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榮,趙慧杰,陳 凱
(1.開封市人民醫院 河南開封475000;2.河南大學慢性病風險評價研究所)
糖尿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主要特征為血糖持續升高,可導致人體代謝紊亂,并伴隨免疫功能、內分泌系統異常,與心血管疾病、腫瘤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1]。糖尿病腎病(DKD)是糖尿病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其早期臨床表現為持續微量蛋白尿,隨之出現水腫、低蛋白血癥等,具有反復性[2]。DKD發病機制較復雜,與遺傳、血流動力學、氧化應激等多因素相關,隨著病情進展可導致腎功能衰退、高血脂、視力、聽力退化及尿毒癥等,從而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有研究顯示,對DKD患者實施良好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患者控制血糖、減少并發癥發生;同時良好的自我護理行為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和生活質量[3]。但由于患者對疾病認知缺乏及對疾病進展過程了解偏差等原因,導致護理干預效果不佳,影響康復。連續動態血糖監測可實時反饋患者血糖水平,能提高患者自護能力,對患者血糖控制有積極作用[4]。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采用生動形象的圖文將疾病相關要點串聯,便于患者快速學習記憶疾病知識,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得以應用。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1日,我們對63例DKD患者實施連續動態血糖監測聯合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以期為臨床干預提供依據?,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126例DKD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成人糖尿病腎臟病臨床診斷的專家共識》中DKD診斷標準[5]者;②糖尿病病程>4年者;③年齡22~70歲者;④2型糖尿病者;⑤患者和(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者;②認知功能障礙或無法配合研究者;③惡性腫瘤者;④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⑤中途退出本研究者。將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3例。觀察組男31例(49.21%)、女32例(50.79%),年齡(56.87±5.84)歲;病程(5.71±1.33)年;Mogensen分期:Ⅰ期24例(38.10%),Ⅱ期26例(41.27%),Ⅲ期13例(20.63%);受教育程度:小學18例(28.57%),中學22例(34.92%),大專及以上23例(36.51%)。對照組男30例(47.62%)、女33例(52.38%),年齡(57.33±5.42)歲;病程(5.65±1.21)年;Mogensen分期:Ⅰ期22例(34.92%),Ⅱ期27例(42.86%),Ⅲ期14例(22.22%);受教育程度:小學17例(26.98%),中學25例(39.68%),大專及以上21例(33.34%)。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囑患者遵醫囑用藥、注意飲食及適量運動等,其中健康教育內容包括DKD病因、治療方式及其他注意事項等。干預6個月。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連續動態血糖監測聯合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干預,具體內容如下。在研究開始前,參與研究的護士需接受連續動態血糖監測聯合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干預培訓,培訓時間為3個月。培訓結束由課題組長考核合格后上崗;干預開始后,課題組長每月不定期抽查護士干預方案執行情況,每個月底進行小組會議反饋干預方案執行情況。①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a.健康教育小組。選取1名思維導圖干預方式經驗豐富的護士作為組長及4名責任護士,其中護士均具有3年以上腎病風濕科工作經驗。b.制訂思維導圖。利用Mindmanager思維導圖軟件繪制思維導圖。依據《糖尿病腎病指南》[6]及《中西醫結合糖尿病診療標準(草案)》[7]中相關內容,以“糖尿病腎病”為關鍵詞,1級分支為糖尿病及并發癥、DKD治療方式、DKD護理及DKD預防模塊;2級分支為糖尿病及并發癥擴散出疾病類型、并發癥表現等,DKD治療方式擴散出常規治療、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等,糖尿病護理則擴散出不同患者護理要點、血糖監測時間、控制飲食、日常護理等。c.思維導圖干預。護理人員通過健康教育、微信或者電話等方式開展健康教育,干預第1~2個月,護理人員通過宣傳手冊或微信方式將思維導圖傳送給患者,并對思維導圖每個分支進行詳細講解,若患者提出問題,護理人員需耐心解決,確保患者產生較好的學習效果;講解結束后,護理人員與患者進行訪談,聽取患者對思維導圖的意見并作出相應調整;同時依據訪談內容評估患者情緒以及需求,針對患者情況制訂個性化護理方案,并結合思維導圖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作息時間、飲食習慣等。干預第3~4個月即患者入院治療時,護理人員通過思維導圖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并解答患者出現的問題,并囑其依據制訂的護理方案執行;護理人員在此期間依據思維導圖通過微信或電話的形式進行健康教育,每周2~3次。干預第5~6個月,患者依舊按照制訂的飲食、作息、運動計劃執行,護理人員進行上門隨訪,評估患者疾病情況,依據患者情況并結合思維導圖調整護理方案,鼓勵患者及家屬參與方案調整中;再次向患者及家屬講解思維導圖重點注意事項,鞏固患者記憶,增強自我護理能力,減少并發癥發生。②連續動態血糖監測:在初次就診時,護理人員指導患者與家屬使用OGM-161型血糖血酮測試儀監測血糖;護理人員囑患者和(或)家屬每周五早晨監測血糖,將監測結果通過血糖儀傳送至手機,并通過微信平臺反饋給護理人員;護理人員按時觀察患者血糖水平變化,若血糖出現異常起伏,通過微信或電話通知患者,囑其注意飲食、調整用藥或告知返院檢查治療。干預6個月。
1.3 觀察指標 分配2名責任護士負責收集量表,護理人員每日校對護理資料,保證記錄完整性;當場檢查患者填寫量表情況,若有缺漏及時補充,保證問卷完整。①血糖水平:于干預前(入院時)、干預6個月后,采用血糖檢測儀監測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②自我護理能力:于干預前(入院時)、干預6個月后,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評估兩組自我護理能力,包括自我責任感、自我概念、自護技能、知識掌握4個維度,總分 0~172分,分值越高表示自我護理能力越強。該量表預調查Cronbach′s α為0.78。③自我負擔:于干預前(入院時)、干預6個月后,采用自我感受負擔量表(SPBS)評估兩組自我負擔,包括身體負擔、情感負擔、經濟負擔3個維度,共10個條目,分值越高表示自我感受負擔越重。該量表預調查Cronbach′s α為0.83。④生活質量:于干預前(入院時)、干預6個月后,采用糖尿病生存質量特異性量表(DSQL)評估兩組生活質量,包括生理功能、心理、社會關系3個維度,總分5~135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該量表預調查Cronbach′s α為0.88。

2.1 兩組干預前后FPG、2 hPG、HbA1c水平比較 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 見表2。

表1 兩組干預前后FPG、2 hPG、HbA1c水平比較

表2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SPBS評分比較 見表3。
2.4 兩組干預前后DSQL評分比較 見表4。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PBS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干預前后DSQL評分比較(分,
DKD作為糖尿病患者嚴重的并發癥,其治療復雜、病程長、病情反復等,同時因日常體力受限、生活壓力較大,患者易產生負性情緒,對治療不利。有研究顯示,DKD患者堅持規范用藥及自我護理管理可有效維持血糖水平[8]。但患者由于對疾病認知不全、自我護理意識較差、未按醫囑用藥等因素,導致血糖波動幅度較大,不利于疾病控制。有研究證實,監測并控制DKD患者血糖,可降低低血糖等并發癥發生率[9]。思維導圖方式通過將疾病各方面聯系起來,以圖像方式呈現,有助于患者學習記憶,以便加以運用[10]。
常規護理干預主要側重于疾病護理,對患者心理、精神及自我護理能力等方面缺乏重視,直接導致病情反復或加重等;此外,常規護理干預依據治療需求對患者飲食、運動計劃進行指導,缺乏對不同患者的針對性,無法較好控制血糖[11]。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以DKD為中心,發散出多層次、多維度的知識點,包括糖尿病及并發癥定義、治療、護理及預防等,包括每個分支要點如治療方式的具體介紹、護理干預的具體事項及意義等,提高患者對DKD的了解程度及自我護理能力[12]。連續動態血糖監測可將患者血糖數據上傳至網絡,以便護理人員監測血糖水平變化情況,并依據患者血糖情況調整護理計劃,可提高患者自護能力,對血糖控制起積極作用[13]。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FPG、2 hPG、HbA1c水平均低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1);干預后,兩組ESCA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對DKD患者采用連續動態血糖監測聯合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可更好地控制血糖,同時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優于常規護理干預。此外,本研究結果發現,干預后,兩組SPBS、DSQL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1)。提示連續動態血糖監測聯合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可減輕患者負擔,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分析原因: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將原本種類繁雜、枯燥的知識點通過圖像展現,每個知識點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將復雜、無序的過程整理為簡潔明了的圖像,有助于患者加深記憶,提高患者知識水平,從而提高自我護理能力[14]。
綜上所述,對DKD患者實施連續動態血糖監測聯合思維導圖式健康教育,能夠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升自我護理能力和生活質量,從而減輕自我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