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小學;心理輔導方法;適配性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3)17-0069-03
【作者簡介】王天文,南京市玄武高級中學(南京,210018)教師,正高級教師,南京市玄武區兼職心理健康教研員,江蘇省特級教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咨詢注冊系統督導師。
自2015年教育部發布《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指南》后,我國中小學校園內開展的心理咨詢就常被稱為“心理輔導”。在中小學個體心理輔導中,心理健康教師基于自己的專業勝任力,根據不同來訪學生的具體需要選擇性地運用相應的理論流派和輔導技術。這種“選擇性地運用”就是通常所說的“適配性”方法。心理輔導技術是較為恒定的,方法是對技術的運用,因此方法較之技術而言擁有更多的變化、彈性、獨特性和靈活性。這就要求我們對方法選擇的適配性進行探索,以提升中小學心理輔導的效能。
本期3位來訪者分別是有著人際關系困擾的五年級女生小雅、有著考試焦慮的七年級女生小木和高三男生大志。雖然他們的困擾內容各不相同,但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焦慮情緒。3位心理健康教師分別從自己的受訓背景和擅長的理論流派出發,對來訪學生的心理困擾的起因和行為表現進行個案概念化,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性地運用了認知行為治療、表達性藝術治療和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等理論和技術,有機組合形成了有效能、有針對性的個體心理輔導方法。本文基于中小學心理輔導現狀,結合3個案例探尋中小學個體心理輔導方法的適配性要素。
一、中小學心理輔導方法的常見類型
縱觀目前我國中小學個體心理輔導的實際工作,以流派為理論基礎、以技術為載體形成的常用方法有3類,具體如下。
1.經典理論指導法
這是一種依據經典流派技術開展學生心理輔導的方法。由于當前中小學心理輔導多為短程干預,且重視家校共育,因而認知行為、家庭治療和焦點解決等理論流派被越來越多的教師選用。如心理健康教師對大志采用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技術幫助他尋找例外,發現自身的力量和優勢,重拾自信,緩解高考前的焦慮情緒;而對小雅則使用認知行為療法,調整僵化、片面的認知后開展針對性的行為訓練,幫助她減輕人際關系困擾。但是,何時運用“尋找例外”、開展“行為訓練”才能更好地發揮效能,則需要心理健康教師進行敏銳的判斷。因而,經典理論指導法對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性要求較高。心理健康教師只有進行過正規且系統的學習后,才能形成對適配方法選擇的敏銳度。
2.物質設備支持法
該方法以某些特定物質材料、設備為載體,助力個體內在的認知、情緒外化,以觸發自我覺知、明確問題的根源,提升自我調適能力。沙盤是中小學心理輔導室中普及性較廣的設備之一,此外音樂放松椅和智能生物反饋儀等設備也較為常見。近年來,除了繪畫用的彩色紙筆用品之外,玩偶、心理卡牌等用于象征的物品也成為心理輔導室的常備材料。面對因考試焦慮而尋求輔導的七年級女生小木,心理健康教師采用了極具外化效能又能直達內心的沙盤和繪畫治療等表達性藝術治療技術,并以此作為心理輔導的支撐性方法。物質設備支持法通常適用于各個年齡群體的來訪者,對于中小學生的壓力釋放具有較好的作用,且對心理健康教師而言易于上手,是開展心理輔導的有力工具。
3.系統資源協同法
中小學生屬于未成年人,在遵守心理輔導倫理的前提下,常常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協同支持,尤其是遇到心理危機,或者需要轉介醫學診斷的學生。3個案例都注重對來訪學生的家庭情況進行資料收集,以便于對來訪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進行深入分析。其中,小木的心理健康教師在征得同意后還與她的父母進行了直接溝通;而小雅的心理健康教師充分運用班級人際關系,在認知調適后及時開展行為訓練。系統資源協同法要求心理健康教師不僅要具備對來訪學生開展心理輔導的能力,還應具備對來訪學生家庭開展心理教育的能力。許多擅長家庭治療的心理健康教師會直接邀請整個家庭參與輔導,這往往比單獨開展家庭教育效果更佳,但這也對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未經專業訓練就貿然開展家庭治療,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二、中小學心理輔導方法的適配性選擇路徑
在理論指導和技術穩定的前提下,具體心理輔導方法的使用具有靈活性。選擇哪些技術手段提升心理輔導的效能也是有“徑”可循的。在中小學心理輔導方法的選擇上,我們一般可結合心理問題性質、咨訪雙方特點和專用設備配置三方面進行考量。
1.心理問題的性質
主要評估學生心理問題的類型和程度。如果需要轉介醫院診斷的,則采用醫教協同的工作方法;如果是危機干預,則需要啟動學校預案,這些都需要各方資源協同完成。經過評估,屬于學校心理輔導范圍的,在方法選擇上還需要結合咨訪雙方特點和專用設備配置等進行綜合考量。
2.咨訪雙方的特點
這里從來訪學生和心理健康教師兩個角度探究適配性的多重維度。
首先,需要考量來訪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特點及心理狀況、問題類型、支持環境(家庭、同伴、教師)等因素。如面對高三學生大志目標明確、動機強的特點,心理健康教師決定采用焦點解決短期治療。由于中小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人生經驗不足,他們的心理問題常與固化、單一、偏激的認知相聯系,因此心理健康教師在輔導時經常依托合理情緒療法調整學生的認知,用榜樣示范、系統脫敏法等行為訓練方式為學生賦能。再如,在五年級女生小雅的咨詢中,心理健康教師發現小雅的主動求助意愿較強,而僵化、偏激的認知是調整她心理困擾的關鍵點,在家庭支持環境不足的前提下,努力營造良好的咨訪關系,以角色扮演為載體,先調整認知再采用榜樣示范、強化等技術,幫助小雅掌握溝通技巧,獲得良好的輔導效果。
其次,需要考量心理健康教師本人的個性特點、是否存在多重關系等倫理因素,以及與勝任力相關的因素,諸如受訓背景、擅長的理論流派和咨詢技術等。如同樣是面對考試焦慮的來訪者,小木的心理健康教師根據自己的專長,借助沙盤幫助小木看到焦慮背后的原因,大志的心理健康教師則采用焦點解決短期治療幫助大志尋找例外,重獲自信。而對于一個有認知行為治療受訓背景的心理健康教師,通常會采用認知調整和系統脫敏等技術開展輔導。因此,面對同樣的來訪者,不同的心理健康教師會根據自身專長選取不同方法開展心理輔導。
3.專用設備的配置
中小學心理輔導專用硬件設備可以有效地提升輔導效能。在中小學校,沙盤游戲、繪畫作為輔導方法變得越來越普遍,這有助于彌補學生心理輔導時語言表達和情感表達的不足,有利于啟動自我覺察。這些專用設備與材料的參與,需要心理健康教師有足夠的專業勝任力。小木的心理健康教師在接受過相關專業培訓的基礎上,借助沙盤設備,輔助繪畫技術,為小木營造“自由和受保護”的空間,以“非言語的支持”幫助小木看到焦慮背后的原因。繪畫材料、沙盤等設備具有評估、游戲、訓練和治療等功能,但如果心理健康教師缺少專業培訓,那么只能使用游戲功能,而無法發揮其他功能。
綜上所述,學校個體心理輔導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幫助形式,這常常體現在“一生一方”上。我們不能只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心理困擾,并僵化地使用理論及技術,即使面對存在同樣心理困擾的學生,考慮到成長環境和個性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也應采用不同的心理輔導方法,這是個體心理輔導發揮作用的關鍵。心理健康教師在選擇輔導方法之前,首先要注重建立信任、尊重的咨訪關系;其次要細致地收集相關資料,對學生的心理困擾進行精準的個案概念化;再次要與來訪學生共同商定輔導目標,并介紹可能使用的輔導方法;最后,在輔導過程中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適時調整輔導方法。
責任編輯:包俊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