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許文雪,宮立瑩,曹玉雙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山東大學護理理論與實踐創新研究中心 山東濟南250012)
近年來,隨著新生兒護理質量的改善,新生兒護理已經從最初的單一管床護士護理發展到多科室綜合協作護理[1]。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僅僅關注臨床流程的質量改進已經不能夠滿足日益忙碌的臨床工作,改善工作必須重新設定護理模式,將臨床實際和患兒自身特點結合起來,增加對患兒的護理價值[2]。同時,護理模式的改進是護理人員改善患兒治療效果和提高家庭護理滿意度結果并降低護理成本的關鍵方法之一[3]。多科室協作護理是近幾年新興的護理模式,綜合各個專業學科護理并通過應用循證學方法直接解決護理不足的問題。但是多科室協作在提高護理價值的同時亦增加了護理成本,因此需要考慮平衡問題[4]。環境護理模式是一種專注于患者特點來改進環境條件,使環境因素對患者起到積極影響的高效護理模式,不僅要求護理人員掌握患者的疾病基本情況,還要求護理人員對患者出現的主要護理需求和次要護理需求進行明確區分,以提高護理工作效率,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從而使有限的醫療資源得到充足且高質量的利用[5-6]。本研究主要探討多科室協作護理聯合環境護理在重癥肺炎患兒中的應用效果?,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9月1日~2021年9月1日收治的86例重癥肺炎患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出生后14 d內入住重癥監護室者;②新生兒肺炎診斷明確者;③胎齡>32周。排除標準:①合并病理性黃疸、先天性心臟病等疾病者;②患兒意識不清;③合并其他器官感染者。采取便利抽樣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對照組男29例、女14例,胎齡:<37周4例,37~42周36例,>42周3例;體重<2.5 kg 5例,2.5~4.0 kg 33例,>4 kg 5例;日齡<7 d 20例,7~14 d 15例,>14 d 8例。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胎齡:<37周5例,37~42周35例,>42周3例;體重<2.5 kg 8例,2.5~4.0 kg 29例,>4 kg 6例;日齡<7 d 18例,7~14 d 18例,>14 d 7例。兩組性別、胎齡、體重、日齡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病房環境:嚴格遵循無菌原則,保持病房內環境整潔,保證病房內空氣流通,及時更換患兒床單、尿墊等病床用品使病床干燥整潔。②生命體征監測:密切關注患兒體溫、呼吸、脈搏、意識、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按時檢查監測儀器是否正常運轉。③排痰護理:對咳痰困難的患兒給予霧化吸入,并及時給予叩背,以促進痰液排出。④氧氣吸入:根據患兒病情變化及自身需求及時調整氧氣流量。觀察組給予多科室協作護理聯合環境護理,具體措施如下。①成立協作小組:由研究團隊成員組成多科室協作護理小組,于護理實施前開展小組內討論會,各個科室醫護人員針對每例患兒病情特點、一般狀況制訂全面、個性化護理方案,并制訂預期護理目標[7]。②呼吸系統護理:定時對患兒進行叩擊排痰或震顫排痰,叩擊排痰每次持續叩擊>1 min,震顫排痰按照前胸、后背、雙側腋下等部位進行上下抖動,抖動時注意控制力度,觀察患兒反應,每次>5 min。③體溫護理:護理人員定時測量患兒體溫,記錄并比較患兒各個時間段體溫變化規律,針對性給予其降溫或保溫處理。④消化系統護理:密切關注患兒進食后口腔有無液體嘔出、嗆咳、腹脹、腹瀉等情況,并關注患兒腹部大小變化,以明確患兒是否存在消化不良的情況,對消化系統異?;純杭皶r報告??漆t生對癥處理。⑤黏膜與皮膚護理:定時擦拭患兒黏膜、皮膚,保持清潔,對出現破損、泛紅等異樣者及時匯報主治醫生進行對癥處理。⑥環境護理:保持環境處于相對安靜狀態,對躁動不安的患兒及時檢查并發現環境中的不良刺激因素,如噪聲、溫度不適宜、被褥污染等,可播放舒緩的音樂,使患兒保持安靜。
1.3 觀察指標 自院內住院系統收集患兒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氧氣吸入時間等臨床資料,于檢查檢驗系統中收集患兒白細胞、C反應蛋白、X胸片恢復時間等臨床資料。

2.1 兩組護理前后白細胞、C反應蛋白及X胸片恢復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白細胞、C反應蛋白及X胸片恢復時間比較
2.2 兩組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及氧氣吸入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及氧氣吸入時間比較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白細胞、C反應蛋白均低于對照組(P<0.05),X胸片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多科室協作護理聯合環境護理對肺炎患兒的病情恢復具有促進作用。多科室協作護理可多方面關注患兒體征變化,及時發現患兒異常狀態并進行專業性對癥治療。同時,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許多因素影響患兒病情恢復,如噪聲、溫度、光線,不利于其生長發育,故需要護理人員關注其生活環境[8]。為提高溫度穩定性,恒溫箱恒溫器設置為新生兒所需的基本熱量,以維持新生兒溫度為36.5 ℃[9]。物理治療時,將患兒從保溫箱中抱出或脫掉衣服前,保持體溫在合適范圍內。多科室協助護理是護理內涵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體現在護理人員觀察患兒并發癥、生命體征變化,及時給予專業性治療[10]。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氧氣吸入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表明多學科協作護理聯合環境護理可縮短患兒機械通氣時間、氧氣吸入時間及住院時間,提高患兒治療效果,節省醫療資源,減少家庭醫療支出[11]。
綜上所述,將多科室協作護理聯合環境護理應用于新生兒重癥監護室肺炎患兒中,可縮短患兒生命支持設備使用時間、住院時間,提高患兒治療效果,對肺炎患兒的病情恢復具有促進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