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軍,劉 艷,劉京華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山東大學護理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中心 山東濟南250012)
兒科門診患兒由于受到其年齡限制而導致其表達能力較弱、情緒易波動、認知能力有限等,加之門診環境較為嘈雜,患兒容易出現抗拒、恐懼甚至哭鬧等情況,嚴重影響醫護人員為其診治,尤其是在輸液、注射過程中更易出現建立靜脈通路失敗、輸液針脫落等情況[1]。此時,家長的看管、安撫作用顯得尤為重要[2],需要護士與家長進行充分溝通交流,既可使醫護人員準確地了解患兒病情、性格特點,又可使家長了解診療過程,與醫護人員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從而提升兒科門診護理效果。兒科門診輸液室是對兒科門診患兒進行輸液治療的重要窗口,代表著醫院整體醫療質量并相較于其他科室具有更高的日常護理難度[3],往往會出現患兒哭鬧、家長意見大、安全隱患多等情況,因此采取一種高效、安全、多層面的護理措施尤為重要[4]。本文探究優質護理模式應用于兒科門診輸液患兒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20年11月1日~2022年3月31日于山東省某三甲醫院兒科門診行輸液治療的30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兒年齡20 d~14歲;②至少有1名家長陪護;③患兒初次于我院兒科門診輸液治療。排除標準:①患兒意識不清;②家長拒絕接受健康教育等護理措施;③家長出現焦慮、抑郁狀態或有哭泣、無端指責醫護人員現象;④家長情緒激動不能進行有效溝通交流;⑤家長為醫護工作者、法律相關從業者、記者等。將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50例。對照組患兒男84例、女66例,年齡:<3歲80例、3~7歲41例、>7歲29例;每年輸液次數:≥1次101例,2次40例,>2次9例。對照組家長父母62名,祖輩72名,其他16名;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88名,中學34名,大學及以上28名。實驗組患兒男95例、女55例,年齡:<3歲74例、3~7歲51例、>7歲25例;每年輸液次數:≥1次102例,2次37例,>2次11例。對照組家長父母51名,祖輩82名,其他17名;受教育程度:小學及以下92名,中學31名,大學及以上27名。兩組患兒及家長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①核對患兒一般信息、疾病情況、一般生命狀態,給予患兒佩戴腕帶,告知家長腕帶作用并囑其看管患兒勿將腕帶丟失。②向家長教育疫情防控規定,正確佩戴口罩,盡量避免與陌生家長的談話交流。③囑家長妥善看管患兒,避免患兒因躁動等出現輸液針脫落等,并于輸液過程中密切關注患兒一般狀況,如有特殊情況及時告知醫護人員。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優質護理模式。①腕帶護理:通過教育展板、提示語、教育視頻等向家長講解腕帶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并通過卡通圖案、現場展示等方式向年齡稍大的患兒講解佩戴腕帶過程中的注意事項,最大限度減少腕帶脫落、損傷等情況的發生,糾正家長錯誤觀念。②心理護理:觀察患兒及家長的心理狀態,對焦慮、緊張較嚴重的患兒于建立靜脈通路前給予精心疏導,使患兒緩解對醫護人員及周圍環境的恐懼感。對家長需注意教育語氣、態度等,充分理解家長此時焦灼的心情與身體的疲憊,提升家長對醫護人員的認可度。③疾病教育:由于門診輸液室中的患兒疾病類型多樣,且多存在咳嗽、發熱等患兒,易引起家長的焦慮與緊張,應對其進行耐心講解自身疾病,告知其患兒疾病情況,避免因家長的誤解而造成不必要的焦慮、緊張情緒。④環境護理:引導患兒及家長選擇合適的輸液體位,合理安排各類疾病患兒保持一定距離,避免因患兒或家長因個人喜好而造成患兒過度集中于某一處。根據患兒身高為其保留一定的座椅空間,避免因患兒擁擠而造成不必要的沖突。囑家長適當調低手機音量或為患兒佩戴耳機,避免患兒在瀏覽網絡視頻時對周邊人造成影響,并告知家長盡量不要瀏覽手機,避免因注意力過度集中于手機而導致忽略輸液進度造成回血等情況。⑤巡視護理:加強輸液室護士巡視力度,密切關注患兒一般狀態、輸液進度,對液體剩余較少者及時提醒其關注輸液進度,對較為困乏的患兒可給予毛毯等避免著涼,做好溫濕度控制及保暖措施。
1.3 觀察指標 護理后對兩組家長進行健康知識測評,采用簡單的問卷以問答形式記錄家長答案并對正確率進行統計;比較家長護理滿意程度;評估兩組患兒依從率與配合度。

2.1 兩組家長健康知識掌握情況與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1。
2.2 兩組患兒依從率與配合度比較 見表2。

表1 兩組家長健康知識掌握情況與護理滿意度比較[名(%)]

表2 兩組患兒依從率與配合度比較[例(%)]
兒科門診輸液室是患兒接受治療的重要科室,主要負責患兒的配藥、輸液等工作[5]。患兒常病情多種多樣且治療方案較復雜,輸液室護士不僅要負責仔細核對患兒信息、觀察輸液進度隨時準備換藥等工作,還要時刻關注患兒的一般狀況變化、緩解患兒焦慮和恐懼等情緒、與家長溝通并消除其不良情緒等,故兒科輸液門診不僅是醫院內的前線陣地之一,更是醫院醫療質量的重要體現者,因此,給予兒科門診輸液室患兒優質有效的護理措施十分重要[6]。隨著近年來兒科不斷發展,兒科門診水平有了顯著提升,并隨著兒童健康安全關注度不斷提升的趨勢下,三甲醫院兒科門診往往需要接診大量患兒,大部分患兒的疾病治療措施為輸液室輸液,增加了輸液室的工作壓力[7]。在兒科門診輸液室由于患兒年齡小、認知能力差等導致患兒哭鬧造成環境嘈雜、大部分患兒與家長焦慮不安,同時因人員流動量大,易造成不良護患關系、護理不到位、護理措施不具有針對性、護理措施涉及面窄等情況[8]。優質護理措施將腕帶護理、心理護理、疾病教育、環境護理、巡視護理等護理措施優質集中一體,將人文護理與針對性護理融合,有序進行各項護理工作,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護理效率[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實驗組家長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優于對照組(P<0.01),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1),證明優質護理措施通過腕帶護理、心理護理、疾病教育可有效優化護患溝通方式提高溝通效果,使家長熟悉并掌握疾病相關知識,理解護理工作中的困難與常見突發事件,在家長提高自身知識掌握程度及理解力的同時輔助護士更好地完成患兒治療護理工作,提高家長對護理工作的整體滿意度,與相關研究結果相符[11]。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實驗組患兒依從性、配合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證明優質護理措施中護士通過加強環境護理與巡視力度,可更加及時發現患兒一般狀況的變化,增加與患兒溝通交流的頻率,使其減輕對護士的恐懼感,降低輸液過程中的不適感,提高患兒對輸液治療、護士工作的認可程度,避免患兒躁動不安,進而提高患兒治療依從性與配合度,與相關研究相符[12-13]。優質護理措施是一種以患兒為中心的高效、全面的護理措施,圍繞患兒疾病特點、心理與生理特征、家長情緒特點等方面在診療過程中給予他們提供優質護理工作,護士與家長增加交流,主動發現并及時解決問題,避免以往出現問題由家長尋找護士的情況,從而增加了患兒及家長對護士的信任感,提高其對護士的尊重程度,有效改善醫療環境和護患和諧度[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