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露,王曉玲*,李娜娜,張 鵬
(1.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河南鄭州450052;2.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癲癇是嚴重危害兒童身體健康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具有長期、反復、積累等特征,發病時臨床表現為意識喪失、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等,由于家庭、社會、學校等對該病存在偏見,患病兒童常受到周圍人的排斥與嘲笑,導致部分患兒出現病恥感[1]。該病目前尚無確切的根治方案,長期給藥雖可有效控制患兒癥狀,但病情反復帶來的焦慮、抑郁負性情緒,嚴重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及心理健康,不利于疾病治療,因此,在治療的過程中對患兒的心理護理必不可少[2]。動機性訪談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幫助其探討并解決心理矛盾,從而引導患者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問題,并思考解決方法的一種心理干預方法,臨床上被廣泛應用于各類疾病的輔助治療中[3]。本研究將動機性訪談干預應用于癲癇患兒的疾病診療中,以期為疾病的治療提供支持?,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9月1日~2022年9月30日收治的100例癲癇患兒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依據第九屆全國小兒神經學術會議紀要中癲癇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6~13歲者;②診斷結果符合上述標準者;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治療依從性差者;②伴有嚴重肝、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③合并其他精神性疾病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6~13歲(9.16±3.22)歲;病程1個月~2年,平均(6.71±4.12)年。對照組男26例、女24例,年齡6~12(9.34±2.98)歲;病程2個月~2年,平均(6.53±3.66)年。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藥物治療[4]及護理。護理包括發放癲癇知識手冊、健康教育(疾病常識、病癥識別及應對措施)、合理飲食及用藥指導、發作時間的安全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動機性訪談干預,具體措施如下[5]。成立動機性訪談干預小組,組內設經驗豐富的醫生、責任護士及心理訪談護士各1名,每位成員均接受癲癇病、動機性訪談相關知識、技能培訓,各成員分工明確,分步實施護理計劃。階段1(了解患兒的前意向階段):醫生通過病情診斷,初步了解病情,責任護士根據醫生建議的用藥及護理方案采取護理措施。心理訪談護士鼓勵患兒思考和討論患兒行為,詢問患兒的患病經歷及對癥狀的主觀感受,耐心聽取其傾訴,鼓勵患兒更加開放地探討自身問題,如“你認為疾病對你的生活及學習產生的困擾是什么?你的哪些行為令你擔心?通過治療你希望達到什么樣的效果?你認為你可以為此做些什么?”通過這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患兒向積極方面思考,提高患兒自我效能。階段2(引導患兒改變的意向階段):鼓勵患兒積極配合醫生診療,按時用藥,合理飲食,幫助評價其對治療疾病做出的各種選擇,對正確的行為給予肯定,不恰當或非理智行為運用癲癇病相關知識耐心開導,打消其康復過程中的顧慮,鼓勵患兒向自己提問,如“你對治療有信心嗎?你擔心的問題可以克服嗎?你嘗試過什么方法去輔助治療,效果如何?”通過引導患兒探討其行為的合理性改變患兒的意向。階段3(制訂行為改變計劃):首先確定可實現目標,接著為實現這個目標制訂可行性方案,最后由患兒確定該方案是否自愿執行,達成共識后詳細記錄該方案,制訂階段性獎懲措施。通過確定目標,提高患兒戰勝疾病的信心。在執行方案期間責任護士及心理訪談護士每周固定電話聯系患兒,通過了解方案實施情況,給予改進建議,不斷激勵患兒突破自我。階段4(肯定患兒的改變):通過階段性干預,肯定患兒取得的成績,鼓勵其訴說困難和挫折,強調其堅持履行計劃的能力,強化“信念”意識,幫助患兒鞏固改變的意向,樹立堅強的信心和希望。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依從性:干預6周后,根據依從性量表評估,完全依從:完全遵循醫囑按時定量服藥,根據醫生建議合理飲食作息;部分依從:基本遵循醫囑,需家長監督,偶爾又不規范行為;不依從:不按照醫囑規定用藥,擅自停藥[6]。總依從=完全依從+部分依從,計算依從率。②病恥感:采用病恥感量表(ISMI)[7]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病恥感,共29個條目,采用1~4分評分法,分值越高表示病恥感越強。③自尊心:采用自尊量表(SES)[8]評估兩組干預前后自尊心,該量表共14個條目,每個條目設4個選項,分別賦分1~4分,總分56分,評分>20分代表自尊心水平正常,分值越高表明自尊心越強。④負性情緒: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9]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緒。SAS共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總分80分,評分>50分為焦慮,分值越高表示焦慮情緒越嚴重。SDS共20個條目,采用4級評分法,總分80分,評分>53分為抑郁,分值越低表示狀態越好。⑤生活質量:依據中文版癲癇病患兒生活質量評定量表(QOLIE-31)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分別從發作擔憂、情緒狀況、認知功能、社會功能、總體健康5個方面評估,分數越高表示患兒社會生活質量越高。

2.1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依從性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SE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SE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前后ISMI評分比較 見表4。
2.5 兩組干預前后QOLIE-31評分比較 見表5。

表4 兩組干預前后ISMI評分比較(分,

表5 兩組干預前后QOLIE-31評分比較(分,
癲癇是兒童時期常見的慢性精神類疾病,常于2~14歲發作,治療周期較長且易反復,通常采用藥物治療降低病發率,但因患兒年齡較小,智力水平和身體承受能力較低,加之患病時常伴隨行為異常,周圍人對疾病存在的偏見等易導致患兒產生病恥感,嚴重影響疾病治療[10]。常規護理在幫助患兒正常接受治療方面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患兒對疾病理解有限,護理人員對患兒的心理及疾病注意事項關心不到位等原因,不能有效調動患兒參與治療的積極性,因而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動機性訪談干預主張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引導患者思考和討論其行為,探索并解決其內心矛盾,進而引發其行及意識改變[11]。臨床上動機性訪談護理已被廣泛應用于慢性疾病的管理,如疼痛控制、糖尿病治療、心臟康復、預防HIV等領域,在規范患者合理飲食和運動、提高治療依從性、降低危險行為等方面取得一定效果[12]。本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干預6周后,觀察組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觀察組ISMI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SES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證實動機性訪談干預效果顯著。青少年對疾病多存在認識不足的情況,且易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對疾病產生排斥感和羞恥感,使自尊心受挫。而動機性訪談干預屬于目的性心理干預,在具體實施中,首先,通過成立一對一護理團隊,強化動機性訪談干預技巧,提高整體護理質量;其次,充分挖掘患兒的心理活動,了解困擾患兒行為的主要思想癥結,運用一系列自我提問的方式時患兒明確思想矛盾,動搖其不正確的前意識;第三,通過鼓勵患兒制訂合理的改變計劃,提高患兒的治療依從性,在治療的過程中通過協助患兒合理評價其行為,引導患兒思考做了什么,為什么這樣做,有哪些不足,如何改善等提高患兒參與的積極性;最后,肯定患兒的付出和改變,幫助患兒樹立信心和希望,并將其當作信念堅持下去,不斷鞏固其正確的行為意識。故而通過一系列啟發式詢問及干預,引導患兒認識自己的心理矛盾,及時糾正患兒對疾病的錯誤認識,進而降低疾病帶來的羞恥感,并通過鼓勵患兒勇于面對自身疾病,配合醫生治療,樹立患兒對抗疾病的信心,進而提高治療依從性。
由于長期用藥及周圍人區別對待,癲癇患兒極易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嚴重影響治療效果[13]。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SAS及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QOLIE-31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這主要是因為醫護人員以患兒為中心從多層面進行開導,消除其負性情緒,鼓勵患兒制訂合理的意向改變計劃,幫助患兒糾正了錯誤的治療態度,在回訪監督患兒治療依從性的同時,使患兒感受來自醫護人員的關懷和幫助,長期堅持配合治療,提高其治療效果,進而改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