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佳麗
(四川核工業技師學院)
研究人員全芳對幼兒彈唱課程進行了實踐研究,首先分析了彈唱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其次指出教學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研究人員卜雪章在以廣元紅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中指出廣元本地文化包括三國文化等,紅色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探索了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研究人員張濤對廣元本土文化與語文校本開發進行了實踐研究,對廣元市本地文化進行了問卷調查,采用了實驗法、調查法等四種研究方法,分析了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與必要性、本土文化的價值,進行了校本課程內容編制等實踐。研究人員湯潔進行了地方戲曲文化進入高校音樂專業課程體系研究,分析了該校讓戲曲文化進入課程體系的基礎,其次在專業主修中增加戲曲課程、選修中補充戲曲知識、專業實踐中提升知識與技能應用能力,最后指出院校在創建地方特色課程時,面臨師資缺乏的問題,通過派教師頂崗實習,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等途徑解決這一問題。研究人員韓莉指出廣元紅色文化資源面臨的許多問題,包括精神內涵提煉不充分、與其他文化融合不夠、與旅游銜接不緊、與教育結合不深等,最后進行廣元打造紅色文化傳承教育中心路徑探究。
本次調查對象為某職業學校幼兒教育專業3年級學生,筆者通過問卷星和訪問等形式了解學生對廣元的蜀道文化、三國文化、女皇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了解程度。通過調查發現學生對廣元的蜀道文化、三國文化、女皇文化了解較少,50%左右的學生去過廣元紅色文化旅游景點,但對廣元紅色文化了解不深入,很多學生吃過廣元涼面,對廣元涼面了解較多,圖1為學生對廣元涼面的了解程度。
圖1 學生對廣元涼面了解程度
為了了解學生對《幼兒歌曲彈唱》課程的學習情況,課題組共設計了學生《幼兒歌曲彈唱》的學習現狀、教師的教學現狀、用人單位的技能需求與職業素養要求等幾個部分的問卷。
首先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分析,學生有一定的鋼琴知識基礎。例如:知道它是什么大調的音階嗎?G A B C D E#F G?47.37%的學生選擇正確。“7.”表示拍數正確的是?80.26%的學生選擇正確。知識測試分別如圖2、3所示。
圖2 知識測試1
圖3 知識測試2
其次從技能掌握情況分析來看,學生認為學習困難的原因是左右手的配合以及練琴時間枯燥。例如:學習幼兒歌曲彈唱這門課,認為學習困難的原因是什么?52%的學生認為左右手配合困難;你課后練琴的時間是?53.95%的學生課后偶爾練習,19.74%的學生每天練琴時間不超過30分鐘。
綜上所述,從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上看,學生有一定的鋼琴基礎,能掌握一定的鋼琴彈奏技巧,但對大小音階、琶音與和弦、彈唱配合練習(移調彈奏)相關伴奏知識與技能還沒有掌握。
通過分析學生對《幼兒歌曲彈唱》的學習現狀、教師的教學現狀、用人單位的技能需求與職業素養要求,結合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挖掘思政元素。具體措施如下:一、通過問卷、訪問等調查方法來分析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況,結合課程標準的知識、技能目標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二、調查用人單位對《幼兒歌曲彈唱》課程的技能需求與職業素養,講解廣元歷史人物故事、融入愛崗敬業,團結協作等職業道德到教學內容中。三、調查教師關于《幼兒歌曲彈唱》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教研團隊共同研討并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思政育人效果。
《幼兒歌曲彈唱》課程是幼兒教育專業三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該課程主要由幼兒歌曲邊彈邊唱基礎練習、大小音階、琶音與和弦、彈唱配合練習(移調彈奏)、幼兒歌曲邊彈邊唱曲目練習五個部分組成。通過前期調查學生對廣元文化的了解和愛好,教師收集了廣元蜀道文化、三國文化、女皇文化、非物質文化四個部分的人物、歷史、遺址等資料與《幼兒歌曲彈唱》課程的思政元素融合。
第一模塊的知識要求學生掌握C大調和a小調的兒歌彈唱知識和技能,由于本單元的知識和技能難度較大,需要學生不怕困難、合作學習的精神。教師將《螞蟻》《山谷回音真好聽》作為彈唱曲目,并與廣元蜀道文化精神與兒歌表達的情感相互聯系來增強學生對團結、自強不息精神的認識。
第二模塊的教學內容是彈唱《游公園》這首兒歌。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帶部分學生走訪三國重鎮。了解昭化古鎮的熱鬧場景,感受三國文化的歷史故事。
第三模塊教師選擇用家鄉話吟誦廣元詩人楊古雪的詩來感受古詩的韻律和歌詞含義;教師用鋼琴,學生用沙錘、三角鐵等打擊樂器伴奏來感受古詩的節奏韻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第四模塊,學習廣元的民歌。了解廣元的非物質文化。通過多媒體播放廣元民歌,讓學生們欣賞與學唱民歌,感受和了解廣元民歌音樂節奏與背景故事,了解廣元的風土人情;通過演唱廣元民歌體會廣元民歌的歌唱方法;通過學生演唱廣元民歌,教師進行鋼琴伴奏,學生使用沙錘,三角鐵等伴奏樂器與教師進行配合,感受廣元民歌的樂趣。學生根據民歌自創手勢舞等方式來提高學生對廣元民歌認識以及感受廣元的風土人情,從而達到了解廣元,認識廣元,熱愛廣元,留在廣元的目的。
第五模塊,教師從教材中選擇《小松樹》《國旗國旗多美麗》兩首兒歌作為教學內容。學生利用課下收集廣元紅歌,了解廣元紅歌的創作背景,分析歌詞的含義,學唱紅歌,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為達成課程知識、能力目標,了解廣元文化,教師堅持成果導向的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采用信息化手段突破難點,通過直接走訪,間接體會了解廣元文化。整體框架如圖4所示。
圖4 整體框架
1.堅持成果導向的教學理念
優化幼兒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編制課程標準,設計層次遞進的多個教學模塊,每個模塊完成多個任務,任務的設計難度符合職業院校學生的認知規律。
2.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基礎不同,因材施教
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依據學生的基礎不同,設計層次遞進的教學任務。課前測試學生的基礎知識、技能基礎,分成A、B、C三類學生,A類學生代表基礎好,B類學生代表基礎中,C類學生代表基礎薄弱。對于A類學生,教師指導為主,B類學生由A類學生與教師共同指導,C類學生由教師手把手指導。
3.構建理實一體化教學環境,借助節拍器軟件等信息化手段,突破重難點
構建理實一體化教學環境,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滿足崗位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利用學習通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利用節拍器軟件提高學生的節奏感。利用視頻、動畫等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對呼吸、咬字等知識的認知程度。
以《幼兒歌曲彈唱》課程中的模塊一為例,分析教學實施過程與實施效果。
課前,利用學習通發布預習任務:(1)觀看視頻《螞蟻》,學生學唱兒歌《螞蟻》,感受音樂中表達的情感。(2)學生查找劍門關的歷史或相關的人物故事,讓學生體會古人的智慧以及他們的精神,要求每組學生講一段劍門關故事并錄制成音頻進行課前分享。
課中,階段一:任務引入,小組匯報(演唱兒歌)并總結兒歌的情感表達來作為問題導入,同時結合同學們課前任務完成情況,直接指出本堂課需要解決的問題。課中階段二:兒歌分析,借助學習通、節拍器軟件進行講解。(1)小組分析兒歌中有哪些節奏型?(2)小組借助節拍器軟件練習打拍子。(3)小組完成任務(分析歌詞含義)。(4)有感情朗讀歌詞,為后續歌曲情感理解奠定基礎。課中階段三:教師示范,教師對左手伴奏音型與和弦編配等難點進行示范講解。課中階段四:學生實踐,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兒歌彈唱并進行交流匯報。
課后,利用學習通發布課后任務:1.通過觀看教師制作的小視頻《劍門關故事》,體會古人自強不息、團結協作精神。2.學生通過學習兒歌《螞蟻》,體會兒歌《螞蟻》表達的精神并寫一篇以后在學習和工作中,如何踐行團隊協作精神?完成后提交至學習平臺。3.舉一反三,用今天的伴奏音型彈唱兒歌《數字歌》。
1.音樂素養與創編能力大幅提升
通過任務驅動、項目式教學,學生的節奏掌握能力、兒歌情感表達能力、和弦編配能力有大幅度提升。
2.利用信息化手段,課堂參與度大大提高
通過信息化教學,結合節拍器軟件,學生上課積極性大大提高。課前視頻觀看率、課中小組配合完成任務、課下任務提交大大提高。
3.思政育人效果顯著
學生對廣元文化的認識有所加深,畢業以后有更多的學生留在廣元服務廣元。學生的學習態度、職業素養有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