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麗
(恩施職業技術學院)
中國傳統藝術文化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人們留下了屬于每個時代的文明精華,這些歷史瑰寶需要我們去了解、學習、傳承,中華文明博大的精神內涵需要我們掌握、吸收、發揚。“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美育的最終目的是鑄魂育人,做到不斷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然而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多樣化,選取的知識點也應該符合各個受眾群體。幼兒階段的美術教育需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選取符合幼兒的活動,設計適合幼兒年齡特征的學習內容和相關的游戲,適當地拓寬課程領域,豐富課程內容。如果能將傳統藝術的基本知識技能和藝術審美體驗相結合并融入到學前美育課程中去,那么既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幫助他們學習傳統繪畫的特點和技法,進而發掘部分學生的藝術特長,也能建立幼兒園和小學在知識點掌握上的銜接性。
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說是生命教育,是人的情感價值觀引導,3-6歲的幼兒是形成早期社會意識的重要階段。如果能將我國一些優秀的傳統藝術作品以及其背后蘊含的藝術價值融入到日常活動、游戲中去,那么幼兒則可以潛移默化地吸收中華文化思想,培養審美意識。
例如,將博物館參觀,初步了解文物歷史故事、價值為主題的美術課程活動設計到幼兒園一日活動中。以湖北省博物館為例,讓學生親臨現場,了解博物館的鎮館文物——編鐘,近距離觀察編鐘的大小模樣、花紋圖案,用提問等方式引導學生學習“看”和“想”,為學生講解編鐘的用途,使用的年代等。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讓學生學會觀察、善于發現,并能在娛樂中感受傳統藝術文化的魅力。在活動后還可以繼續設計后續課程內容,如為學生播放用編鐘演奏的音樂,從多方感官出發激發學生的聯想,鞏固之前的所看所聞。
又例如,中國傳世名畫的認識也可以納入學前教育美術課程中,《洛神賦圖》《步輦圖》《韓熙載夜宴圖》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讓學生邊聽邊看,有趣味性的故事情節配合著具有傳統繪畫特點的畫面,不僅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更能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吸收中華傳統繪畫的思想內涵;《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等可以通過邊走邊看的方式來了解,畫面較大的作品可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適當縮小欣賞的范圍,把局部的細節放大展示也能體現出那個時代的文化風貌。
目前,市面上幼兒的繪本書籍、作品品類豐富,質量也難免參差不齊。這一時期的繪本可能會成為影響審美水平、建立審美價值的關鍵一環,如何挑選繪本材料這是另一個命題,但我們不得不重視到這一影響審美的重要途徑。一個繪本依靠著畫面和故事為幼兒傳遞出某些道理、價值取向,這一種方式用一幅傳世名畫也照樣可以實現,重要的是我們可以為這個“繪本”的審美質量感到安心。讓幼兒認識到、感受到屬于我們這個民族獨有的美感、文化內涵和思想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而且是迫切要做的事情,這能初步建立起他們的價值體系,就如中國藝術文化中體現出的“意境美”“含蓄”“中庸”等思想內核。
在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的同時,認識和感受傳統繪畫材料并掌握一定技法也是學前教育美術課程中的一環。中國美術教育自改革后一直以西方美術技法為基礎,不論是在材料運用還是造型習慣上都基本脫離了屬于我們自身的傳統思想。曾經的傳統造型提倡“以形寫神”,現在的造型思想變為科學精準的測量,加上透視、明暗關系,這極大地減少了繪畫者的主觀認知和情感,造型的方式和目的也相應受到一些限制。除了造型以外,繪畫材料的使用也在發生改變,繪畫的工具材料雖然會隨著時代的發展更新換代,現在的繪畫材料越來越豐富,使用起來也更便利,但傳統的繪畫材料不該被摒棄。傳統的材料有獨特的表達方式,對于造型、構圖、技法等都有一定的影響,而傳統的繪畫形式可能也是現代材料無法完成的。
幼兒在涂涂畫畫的過程中會傳遞他們語言無法表達的內容,然而使用的工具或許能對這些內容產生一定的影響,讓幼兒在學習動手涂、畫時適當添加傳統繪畫材料能夠建立起他們對傳統繪畫的興趣和創作靈感。例如,在美術課程中開設認識文房四寶的課程內容,通過游戲等方式讓幼兒初步了解傳統的繪畫、書寫工具。感受毛筆在宣紙上的走動,感受墨色在紙上的變化、暈染,感受墨與水的融合、墨的濃淡干枯,感受水墨畫的意蘊、淡雅、柔和。通過這些活動,幼兒對傳統繪畫材料的使用方法能夠有一定的掌握,對傳統繪畫的技法有一定學習,更能對傳統繪畫表現出的審美情趣有一定體會,能夠逐步領悟中國畫所表現的意境、意蘊,以及中華文化獨特的審美思想和民族氣魄。幼兒的美術課程中關于繪畫的技法能力高低本身是不做特殊要求的,幼兒的繪畫體驗和表達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他們能通過不同的材料感受不同的繪畫樂趣,比如用鉛筆、彩色筆或者毛筆來分別畫水塘里的蝌蚪,最后呈現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幼兒的繪畫過程、繪畫方式、構圖、想法可能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傳統繪畫材料不僅僅可以從繪畫過程中學習掌握,還能選取其他途徑,例如教室環境創設制作、布置等。讓幼兒和老師一起利用傳統的繪畫材料創作一些包含傳統繪畫風格的裝飾物,比如一些指示牌、名牌標簽等等,在一個時間段內對教室進行這一主題的裝扮,讓幼兒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傳統繪畫的風格和意蘊。也可以設計涵蓋傳統繪畫元素和圖案的日常用品,例如手帕、汗巾、水杯等等,這些繪畫元素和圖案提取于幼兒的畫作,讓他們自己的創作能最終呈現到日常所用物品上,進一步提升他們的興趣和自信感。這樣的美術課程不是局限在繪畫這一個內容里,將課程結果延伸,也是將學生對這一課程結果的感受的一次次延伸。
學習傳統繪畫的繪畫方式、技法,初步掌握傳統繪畫工具的使用方法,是建立傳統藝術思想內涵的途徑,能夠結合欣賞課程、參觀活動等,讓幼兒能通過“認識-實踐-再認識”的這一過程不斷鞏固思想,建立高尚的價值觀體系。
幼兒階段的學習是初步認識這個社會的過程,他們開始逐漸產生對某些事物的好奇心或者興趣,更或者是展現出一些天賦。在設計的幼兒活動、游戲中涵蓋的內容和元素可能會對幼兒有一定的引導和影響,這種引導或許能夠作為專項特長培養的起點和基礎。
例如,在認識文房四寶的美術課程活動中涵蓋了繪畫工具認識和傳統繪畫方式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部分幼兒會產生比較濃厚的興趣或者偏向,這時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活動發掘出幼兒潛在的興趣取向,進而對這一特長展開培養計劃,如學后托班開設的專業特長班。幼兒的特長培養必須結合幼兒自身的性格特點等方面,不能強求或根據家長的需求來選擇項目,家長和老師需要對幼兒進行多方面的觀察,了解幼兒在這一時期的興趣和他們表現出來的心理傾向。然而幼兒的這些表現取決于我們給他們創造了多少機會,提供了多少特殊環境和渠道,只有將這些機會增加,拓展范圍面,并適當加以引導,那么幼兒才能夠有更多機會選擇他們的興趣點。
在發掘出幼兒的興趣點后,我們可以適當地增加課程內容和知識點,延伸幼兒對這一興趣的掌握,鞏固和發展他們的興趣傾向。在托班設計專項特長課程活動是對幼兒興趣延伸的重要途徑,對學習范圍的拓展也需要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不然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由于進度過快等原因導致幼兒興趣缺失的情況。例如,對有傳統繪畫興趣的幼兒進行課程延展時需要考慮到他們的接受程度,根據每個年齡段的孩子的能力調整課程內容和難易程度。初步接觸傳統繪畫的幼兒可以將重點放在材料的使用上,感受傳統繪畫材料,在之后的課程中可以逐漸讓幼兒學會用這些材料表現圖畫,并在繪畫的過程中掌握一些簡單的傳統技法。在這樣的拓展課程中能夠讓學生逐步掌握獨特的傳統繪畫技法,具備深刻的傳統藝術文化表現能力,為今后打下扎實的專項特長基礎。
當前,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學習內容、教學方式等銜接還在大力開展中,幼兒在4-6歲的階段是從以游戲為主的幼兒園階段的學習模式進入到以知識傳輸為主的小學階段的學習模式,在轉換過程中,幼兒可能一時難以接受太過片面、單一化的教學方法,長此以往,他們便會產生厭學的心理。而大多數的幼兒園在幼兒即將進入小學階段之前便開始開設小學課程,如拼音、數學的學習,這樣的銜接方式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而把重點放在單調的知識傳達上,導致學生接受困難,到小學后又厭倦重復性的學習。并且,在這一時期,學生的自制力是比較薄弱的,如果再加以強調知識點的學習,那么將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消磨殆盡。
幼小銜接需要幼兒園和小學適當地改變教學方式,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了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的教學質量,做到更好、更柔和的跨越。當然,在銜接的教學內容上不僅僅需要考慮到拼音、數學等基礎知識,更多地應該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對德、育、體、美、勞等方面的銜接教育同樣必不可少。例如,在銜接教育的課程中可以設計傳統美育的相關內容,將“象形文字”搬進美術課,讓學生通過圖畫的形式認識簡單的漢字的模樣。象形文字的特點便是以圖示字,古人用簡潔的線條描繪著他們所看見的物體,這些線條有長短之分,有曲直之別,既像一幅優美的簡筆畫,又像一個特定的符號,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學生在這一階段能夠通過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觀察識別出這些圖畫、符號所代表的意思,這樣的教學能夠讓學生體會到中國漢字的魅力,感受漢字的象形趣味,學習漢字不再是枯燥、單一的“讀”“寫”的過程,而是發現、是對生活的感悟。這也不僅僅只是認識漢字的課程,學生還可以借助象形文字的特點來自己創作出一個符號或者一個圖畫,可以根據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用簡潔的線條畫出來,激發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和想象力。通過這樣的課程學習,學生能在一次愉快的活動中認識到了漢字的形狀特點和書寫特點,為小學學習漢字打下一定的基礎。
中國傳統繪畫的欣賞課程同樣能起到促進幼小銜接工作開展的作用,例如,北宋時期的花鳥小品畫具有“詩書畫印相結合”的思想,繪畫第一次開始和詩詞、書法出現在一幅作品里。這一時期的小品畫具有很強的人文思想,注重意蘊的傳達和畫者自身素質的體現,出現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乃無形畫,畫為有形詩”,瞬間將中國畫的意境創作提升到了一個很高的境界。而讓學生欣賞文人畫是培養他們對中華文化中詩詞之美的最直觀的方法,畫面中描繪的花鳥、景色等有著相對應的詩句,詩韻結合畫面的效果產生了全方位的意境感悟。對傳統繪畫的欣賞和認識不僅能夠塑造學生的審美習慣,更能建立起中華傳統文化的意蘊思想,為今后的詩詞學習和詩意的領悟打下一定基礎。
學前教育的美術課程內容可以涵蓋豐富的知識點,美育不僅僅要從繪畫技能和審美能力上下功夫,更應該結合新的教育目標,緊跟時代潮流,在學習、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夠立足時代精神進行創新、發展、弘揚,讓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優秀的藝術文化和思想傳播出去,讓青年一代認同、尊重以及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