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麗芳,王元陽,趙朋真,蔣 璐,商希芹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 山東濱州256600)
消毒供應中心是為醫療機構中各個科室提供無菌物品的重要部門。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微創技術的廣泛推廣,重復使用的診療器械再處理情況越來越頻繁。無菌物品的無菌程度與各部門、科室的護理效果與患者的人身安全息息相關,一旦無菌物品消毒滅菌不徹底就會威脅患者生命,造成醫療事件[1]。因此,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要采取有效質量控制措施保障無菌物品安全、構建安全的醫療環境。護理安全干預機制是指為預防護理安全問題的發生對各類影響因素進行干預的有機運行系統[2]。為了有效規避各類風險事件的發生,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我們將護理安全干預機制運用于消毒供應中心中,旨在探討更有效的護理質量控制方案,為臨床護理工作提供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醫院消毒供應中心41名工作人員,其中護士39名,工人2名;年齡26~54歲;工作時間4~32年;工作時間(21.49±0.33)年;受教育程度:本科37名,大專2名,中專2名。納入標準:護理人員均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年齡<55歲;所有工作人員均在消毒供應中心工作>3年;了解本研究內容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進修人員;因疾病連續休假>1個月者。以2020年12月31日為分界點,將未實施護理安全干預機制的護理人員作為對照組,同時隨機抽取100件消毒物品;將實施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后的護理人員作為實驗組,同時隨機抽取100件消毒物品。兩組消毒物品種類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未實施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實驗組實施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具體內容如下。①成立護理安全干預機制小組:由消毒供應室護士長任組長,負責統籌、制訂計劃及資料整理。對工作人員按職稱和工作年限進行分層培訓和考核,高級職稱護理人員負責管理、教學及科研工作,中級職稱及以下人員應熟練掌握《醫院供應室清洗消毒規范》[3]、《供應室清洗消毒及滅菌技術操作要求規范》[4]結合消毒供應室工作特點規范技術操作并完善器械消毒管理流程。每次培訓后需要對工作人員分層次考核,如考核不合格,需進行針對性再培訓,直至考核合格。確保全部的工作人員都能對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內容和價值進行充分學習和了解,盡管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沒有辦法直接地為患者提供治療方法,提供相應的服務,但可以為治療中的各科手術提供更加優質的、安全的服務,確保使用在治療中的醫療器械、物品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只有如此才可以讓全部的工作人員意識到消毒供應中心是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一個重要部門[5]。②完善工作流程:完善消毒滅菌工作流程,對具體崗位工作人員的工作任務詳細分工,并做好相關考核工作,確保全部操作認真、詳細的落實[6]。a.回收:與臨床科室建立聯動機制,以保障消毒供應室工作的順利開展。回收器械時各科室負責人做好交接,清點回收器械,對表面存在銹斑、血漬的器械要分類放置,對特殊材質或精密程度較高的器械要仔細做好交接,記錄回收器械數量、規格及型號,由交接工作人員簽名確認。b.清洗、消毒滅菌:將特殊器械的規范化清洗流程拍攝照片并制作成圖冊,旁邊標注相關文字,便于清洗工作人員進行有效拆卸、清洗。由多名人員完成消毒滅菌操作,其中由2名人員檢查滅菌包完整情況、規格、重量及包裝松緊度是否合格,并嚴格按照規范進行滅菌。指定2名人員對無菌包進行抽查,對不合格無菌包要查找原因。③包裝發放:檢測器械清洗質量,對清洗不合格器械需重新清洗。打包并再次檢查、合適器械數量、規格及型號,并粘貼和放置化學指示標簽及化學指示卡。每個操作步驟要嚴格按照相應的規范執行,提高消毒滅菌的質量,為治療中的安全服務提供安全的醫療器械、器具和物品。④風險預防與控制:質控小組成員每周對器械清洗效果及消毒滅菌工作進行監測與記錄,按照相關操作程序一一進行復核,結合相關質量標準對清洗情況展開多維度評價。對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改進工作流程。根據消毒供應室工作特點完善回收、清洗、消毒滅菌、發放等環節的監督制度等,制訂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方案。建立完整的質量追溯機制,記錄操作流程中各個環節。消毒供應室護理人員與臨床各個科室緊密聯系,詳細了解器械的特點、需求及醫院感染情況,根據反饋情況及時改進。⑤提高整體服務水平:有效落實消毒供應中心的各項工作,需要考慮服務對象,落實細節工作,真正做到換位思考,確保臨床科室的工作需要得到滿足。由于手術室手術數量多,加強對手術設施、手術器械等用品的消毒滅菌,保證手術器械的供應,提高手術室工作高效率運行。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消毒物品處置時間:包括物品準備時間、取物時間、物品補充時間。②比較兩組物品、消毒、包裝合格情況。③比較兩組臨床科室對供應物的滿意度:包括物品發放滿意度、物品回收滿意度、科室溝通滿意度、服務滿意度及整體滿意度。每個滿意度滿分為10分,評分與各滿意度情況呈正相關。④風險管理能力:采用自制問卷評估兩組護士的風險管理能力,包括器械管理能力、風險防范態度及風險識別能力3個方面,共9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分評分法,總分9~36分,評分與風險管理能力呈正相關。問卷Cronbach′s α為0.832,具有較高的信效度[7]。

2.1 兩組消毒物品處置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消毒物品處置時間比較
2.2 兩組物品、消毒、包裝合格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物品、消毒、包裝合格情況比較
2.3 兩組臨床科室對供應物的滿意度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科室對供應物的滿意度比較(分,
2.4 兩組護士風險管理能力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風險管理能力比較(分,
消毒供應中心是醫療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消毒供應中心的工作質量對醫院的護理工作質量構成直接的影響,并且會直接關系到患者的人身安全,因此,就要規定規范的管理制度和嚴格的操作流程,這時此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8]。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消毒供應中心承擔越來越多先進器械的清洗與消毒工作,通過對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滅菌、包裝、發放等流程化作業,確保醫療器械的可循環利用[9]。這就對消毒供應中心的質量控制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某個環節出現紕漏,均將引起醫療性感染事件的發生,給患者及醫院帶來重大的損失。為確保診療活動的順利開展,加強消毒供應室管理工作,保障消毒質量及供應質量意義重大。
護理安全干預機制是一種新型管理方法,可有效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規范護理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果,降低護理人員職業暴露風險。其核心目的是保障各項護理工作安全有效進行,提高護理質量水平。在消毒供應中心管理過程中分層次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規范了消毒滅菌工作流程,提高了消毒滅菌的質量和護理工作效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物品準備時間、取物時間和物品補充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物品合格數量、包裝合格率、消毒滅菌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本研究通過發動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定期到臨床各科室學習,進一步增加了護理人員對精密器械的了解程度,使其熟練掌握器械的拆卸流程與清洗注意事項,同時密切手術室與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的聯系,提高了工作配合默契程度。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物品發放滿意度、物品回收滿意度、科室溝通滿意度、服務滿意度和整體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與景瑞玲[10]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器械管理能力、風險防范態度、風險識別能力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護理風險干預機制科提高消毒供應室工作人員護理風險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