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燕燕,劉 丹,田蓓蓓,王兆惠
(河南省人民醫院 河南省護理重點實驗室 鄭州大學人民醫院 河南鄭州450000)
間質性肺炎是一種彌散性肺間質纖維化疾病,患者多表現出活動性呼吸困難、低氧血癥、彌散功能下降等情況,雖然該種疾病的惡性特征不明顯,但若進展至肺動脈高壓、右心衰竭等,將影響其生命安全[1]。間質性肺炎在老年群體中更為常見,因該類疾病的病程漫長,患者大部分遷延不愈,需要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2]。呼吸功能訓練是改善患者肺活量、緩解其呼吸癥狀的關鍵,在間質性肺炎患者的護理中發揮重要作用[3]。認知行為干預通過對患者錯誤、消極的認知進行干預與糾正,與行為訓練相結合,明顯改善其認知與生活方式,但目前將認知行為干預應用在間質性肺炎患者中的研究稀少[4]。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對104例間質性肺炎患者進行對比分析,旨在通過探討認知行為干預聯合呼吸功能訓練的效果,為該疾病患者生存質量提高提供理論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采取前瞻性研究,將本院2020年12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104例間質性肺炎患者納入研究。納入標準:①符合間質性肺炎診斷標準者;②患者及家屬均知情。③無其他臟器功能異常者;④無惡性腫瘤疾病者;⑤無精神疾病、認知異常者;⑥無妊娠期女性。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呼吸系統疾病者;②伴有長期酗酒、吸煙史者;③合并傳染病者;④合并嚴重感染及發熱癥狀者。根據患者入院時間順序進行分組,將2020年12月1日~2021年11月30日收治的患者為對照組,2021年12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患者為觀察組。因院內干預時間為1個月,為避免組間沾染,研究小組預先設定:當入組病例收集資料的時間距離月末小于1個月后,停止本組病例的納入,即2021年12月(對照組)后不再納入新的病例,最終納入對照組51例,觀察組53例。對照組男36例、女15例,年齡43~73(62.47±7.25)歲;病程10~88(21.70±4.27)d。觀察組男37例、女16例,年齡45~71(62.53±7.33)歲;病程9~86(21.65±4.36)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的倫理審查標準。
1.2 方法 對照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呼吸功能訓練。①腹式呼吸:取半坐臥位,囑患者全身放松并將雙手放置在胸部,通過鼻子緩慢吸氣訓練,雙手位置不動,呼氣時感受腹部的手下降,每天進行訓練,每組>20次。②縮唇呼吸:取坐位或半坐臥位進行口閉式呼吸,鼻子呼吸時縮唇,培養慢呼吸習慣,3次/d,每次>8 min,增加潮氣量。③阻力呼吸訓練:使用吹氣球方式進行呼吸訓練,3次/d,增加其肺活量。④其他訓練:指導患者進行有效呼吸功能鍛煉,包括進行適當運動,調整患者呼吸頻率。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認知行為干預。①認知行為評估:醫護人員判斷患者初步能力,分析不同年齡、受教育程度等患者對間質性肺炎疾病了解程度與正確實施護理措施的認知程度。②認知重建:調整患者思維、態度等原有認知,糾正錯誤認知,重建認知系統。建立患者個人檔案并依據評估結果劃分類別,改變其不良思維及行為,定時提問患者,通過趣味問答、視頻播放等方式進行教育,確保患者相關認知正確。③行為重建:在認知重建基礎上矯正患者操作技能。由醫護人員進行監督,使用積分制手段,對患者積極用藥、安靜休息等正確行為進行加分,對不配合者進行減分,鼓勵患者采取健康行為,改正錯誤操作。④家屬干預:重視家屬對患者疾病認知及行為的影響,鼓勵家屬參與其中,正確對待患者因疾病出現的負性情緒,加強理解與溝通,提升患者配合度。兩組均連續干預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肺功能指標:干預前后使用日本GOULD肺功能自動分析儀檢測FEV1、FVC、DLCO指標,使用Roche OMNI C血氣分析儀檢查患者PaO2水平。②生存質量[5]: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評估兩組干預前后生存質量,量表包括社會功能、總體健康、認知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5個項目,每項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存質量水平越高。③疾病知識掌握程度:自制問卷量表,包含注意事項、自我護理、可能出現的問題、相關處理方案4個方面,每個方面10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知識掌握程度越好。④干預依從性:完全依從為完全遵醫囑治療;部分依從為基本遵醫囑,但存在治療積極性與配合度差的情況;不依從為很少遵醫囑治療且配合度與行動力差。總依從性(%)=(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2.2 兩組干預前后WHOQOL-100評分比較 見表2。
2.3 兩組干預后疾病知識掌握程度比較 見表3。

表2 兩組干預前后WHOQOL-100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干預后疾病知識掌握程度比較(分,
2.4 兩組干預依從性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依從性比較
間質性肺炎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明確,其起病具有隱匿性,病變多表現在肺部,會導致彌漫性肺纖維化的出現,進而影響患者肺功能,導致其呼吸障礙[6]。間質性肺炎在50歲后的人群中發生率更高,患者出現干咳、運動后氣促氣短,隨著疾病的進展、臨床癥狀加重,經數月易出現呼吸衰竭、肺心病等嚴重后果,導致生存時間明顯縮短[7]。因此,給予患者針對性護理是有效控制其病情惡化的關鍵[8]。本研究將認知行為干預聯合呼吸功能訓練應用在間質性肺炎患者干預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FEV1、FVC、PaO2、DLCO指標較干預前上升(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觀察組肺功能及呼吸相關功能改善效果更好。分析原因:本研究采用了呼吸功能訓練,包含腹式呼吸、縮唇呼吸、阻力呼吸及相關呼吸訓練,有效增加了患者呼吸活動及膈肌活動能力,使其肺容量增加、氧氣量更足,疾病癥狀改善更好,故兩組均較干預前呼吸與肺功能改善。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認知行為干預,認知行為干預是一種改善患者行為習慣并提升其認知水平的護理方式,已在眾多疾病恢復中發揮效果[9]。在本研究中強調了對行為的重建,糾正間質性肺炎患者的錯誤認知及行為,并在醫護人員監督的基礎上進行,有效完善了整個護理流程,使患者功能鍛煉更有效,肺功能改善更理想。干預后,兩組WHOQOL-100中社會功能、總體健康、認知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得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觀察組生存質量及認知水平均更優。究其原因:認知行為干預作為一種將精神分析與行為療法相結合的新型護理治療方式,有效修正了患者對疾病存在的誤區,矯正其不良行為,針對性解決患者整個流程中存在的問題,更專業地幫助患者解決需求,促進其生存質量的提升[10]。此外,觀察組干預總依從性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觀察組在干預過程中配合度更好,更能服從醫護人員的安排。這是因為在加入認知行為干預后,重點對患者錯誤的認知與行為進行改正,加強了與醫護人員的溝通,有利于形成更為和諧的醫患關系[11]。
綜上所述,對間質性肺炎患者采取認知行為干預聯合呼吸功能訓練效果顯著,患者肺功能與生存質量水平明顯上升,對疾病相關知識的掌握度與依從性也提高,值得臨床參考借鑒。但本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如并非大樣本的研究,且未對更多相關指標進行探討,在今后研究中將會針對性改進,使研究結果更客觀、更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