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美玲,陳 靜,王康麗
(上饒市立醫院 江西上饒334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臨床較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其病情易反復發作,主要表現為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與生活習慣、環境、職業等有關,患病時間越長,對肺功能損害程度越大,在我國COPD患者發病率及病死率逐漸呈上升趨勢,現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1-2]。COPD患者發病時不僅存在嚴重軀體癥狀,包括胸悶、氣促、心悸等表現,還會產生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降低患者對生活的期望與護理依從性,嚴重影響預后[3-4]。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劇,老年COPD患者機體功能下降,長期處于缺氧狀態,其發病風險升高。另一方面,患者對COPD疾病認知較低,致使患者出院后病情反復發作,不僅患者存在沉重的心理壓力,同時也給家屬增加經濟負擔。因此,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難度有所提升[5]。目前,臨床對COPD患者未能有完全治愈方式,可通過對其呼吸功能、肺功能及癥狀發作減少實施針對性措施。藥物治療是緩解COPD患者癥狀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由于對肺功能損傷改善較小,患者易反復發作,傳統護理模式對COPD患者自身習慣改變及疾病認知度較低,缺乏正確健康知識和自我管理水平,為改善COPD患者癥狀和提高生活質量,需給予多樣化健康教育。2020年2月1日~2021年12月1日,我們對30例COPD患者實施認知參與視角下護理模式干預,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60例CO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阻塞肺疾病診治指南》[6]診斷標準者;②有自主意識,能獨立配合醫護人員者;③患者及家屬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腦等重要器官疾病者;②合并呼吸衰竭等呼吸性系統疾病者;③自知力差者;④依從性差者。將30例住院號奇數作為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60~89(77.42±5.13)歲;COPD病程1~7(4.14±1.37)年;受教育年限5~12(9.62±2.18)年。將30例住院號偶數作為觀察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60~89(77.38±5.26)歲;COPD病程1~7(4.21±1.36)年;受教育年限5~12(9.54±2.13)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營造舒適的病房環境、口頭健康教育、飲食規劃、用藥干預、呼吸功能鍛煉及給氧等常規護理,護理干預1個月。
1.2.2 觀察組 實施認知參與視角下護理模式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建立認知參與視角護理小組:由1名主任醫生、2名護士和1名心理醫生建立認知參與視角護理小組,了解患者病例資料,根據患者情況制訂相應護理措施,并對護理流程中詳細位置進行標注和解釋。②實施護理措施:將護理措施制訂完成后分發給患者進行建議與調整,采用一對一形式,若患者對方案有不理解之處則進行解釋,包括呼吸訓練(呼吸肌訓練、腹式呼吸、有效咳嗽)、飲食調整(低鹽低脂、戒酒戒辣)、用藥反饋、環境選擇、發作后立即平躺等。③心理支持:患者將護理后心理狀況及自身癥狀每周向護理人員詳細描述,心理醫生則根據反饋結果進行心理干預,主動給予其生活及心理支持。④家屬參與:在實施方案時家屬需全程參與,同時給予其相應心理疏導和支持,鼓勵積極參與護理工作中。護理干預1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自護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包括健康知識水平、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4個維度,共41個條目,采用0~4分評分法,總分為172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強[7]。本量表Cronbach′s α為0.862。②自我管理水平:采用COPD患者自我管理量表評估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水平,包括癥狀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緒管理、信息管理、自我效能5個維度,共51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自我管理水平越高。預調查Cronbach′s α為0.858。③功能狀態、認知度與治療態度:采用Karnofsky(KPS)[8]功能狀態量表評估兩組干預前后功能狀態,臨界值為60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身體健康功能狀態越好,預后恢復越好,預調查Cronbach′s α為0.876;采用認知度與治療態度問卷(ITAQ)[9]評估兩組干預前后認知度與治療態度,由11個項目組成,每個項目為0~2分,總分為0~22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對藥物認知及服藥態度越好。預調查Cronbach′s α為0.862。④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10]評估兩組干預前、隨訪3個月后生活質量,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8個維度,共36個條目,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預調查Cronbach′s α為0.877。

2.1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 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水平比較 見表2。
2.3 兩組干預前及隨訪3個月后SF-36評分比較 見表3。
2.4 兩組干預前后KPS、ITAQ評分比較 見表4。

表1 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自我管理水平(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及隨訪3個月后SF-36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干預前后KPS、ITAQ評分比較(分,
COPD是一種病程反復的慢性呼吸性疾病,當長期處于發作狀態下對患者肺功能產生一定影響,包括咳痰、疲勞等,對肺功能正常運行產生很大阻礙,嚴重者加重氣道阻礙,進而引發感染、呼吸衰竭、低氧血癥等,嚴重危害患者生命,是臨床較常見的危險性疾病[11-12]。由于老年患者機體功能及免疫功能下降,病情易反復發作,進而導致肺部感染,一旦發生呼吸衰竭其病死率極高,臨床針對肺功能改善效果甚微,在短時間內無法及時調節老年COPD患者呼吸衰竭、氣喘等癥狀,進而降低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康復訓練依從性。有研究表明,適當的健康教育方式可改善老年COPD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從而有效改善預后和生活質量[13]。
大多數老年COPD患者由于對病情了解不足及錯誤認知,導致其日常行為不規范,錯誤的護理方式對改善患者病情無明顯益處,致使病情反復,進而降低患者治療信心和護理依從性。對老年COPD患者需根據不同實際情況及病情做好護理措施,應根據不同受教育層次及接受信息程度進行健康教育,從而改善日常生活習慣及行為,減輕病情發作時癥狀及改善呼吸功能,提高預后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ESCA、自我管理能力、KPS、ITAQ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隨訪3個月后,兩組SF-36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認知參與視角下護理模式有助于提高COPD患者自護能力和認知度水平。分析原因:根據患者情況制訂護理方案并對護理流程中詳細位置進行標注和解釋,有利于患者及家屬對COPD相關健康知識有初步了解和印象,對后續護理工作實施有積極作用;將護理措施制訂完成后分發給患者征求其建議進行調整,可在理論與實踐基礎上完善護理干預計劃,提高護理效果;患者每周將心理狀況及自身癥狀向護理人員詳細描述,可根據反饋結果調整后續護理干預方案,查漏補缺對應健康知識;主動給予生活及心理支持可減輕患者護理干預過程中心理壓力,改善負性情緒,提高護理依從性;實施方案時家屬需全程參與可增強家庭氛圍,給予患者關心和戰勝疾病信心,對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產生積極意義。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較少,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