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寒寒,邵 穎,許芳芳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 江蘇徐州221000)
肺癌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起源于氣管、支氣管黏膜或腺體。據臨床調查顯示,腺癌的發病率約占50%,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其心理陰影[1]。目前,臨床上主要采取化療治療方案,通過口服、注射化學治療藥物等方式殺滅癌細胞,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但經長期化療所引起的多種不良反應會影響其治療效果,使患者產生焦慮、煩躁等負性情緒,嚴重者甚至喪失生存的希望[2]。因此,在化療期間加強不良反應的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并強化對患者的心理護理,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面對治療,坦然接受疾病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對后續的治療有著顯著作用[3]。但臨床上對肺癌化療后不良反應行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的研究較少。2019年5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我們對40例肺癌化療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例肺癌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斷指南(2019版)》[4]中肺癌臨床診斷標準者;②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同意試驗;③無認知障礙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如肝癌;②合并其他器官嚴重性疾病者;③不配合透析或透析禁忌者;④精神疾病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9例、女11例,年齡51~79(64.63±4.32)歲;病程(7.99±2.11)個月。觀察組男30例、女10例,年齡52~80(65.36±4.12)歲;病程(8.74±1.7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化療前,評估患者有無口腔潰瘍、牙周炎等,并積極預防感染。醫護人員與患者及家屬進行詳細溝通,告知化療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項;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定期檢測血常規,了解白細胞、血小板下降的情況及其他異常情況;加強患者的飲食護理,在化療期間,給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飲食,并加強營養,多食用高蛋白、高纖維的食物;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病程進展,給予適當的心理疏導,幫助患者正確認知化療,樹立起恢復健康的信心。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行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由本院醫護人員針對患者肺癌化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總結分析,并制訂相應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方案,具體內容如下。
1.2.2.1 健康教育 ①健康教育:護理人員以每次10 min、每2 d 1次的頻率結合肺癌等相關書籍為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相關知識(包含病因病癥、診療方法及預后康復措施),重點強調治療期間注意事項。并于教育結束后,鼓勵患者采取自身言語復述健康教育知識,針對掌握不佳者,再次給予強化健康教育。②體征護理:拔針時應在穿刺點處多加壓片刻,并囑患者抬高被注射的肢體,有利于化療藥物隨靜脈回流。保護靜脈,靜脈注射化療藥物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多巡視病房,隨時觀察靜脈輸注情況、藥物有無外滲,藥物注射完畢后,合理選擇靜脈,原則上選擇彈性好,粗、直的血管。護理人員要不斷提高穿刺水平,避免反復穿刺。應繼續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100~250 ml,以沖洗停留在靜脈血管壁上的藥物。拔針時應在針眼處多加壓片刻,并囑咐患者抬高被注射的肢體,有利于化療藥物隨靜脈回流。保護靜脈,化療前應為長期治療考慮,使用血管一般由遠端到近端,由背側向內側,左右臂交替使用,避免反復穿刺同一部位,因下肢靜脈易形成血栓,除上肢靜脈綜合征外,不宜采用下肢靜脈給藥。如靜脈注射部位刺痛、灼燒或水腫,則提示藥液外漏,患者應立即報告醫護人員,需停止用藥并更換注射部位。漏液部位冷敷,也可配合硫酸鎂濕敷直到癥狀消失,如靜脈炎發生后可行局部熱敷,按血管走行外涂松軟膏。③并發癥護理:a.惡心嘔吐。囑患者應盡量減輕思想顧慮,逐漸養成少量多餐、細嚼慢咽的飲食習慣。以清淡流質飲食為主,避免過熱、油膩的食物。增加餐后運動或相應的鍛煉措施,避免因腸胃消化不良造成嘔吐等不良反應。患者臥床時出現嘔吐,應側臥以防止嘔吐物誤吸氣管,嘔吐后漱口,醫護人員應注意嘔吐的量及性質,必要時留少量嘔吐物化驗檢查。b.腹瀉、腹痛。囑患者應保證良好的睡眠質量,以減少體力消耗和腸蠕動次數。且在治療期間需多飲水,口服補液鹽,以維持正常尿比重,注意攝入含鉀、鈉的食物。注重肛周皮膚的清潔,保持皮膚的完整性,定時使用溫水進行擦拭。護理人員通過書籍或短視頻的方式為患者詳細講解腹痛等并發癥發生機制和治療方法,確保患者能夠明確治療的意義及注意事項,間接性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
1.2.2.2 心理護理 ①醫護人員運用溫和的語言安慰患者,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和緊張感,減輕患者的恐懼心理,指導家屬給予其精神和生活上的支持,及時掌握患者的心理變化,做好患者心理疏導,醫護人員在面對患者時需真誠相待,時刻流露出對患者的關心、同情,使患者對醫護人員產生信任感。如患者出現異常情緒,及時給予輕度鎮靜,并在休息前給予地西泮、艾司唑侖等藥物輔助睡眠。保持病房環境的安靜,避免嘈雜。②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醫護人員應常與患者進行溝通,增近與患者的距離,并運用所學知識適當地解釋病情進展,通過談話去體會隱藏在患者語言中的情緒變化,及時采取有效的心理護理。
1.3 評價指標 ①癥狀: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5]評估兩組護理前后癥狀,選取軀體癥狀、人際關系及精神病性3個功能維度進行測評,評分越高表明癥狀越嚴重,量表的Cronbach′s α為0.862,信效度較好。②心理狀態:采用心理狀態剖面量表(POMS)[6]評估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包含5種情緒分量表,其中4個量表為負性情緒量表,分數越高代表心理狀態越差,分別為緊張、沮喪、憤怒及遲鈍。活力量表為正性情緒量表,分數越高代表心理狀態越好,量表的Cronbach′s α為0.874,信效度較好。③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7]評估兩組護理前后睡眠質量,分為睡眠時間、入睡時間、睡眠效率及睡眠質量4個分量表,每個量表以1~10分評定,總分為40分,分數越高代表睡眠質量越差,量表的Cronbach′s α為0.879,信效度較好。

2.1 兩組護理前后SCL-90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SCL-90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護理前后POMS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POM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護理前后PSQI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PSQI評分比較(分,
肺癌屬于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起源于肺內生長失控的異常細胞,侵入周圍正常組織,并形成腫瘤。現階段,臨床上采用化學藥物,通過全身治療達到消滅癌細胞的目的,從而抑制癌癥進一步擴散或發展,但經過長時間的治療,會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產生多種不良反應,且極大程度地增加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的滋生。因此,實施科學、有效的預后護理措施就顯得至關重要。許多學者研究指出,在化療期間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通過系統化的健康宣講,使患者能夠正確認知化療后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及護理措施,從根本上提升護理質量[8]。
焦慮可降低人體細胞免疫功能,繼而致使癌細胞加速擴散,并且負性情緒的壓抑與不表達是腫瘤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變量,即低水平的焦慮與高水平的防衛。據臨床調查顯示,長期的化療不僅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同時還會導致其治療依從性降低,影響后續治療效果,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緩解負性情緒,欒雪[9]研究顯示,患者經實施心理護理及健康教育干預后其SCL-90、POMS及PSQI評分均有所改善,醫護人員經研究后發現通過普及化療的相關知識,加強患者的心理指導,使其能夠正視疾病,幫助其樹立起恢復健康的信心。本研究中醫護人員充分認識到不同時期的患者有不同的自我護理需求,并盡力給予滿足,使其護理受到價值、信念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SCL-90、POM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P<0.01,P<0.05)。有研究發現,實施試驗的患者中,治療前患者的焦慮、抑郁評分均相對較高,通過觀察評分量表得出,大部分患者在治療前的緊張感及對疾病治療效果的抑郁感較為明顯。另外,通過焦慮、抑郁量表得分情況發現,多數患者由于對疾病的恐懼和對治療結果的不信任導致其情緒低落,無法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對后續的救護措施造成了嚴重影響,從飲食、健康宣講及康復訓練等全方位、系統化地實施綜合護理,從本源上解決問題,以加強護理效果,為后續的治療打下基礎[10]。
夜間機體內可產生一種褪黑素,具有抗氧化性,能夠避免體內氧化物對脫氧核糖核酸造成損傷,同時還可抑制雌激素的產生,減慢腫瘤細胞的生長速度。因此,良好的睡眠質量是治療癌癥的關鍵。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PSQI各維度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1)。睡眠質量可能受肺癌本身及其治療有關因素的影響,如放療及化療藥物本身的不良反應(胃腸道反應、乏力及腹瀉)及患者對化療過程的情緒反應等,因此控制或減輕癥狀是解決睡眠障礙的關鍵。而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減輕患者的痛苦,醫護人員通過加強對患者的健康知識宣講,使其能夠準確了解病因機理,同時在救護的過程中,注重患者的情緒變化,全方位、系統化地進行心理指導,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密切關注患者情緒變化,并給予輔助睡眠的藥物治療,患者的睡眠質量得到有效改善,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使治療效果得到提升[11]。
總之,通過實施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的心理狀態,改善其睡眠質量,降低其痛苦及家庭負擔,為后續臨床試驗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