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梅英,王喜東,陳 燕
(鄭州大學第二附屬醫院 河南鄭州450000)
急性主動脈夾層是心血管疾病,屬于急危重癥,起病急驟,病情復雜且發展快速,若不及時有效治療,患者有較高的致死率。有數據顯示,有50%~60%的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在發病幾小時內死亡,有45%~60%的患者在病變累及升主動脈24 h內死亡[1]。早期診斷,采用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及護理措施,對降低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的病死率具有重要作用。常規急診模式不能對高危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識別,且占用大量的醫療資源,但急診工作效率及搶救成功率相對較低,再加上診療時間過長,易造成患者及家屬的不滿,導致醫療糾紛。因此,縮短診療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對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的搶救工作十分重要。“3P模式”能夠使搶救設備、護理技能、搶救預案都處于最佳狀態,在急救中取得滿意效果[2]。但目前很少“3P模式”應用于急性主動脈夾層急診搶救中的相關研究,基于此,本文以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3P模式”護理方案在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急性搶救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7月1日~2022年6月30日在我院急診搶救的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CT血管造影(CTA)確診為急性主動脈夾層,且均為初次發病者;②發病時間<48 h者。排除標準:①慢性或復發性主動脈夾層者;②急性心肌梗死、嚴重心源性休克者;③假性胸痛者;④有手術史或胸部外傷史者;⑤意識障礙、精神功能障礙等影響本研究者。按照護理模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9例和研究組51例。對照組男38例(77.55%)、女11例(22.45%),年齡(56.43±12.43)歲;DeBakey分型:Ⅰ型22例(44.90%),Ⅱ型15例(30.61%),Ⅲ型12例(24.49%);高血壓42例(85.71%);居住地:城鎮16例(32.65%),農村33例(67.35%);受教育程度:專科及以上7例(14.29%),初、高中18例(36.73%),小學及以下24例(48.98%);醫療費用支付方式:醫療保險7例(14.29%),新農合28例(57.14%),城鎮醫保11例(22.45%),自費3例(6.12%)。研究組男41例(80.39%)、女10例(19.61%),年齡(55.64±12.05)歲;DeBakey分型:Ⅰ型26例(50.98%),Ⅱ型14例(27.45%),Ⅲ型11例(21.57%);高血壓46例(90.20%);居住地:城鎮22例(43.14%),農村29例(56.86%);受教育程度:專科及以上9例(17.62%),初、高中24例(47.06%),小學及以下18例(35.29%);醫療費用支付方式:醫療保險12例(23.53%),新農合27例(52.94%),城鎮醫保10例(19.61%),自費2例(3.9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模式,按照患者的癥狀進行心電監護、病情監測,建立靜脈通路,做好相關檢查,并按照醫囑進行給藥,控制患者的心理和血壓。研究組給予“3P模式”護理方案,具體內容如下。①搶救設備為最佳狀態:急診室必須配備血氧監護儀、心電監護儀、呼吸機等常規儀器作為急救設備,并集中放置搶救必需的特殊儀器,以縮短拿取搶救物品的時間,避免因搶救慌亂而造成拿取錯誤。搶救的藥品、設備需要專人進行保管,并定期進行檢查,及時進行維修,使藥品和設備都處在備用的最佳狀態。②護理技能為最佳發揮:采用視頻講座、專家講座等形式,對護理人員進行專項技能的培訓,使護理人員在思想上重視護理過程,采用嚴格的培訓檢驗常規處理方法,讓護理人員到其他科室輪轉、交流,全面提高綜合搶救技能。③搶救預案為最佳應用:成立專家組,反復討論后,針對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制訂最佳的搶救預案,定期組織護理人員演練預案,使其能夠熟練掌握搶救預案技能,且能夠勝任演練預案中的任何一個功能崗位,使急救團隊的整體戰斗力得到提升。
1.3 觀察指標 ①搶救效率:包括接診時間、采血時間、術前準備時間、靜脈給藥時間、總搶救時間。②預后臨床效果:包括病死率、致殘率、誤診率、搶救成功率、住院時間。③護理滿意度:總分100分,分為滿意(>80分)、一般滿意(60~80分)、不滿意(<60分),護理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④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感染、藥物外滲、管道脫落。

2.1 兩組搶救效率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搶救效率比較
2.2 兩組預后臨床效果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預后臨床效果比較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主動脈作為主干血管,其作用主要為符合心臟跳動時的壓力,主動脈夾層是由于主動脈破裂,血液流入動脈內膜后積聚,使血管壁發生分層,剝離狀態的內膜片形成真假兩腔主動脈[3]。主動脈夾層主要臨床表現為胸背部出現撕裂樣的疼痛,且通常伴有腹痛,可能會出現休克,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在發病數小時至發病數天內患者會死亡[4]。因此,早期診斷,給予及時且有效的治療措施及合理的護理措施,對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義。護理人員在遇到疑似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時,需要給予高度重視,并協助醫生及早診斷以提高搶救成功率。
急診搶救多為急重癥患者,病情復雜且兇險,采用常規急診模式可能會造成醫療資源的不合理安排、缺乏,導致患者錯過最佳的搶救時間。“3P模式” 以醫院作為支撐而建立的使搶救設備處于最佳狀態,以專項培訓使護理技能達到最佳發揮,并且由專家組經過多番討論而形成最佳的搶救預案[5]。搶救治療多數需要借助搶救儀器,當搶救儀器所處狀態為最佳時,救治的有效性、準確性及速度就會得到提升,定期對呼吸肌、心電監護儀等設備進行保養和清理,使搶救設備處于完好狀態,并將搶救需要的特殊器械及專用藥物進行集中放置,能夠避免因慌亂而出現差錯,縮短拿取搶救物品的時間,從而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急救的有效性。護理技能是護理人員搶救的基礎,護理人員熟練掌握設備操作、多項檢測方法、及時發現生命體征的異常等技能,能夠提高搶救成功率。若搶救過程中職責不明,會對搶救成功率造成影響,當搶救預案處于最佳狀態,急救人員的整體戰斗力得到提升,搶救的效率及成功率也會相應得到提升,在搶救過程中明確各醫護人員的具體職責,可以保證其工作能力的最佳發揮,從而提高搶救效率和成功率[6]。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接診時間、采血時間、術前準備時間、靜脈給藥時間、總搶救時間短于對照組(P<0.01),可見“3P模式”應用于急性主動脈夾層患者急性搶救中,能提高醫護人員的工作效率。同時,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研究組致殘率低于對照組(P<0.05),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P<0.05),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1),提示“3P模式”能夠降低患者致殘率、提高搶救成功率,并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分析原因:“3P模式”中設備均為定期維修、檢查,且狀態良好,能夠及時用于診斷和治療,因而能夠節省接診的分流時間,縮短治療時間,熟練演練經專家組多番討論制訂的搶救方案,為接診、處理等步驟節省了較多時間,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護理人員通過輪崗、交流進行技能培訓,使其護理技能得到提升,使患者殘疾率下降,提高搶救成功率[7]。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3P模式”能夠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3P模式”使護理人員的技能得到提升,及時對患者進行治療,縮短搶救時間,讓患者和家屬與醫護人員之間建立了信任感,因而其滿意度也得到提升[8]。本研究結果還發現,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3P模式”能夠減少不良反應。分析原因:“3P模式”通過培訓提高護理水平及醫護團隊整體的合作能力,節省救治時間,提高救治效果,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