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丹,俞瑾垚,陳琳霞,張 珂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院 江蘇無錫214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在有害顆粒及氣體侵襲下,肺泡上皮細胞組織發生炎性病理性改變的呼吸內科系統疾病[1]。表現為陣發性咳嗽、咳膿血性泡沫樣痰、呼吸困難等癥狀,病情持續加重惡化,還會發生呼吸衰竭,因此,延長患者生命時間及提高生活質量水平,給予早期積極的臨床干預至關重要[2]。支氣管擴張藥物制劑作為呼吸內科系統疾病常用藥物,通過平穩呼吸肌異常興奮,有效改善患者各項癥狀,成為臨床治療首選。但在以往臨床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制訂的護理干預較籠統、盲目,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降低生活質量水平,未達到預期理想狀態[3]。因此,采取高質量、精細化護理干預十分必要。運動耐力評估下的針對性護理干預是以增強患者恢復效果為護理目標,借助運動耐力綜合評估量表,對患者進行不同程度等級劃分,并制訂靶向精準的護理干預措施,在提高腦卒中患者治療依從性、減少并發癥發生中發揮積極促進作用[4]。2019年8月1日~2021年8月1日,我們對7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實施運動耐力評估下的針對性護理,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14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出現白色漿液樣泡沫痰、呼吸困難、喘息咳嗽、消瘦乏力等癥狀,經由胸部X線、CT平掃、肺功能、血氣檢查等,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者;②年齡>18歲者;③首次入院接受治療者;④臨床資料無殘缺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內分泌系統疾病者;②近3個月曾有抗生素、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服用史者;③伴隨麻醉藥物過敏反應、酒精重度依賴者;④合并腦、腎、肝等臟器功能不全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73例。對照組男41例(56.16%)、女32例(43.84%),年齡(54.39±3.35)歲;病程(4.29±0.59)年;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下35例(47.95%),本科及以上38例(52.05%);吸煙史37例(50.68%),糖尿病史29例(39.73%);體質量指數(BMI)(21.46±1.33)。研究組男42例(57.53%)、女31例(42.47%),年齡(54.43±3.44)歲;病程(4.33±0.62)年;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下34例(46.58%),本科及以上39例(53.42%);吸煙史36例(49.32%),糖尿病史30例(41.10%);BMI(21.52±1.37)。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措施。護理人員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疾病相關專業知識及注意事項,增強其對疾病知識的了解與掌握程度,改善患者因疾病產生的消極、悲觀等負性情緒。同時,應根據患者自身飲食習慣及愛好,制訂有利于其疾病康復的飲食指導、心理疏導及康復鍛煉等。
1.2.2 研究組 實施運動耐力評估下的針對性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創建針對護理小組:主要包括2名呼吸內科權威醫生、4名呼吸內科系統疾病臨床經驗>5年以上護師、3名護理經驗>3年以上護士、1名康復治療師、1名持有高級營養師執業證書專業人員等。在開展針對性護理干預前,組織小組成員進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成因、臨床表現、治療措施、預后效果及護理注意事項等相關專業知識的強化學習,強化小組成員在開展臨床各項護理操作步驟的流暢性。②運動耐力評估標準:通過參考《6分鐘步行距離(6MWD)試驗指南》在平坦筆直的走廊處,每隔5 m處進行標記,總長度為30 m的試驗場地[5]。在開始試驗前,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詳細講解試驗流程、目的,并監測患者心率、呼吸及血壓等,指導符合試驗標準者在走廊往返快走6 min,在行走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全程觀察并詳細記錄,根據行走距離的長短,對患者運動耐力進行綜合評估劃分心臟功能等級,行走距離越遠說明患者心功能狀態越好。在康復治療師與營養師的指導評估下,制訂針對性較強的護理干預。a.輕度>450 m:護理人員可協助患者取端坐位或站立位,囑其先深呼吸5~6次,在吸氣末屏氣2~3 s后進行有力且短促的2~3次咳嗽,利于呼吸道內淤積的痰液從遠端移至咽部,隨之排出體外。護理人員指導家屬在患者用餐前將掌心呈彎曲狀態,五指并攏以由下至上、從外到里的叩擊原則,進行迅速有規律的叩擊,3次/d。根據患者自身實際病程情況,遵從醫囑給予痰液稀釋藥物制劑,應用霧化吸入儀器設備加以吸入,必要時嚴格按照無菌操作原則,對患者進行<15 s的負壓吸引器吸痰。b.中度150~450 m:在營養師的評估指導下,護理人員為患者制訂正確的飲食方案,多攝入具有化痰止咳之功效的陳皮、山藥、蛋類、大棗、精瘦肉等;多食人參、豬肺、桂圓、白扁豆等健脾補肺食物及納氣平喘效果較好的阿膠、百合、黑芝麻、動物腎臟、木耳、荔枝、枸杞子、甲魚等。忌食生冷、過咸、膻腥、海鮮、油膩、刺激、肥甘厚味及耗氣類食物。在進食過程中應始終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則,保持放松愉快的心情,保證飲水量>1500 ml/d,在食物總攝入量中脂肪占20%~30%,碳水化合物占50%~60%,蛋白質所占比重為15%~20%[6]。c.重度<150 m:協助患者取利于呼吸訓練的平臥位,告知患者將雙腿呈微屈狀、雙手置于胸腹之間,口唇緊閉經鼻進行最大限度的吸氣,在吸氣過程中雙手明顯感知腹部漸趨隆起,氣體在胸腔內部滯留5~8 s后,將雙唇縮成吹哨狀后緩慢呼出氣體,時間>5 s,雙手感知腹部逐漸下陷,如此循環訓練2次/d,每次持續10~15 min。同時,為促使患者能夠有效控制自身機體呼出的氣流,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借助蠟燭進行呼吸鍛煉,在無對流空氣產生的封閉式空間內,護理人員在距離患者唇部20 cm處放置1根燃燒的蠟燭,囑其跟隨護理人員口令進行呼氣,告知患者蠟燭火焰以產生傾斜并保持不滅的狀態為宜。此外,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站立式呼吸操訓練,告知患者雙手叉腰、雙足打開與肩平齊,隨即進行深呼吸8~10次,腰部以下不動、上身向左向右平行扭轉,雙手屈曲與胸平齊做擴胸運動各8~10次,1次/d,每次運動10~15 min,連續鍛煉8~10 d。
1.3 評價指標 ①肺功能:責任護士于干預前后測評兩組患者每分鐘最大通氣量(MVV)(正常范圍:>80%)、肺活量(VC)(正常范圍:2.5~4.0 L)、肺總量(TLC)(正常范圍男3.61~9.41 L,女2.81~6.81 L)。②治療依從性:責任護士采用自行制訂的治療依從性調查問卷調查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包括血糖血壓監測、服藥依從、飲食依從、運動依從、復查5個方面,每個方面滿分20分,總分0~100分,評分與治療依從性呈正相關,量表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為0.912。③并發癥:比較兩組患者肺部感染、肺不張、營養不良、窒息并發癥發生情況。

2.1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評分比較 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見表3。

表1 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表2 兩組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不斷發展創新,重工業產業、臨床醫學診療技術水平隨之提升,在提高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環境污染、生活節奏加快等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基礎疾病的發生呈日益增長趨勢[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為呼吸系統中病程持續反復遷延、發病率偏高的疾病之一,據統計,全球201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生率為3.28億例,女性患者約1.6億,男性約1.68億,病死人數達290萬例,預計203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總病死原因中占7.8%。而我國2018年統計發現,40歲以上群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約占8.2%,農村地區明顯高于城市,截至2020年慢性阻塞肺疾病位居全世界經濟負擔的第5位,若不及時實施手段進行治療控制,使肺功能呈進行性減退,增加肺源性心臟病、膿氣胸及心腦器官功能衰竭等,將對患者生命健康及安全產生直接影響[8]。臨床應用支氣管擴張等藥物制劑進行保守治療,減輕氣道黏膜刺激,有效改善患者臨床各項癥狀,但由于藥物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不良反應,病情易反復發作,延長疾病治療時間[9]。再加上,在以往常規護理干預過程中,部分護理人員自身專業素養不足,制訂護理干預較盲目,導致患者在恢復過程中心理生理需求未得到及時滿足,護理工作效率較差。因此,聯合實施較全面、高效的康復護理干預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MVV、VC、TLC均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通過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應用6分鐘步行試驗進行綜合評估,根據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等級,制訂針對性較強的咳嗽排痰指導、膳食飲食護理以及呼吸康復鍛煉等措施[10]。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治療依從性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進行咳嗽排痰訓練,熟練地掌握正確的排痰技巧,促進痰液順利地排出體外,從而保證呼吸道清潔狀態,不僅增加二氧化碳排出量,還有效改善肺泡通氣量。護理人員在營養師的指導下,為患者制訂較合理的飲食計劃,增強機體免疫抵抗能力水平,加強患者對疾病相關專業知識的了解與掌握,熟練配合護理人員日常護理與治療的開展與實施,促使護理工作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11]。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護理人員結合患者自身實際情況,引導患者正確的腹式、縮唇及呼吸操訓練,促使患者機體腹膈肌得到充分鍛煉,降低呼吸阻力,有利于加強肺組織通氣功能,緩解呼吸困難,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運動耐力評估下的針對性護理,有利于提高患者肺功能水平和治療依從性,降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