與開發的有效統一。此舉推動了地方文化自信心的構建,增強社區居民對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再認識,批判性延續和繼承地方農耕文化中的鄉土文化基因[6]。
(四)鄉村生態振興效應
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以綠色發展模式引領鄉村振興”[7]。可見,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當前旅游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和要求,“生態旅游是中國旅游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也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少數民族地區脫貧的創新之舉”[8]。因此,旅游發展要充分重視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做到鄉村發展與鄉村生態保護之間可持續的平衡和統一。
而馬鍋頭、馬四爺通過開發重走鹽馬古道、茶馬古道的旅游體驗項目,帶領旅游者以徒步為主要的行進方式,不僅讓旅游者深切感受到了馬幫文化的精神內涵,也實踐了生態旅游的環保和教育功能。例如,整個徒步路線延伸至劍川老君山和石寶山,深入鄉村地區的自然生態和村落田園環境中,在徒步過程中,馬鍋頭、馬四爺向旅游者介紹老君山和石寶山的生態和文化價值,并潛移默化地倡導低碳的生活方式,是實行低碳生態旅游的一種推進方式,開創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綠色創新型新發展格局[9]。他們不僅重視馬幫文化旅游開發,還關注周邊生態環境保護,促使人與自然生態和諧統一的理念深入人心。
(五)鄉村組織振興效應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必要保障。要實現有效的組織振興,就要在培養以黨組織書記為引領的優秀基層黨組織基礎上,鼓勵村民參與,力圖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多元化有效新型鄉村治理體系。劍川兩家私人馬幫博物館在建設發展過程中,通過向村民購買農產品、租村民的地、吸收村民參與接待服務游客等方式,為村民提供了一定的經濟收益,進而得到了愈來愈多村民的支持。
兩家博物館所在社區的鄉黨組織也逐步重視博物館在社區振興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并為其提供了積極支持,如鼓勵并協助馬鍋頭獲得文化和旅游部組織的“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在土地流轉和小額貸款方面給予兩家博物館負責人有效地支持;在馬幫古道和文化遺址保護方面形成強有力的合力;推薦兩位負責人參與縣里舉辦的各項鄉村旅游和研學旅游的培訓,等等。目前,兩家博物館所在的社區已經初步構建起以鄉黨委領導班子為引領、兩家博物館負責人為開發主體、村落部分村民積極參與、其他村民支持的內生性組織。該組織不僅動員了村落居民參與村落內生性發展,而且推動廣大村民積極參與到保護村落傳統生計文化和馬幫古道文化、挖掘村落紅色精神和文化、建設最美鄉村、講好村落發展故事的行動中。馬鍋頭和馬四爺還在鄉黨組織的宣傳引導下,積極參與學子圓夢高考等助學和送溫暖活動,助力了社區治理的有效和有序開展。
劍川兩家私人博物館都以馬幫歷史遺存參觀和歷史文化講解為核心產品,并拓展出了與古道騎馬、徒步、農耕鄉愁、民間工藝、民間節日、傳統美食、村落習俗生活等結合的產品和線路體系。在產品開發和運營的過程中,兩家博物館堅持以地方特色歷史文化和生活作為主要資源基礎,以家庭成員和親戚為主要參與人,強調歷史文化遺跡保護,積極爭取外來資本的支持,并以自己看得見的直觀發展效應帶動了村落居民逐步參與,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人、資源、村落組織、生態環境和文化的內生性發展之路。在此過程中,村民看到了依靠自己傳統生活和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持續發展的可行性,也理解了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既是村落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自己美好生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為村落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5個層面的振興發展提供了積極的動力和有效的路徑。
目前,旅游業正在快速復蘇,馬鍋頭和馬四爺的馬幫文化博物館旅游產業也在不斷拓展和豐富,其建設發展歷程及其影響效應,給民族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帶來了積極啟發。首先,鄉村振興是一個需要持續完善的本土化發展過程,需要內生性人才參與、產業支持、組織保障等多要素協調。其次,要重視挖掘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并持續推進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有效統一,滿足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需求。再次,生態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要重視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才能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建設主客共享的宜居鄉村。最后,要不斷推進鄉村組織的結構優化與治理能力提升。要堅持黨和國家的領導,建設服務人民、奉獻鄉村的基層組織,進而實現共同富裕。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18-09-26)[2023-03-03].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 content_5325534.htm.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EB/OL](2022-01-20)[2023-03-03].http:// www.gov.cn/xinwen/2022-01/20/content_5669507.htm.
[3] 譚俊峰.鄉村旅游助推鄉村振興路徑[J].社會科學家,2021(3):58-63.
[4] 魏丹,張目杰,梅林.新鄉賢參與鄉村產業振興的理論邏輯及耦合機制[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3):72-80.
[5] 龍井然,杜姍姍,張景秋.文旅融合導向下的鄉村振興發展機制與模式[J].經濟地理,2021(7):222-230.
[6] 范建華,秦會朵.關于鄉村文化振興的若干思考[J].思想戰線,2019(4):86-96.
[7]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67.
[8] 朱珈瑩,張克榮.少數民族地區生態旅游扶貧與鄉村振興實現路徑[J].社會科學家,2020(10):59-64.
[9] 鄭長德,張玉榮.民族地區融入新發展格局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8):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