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葉
【摘要】高中是培養學生價值觀的重要階段,也是培育核心素養的關鍵時期。思想政治學科作為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涉及到的理論知識具有邏輯性和抽象性的特點,教師應摒棄傳統的授課方式,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積極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多元化的課堂活動鍛煉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達到提高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目的。
【關鍵詞】核心素養? 高中? 思想政治?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04-0022-03
一、引言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對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傳授教材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切實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因此,教師應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有針對性地優化課堂流程,改進授課方法,幫助他們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本文針對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養培育的意義以及教學優化策略進行簡要分析。
二、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養培育的意義
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養包括法治意識、政治認同、科學精神以及公共參與四個方面,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核心素養的培育能讓學生對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產生高度的認可,在未來長遠的生活中保持理性的狀態,并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有序參與到公共事務中,成為一名遵紀守法的公民。同時,在培養核心素養的過程中,能夠促使學生的思想意識發生轉變,自覺肩負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任,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為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不僅能夠發揮出思想政治學科的育人價值,還有利于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此外,核心素養也是高中生必備的能力和品格,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由此可見,重視核心素養的培育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實現思想上的升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理論與實際有效結合起來,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核心素養視角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學的優化構建
(一)創新導入情境,調動學習興趣
教師是教學工作中的核心人物,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不僅要關心學生的聽課狀態,還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和情感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借助互動環節增加同學之間的交流,同時也起到優化師生關系的作用,在和諧的班級環境中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提高[1]。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影響嚴重,仍舊采用傳統的授課方式,總結出本課的重難點內容,要求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方式增強記憶,枯燥的流程使他們感受不到思想政治學科的樂趣,長久下去容易產生排斥的心理。因此,教師要及時轉變教育理念,重視提高課程導入環節,結合課程內容融入趣味性素材,使學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培養自主探究能力,實現思想政治課堂的創新,為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以《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為例,要求學生識記過渡時期的總任務和總路線、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標志以及社會主義改造勝利的歷史意義,并理解從新民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70周年的閱兵儀式視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讓他們對本課中心內容有大致的了解。隨后在屏幕上展示一段文字資料:新中國成立時,全國5億人口,人均口糧200公斤/年;工業基礎幾乎為0,外匯儲備為0,產業工人1000萬,合格工程師僅有4萬人;全國80%的人口為文盲,每年培養的小學生只有67萬等。教師引導學生將視頻與文字結合起來,思考“用一個詞語概括新中國剛成立時的狀況,面對此情此景,中國人民最迫切的任務是什么?”以此引出本課主題,讓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確立形成高度的認同,深刻領會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歷史意義,促進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的提高。
(二)整合課堂資源,樹立法治意識
當今是一個法治時代,每一位公民都應自覺遵紀守法,為和諧社會的建立做出貢獻[2]。但是現階段的高中生由于缺少社會經驗,法律意識較為淡薄,不具備完善的法治意識,也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學科有著較強的綜合性,教師在講述教材內容的同時也要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拓展延伸,通過整合課堂資源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法治意識,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因此,教師應深入分析課本知識,總結出其中與法律相關的內容,通過查找課外書籍或是借助信息技術的方式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將它們與課本知識整合在一起,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讓學生可以有更多接觸到法律的機會和途徑,從而對法律形成深刻的認知,實現增強法治意識的教學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法治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涉及到的知識點比較專業,對于高中生而言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此時教師應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利用多媒體設備將教材中的文字信息轉變為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識點的難度,同時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主動加入到課堂中,在教師構建的真實情境中增強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切實提高學習的有效性。還可以開展小組合作或同桌討論的課堂活動,針對具體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在集思廣益中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對理論知識形成深刻的理解,促進法律素養的提升。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初步了解法治內容,進一步增強其法治意識。
(三)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養,主要指對國家的文化、政策、歷史、發展路線等方面形成高度的認同,這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3]。為了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實現翻轉課堂,使他們在問題的驅動下主動加入到討論中,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產生政治認同感,比起傳統的教學模式,這樣的方法更加高效。此外,課堂提問的設計也要引起重視,教師在備課環節應做好課前準備工作,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具體的問題,保證符合大多數同學的基本學情,在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激發思維的發散性和廣闊性,學會從整體的角度分析問題,利用真實的事件培養他們的政治認同感。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例,本節的重難點在于通過歷史史實的分析明確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性,理解它的性質、新的表現以及勝利意義,同時增強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培育家國情懷。教師在大屏幕上播放鴉片戰爭的相關視頻,要求學生一邊觀看一邊思考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的性質發生了什么變化以及中國一步步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表現和原因。經過同桌間的交流總結出最終結論,教師進行匯總,形成完整的答案。而后共同研究教材中的配圖,教師提出思考問題:“中國人民進行了哪些艱辛探索?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屢次受挫的原因?這證明了什么?”在一系列的提問中讓學生知道中國封建勢力同帝國主義的勾結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且帝國主義也不允許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以此引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性。在問題情境中使學生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形成全面的認知,促進學生政治素養的提升。
(四)開展探究教學,培養科學精神
高中階段的學生身體和心理發育已經趨向成熟,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思考問題的方式也由形象思維轉變為理性思維,教師的主要職責便是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這也是思想政治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4]。科學精神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情操,擺脫思維定式的束縛,站在客觀的角度分析具體事件,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因此,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合作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利用小組進行探究性學習,促進課堂效率的提升。小組合作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由教師將班級同學劃分為若干個小組,根據課程內容提出思考問題,要求他們以此為依據進行討論,鼓勵每個人都要踴躍發言,鍛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后通過交流形成發散性思維。教師則要把控整體進程,營造和諧的學習環境,帶領各小組針對問題展開深度研究,有利于科學精神的培養。以《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為例,要求學生辯證地看待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文明,領會人類自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人類文明一次次跨越的意義,并能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問題和產生危機的原因,培養學生用發展眼光看待問題的能力。學生對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有基本的了解后,教師引導他們針對兩個時期生產關系的異同點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分析,利用表格的形式呈現討論的結果。經過組內成員的共同努力知道它們有三處相同點:都是生產資料私有制;都沒有真正的人身自由;盡管農民受剝削的程度比奴隸有所減輕,但是仍然受到殘酷的壓榨。不同點則從生產資料歸屬、人們在生產中的相互關系和地位以及產品分配方式三個方面加以總結,在自主探究中對本課內容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科學精神,促進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的發展。
(五)組織實踐活動,激發公共參與
在新課標背景下,明確指出政治是一門活動性課程,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講解,還應組織相應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增強對課程內容的吸收,在活動參與中完成思想上的轉變[5]。這樣的模式也摒棄了應試教育帶來的不良影響,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政治不僅僅是為了迎接高考,更重要的是將這些美好品質內化于心,形成積極向上的思維意識。基于此,教師可以根據課堂的具體內容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踴躍參與到公共活動中,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將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等素養傳遞下去,讓更多人意識到思想政治學科的重要性,在實踐中激發公共參與意識,為學科核心素養的提高做好鋪墊。以《偉大的改革開放》為例,教學目標是通過了解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和歷程理解它的重大意義,通過對改革開放過程中取得偉大成就的理解,增強學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認同感和使命感。教師在大屏幕上播放有關改革開放成就的視頻,通過對比現在和40多年前生活的變化討論改革開放的意義,在這40多年中我國進行了“最有勇氣的制度實驗”,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奇跡”,中國人民不但實現了物質生活的富足,還在精神上變得愈加自信。在直觀的展示中有效增強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同感。最后可以組織班級同學利用學校的廣播站、教學樓內的板報、宣傳欄等方式介紹改革開放的偉大之處,將學習成果展示給全校師生,以此激發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
(六)以學生為主體,提高課堂效率
在傳統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了提高班級成績,通常采用介紹重點、發放提綱以及布置背誦任務的方式進行授課,這樣的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學生快速記憶理論知識,但是從整體上看,這樣的學習方式帶來的只是短時記憶,大家根本不理解課程內容的深層含義,無法靈活應用于習題中,達不到終身受用的效果,不利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基于此,教師應秉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原則,關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圍繞政治認同、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和科學精神這四個方面設計實踐活動,保證課堂效率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政治綜合素養。以《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為例,教師借助烏托邦、傅里葉、歐文的相關視頻導入新課,讓學生知道社會主義的產生過程,要求他們結合學過的歷史知識說說三個時期空想社會主義的特點。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都采取引導的策略,不直接公布正確答案,而是讓學生有一個思考的過程,能夠概述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歷史軌跡,并闡述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為了幫助學生增強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教師應鼓勵他們勇于提出問題,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討論,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問題,總結出最終答案后能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以更加認真的態度投入到后續的活動中。通過這樣的方式充分激發其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的培育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主要任務,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創新授課方式,重點研究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質量,在多媒體設備的輔助下激活他們的學習動機,通過整合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研究內容,增強其課堂體驗感,以此促進思想政治核心素養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薛淑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式[J].試題與研究,2020(35):48-49.
[2]程波.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策略[J].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綜),2020(12):87-89.
[3]喬金國.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思想政治議題式教學實踐探索[J].天津教育,2020(35):96-97.
[4]倪玉婷.核心素養視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活動構建[J].文理導航(上旬),2020(12):73-74.
[5]韓麗娟.淺談高中思想政治課如何培養學生政治認同[J].考試周刊,2020(94):151-152.